7,8年前广西电视台有一个专题报道,讲的是一对在南宁工作的外国夫妇(我忘了是英国还是美国),他们的一对女儿从小就寄养在朋友武鸣农村家里。外国夫妇的目的是让壮语成为他们两个女儿的第一语言。直到十岁之后才让他们学地道的英语。她们也是在武鸣读完小学。电视上看到这两个小女孩用武鸣土壮话跟别人聊天 玩游戏,让人觉的很亲切。在学籍证她们明确的填上了壮族。并说自己是真正的壮族人。
她们现也是20岁左右了。认识她们的武鸣贝侬不妨叫这两个金发壮族女孩也到我们网站来聊聊!
是的,有某些人都说壮族应该接受别的文化侵略,那不如接受西方文化来的好了。那就是说壮族直接进入世界文化中了。毕竟汉文化也只不过是中国这块小地方范围,英语才是世界范围文化,不如直接接受英语教育吧。
壮语教育应该在壮族地区得到普及,我们生来不是为学习汉语准备的。。。
我了解历史的意义,我是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
当然,我也知道,要使一种主义获得人们的拥护,用口头远比文字叙述来得有效。世界上每一个伟大运动的成功,大都归功于出色的演说家,而不是伟大的作家。
我觉得这种事情惟有两种方法可以改进:
一是对于社会责任应有深挚的情感,方能确立一良好的原则以为我们发展的途径;
一是须痛下决心,除去一切不可救药的赘疣。
上帝并不重要维持已存的事物,而重在培养新的生命,使种族得以继续下去,人类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不应过分重视目前的积弊,这是绝不可能的,我们应立即确定一完善的方法以谋将来的发展。
连外国人都看重壮族语言,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人怎能抛弃母语呢?
你们看过电影<风语者>吗? 在二战时,美国军的电报老是被日军破译,后来美军训练了一批美国印第安人做电报员,电报密码是基于他们的印第安土著语,这种语言只有当地的印第安人使用, 结果日军没法破译这种密码.
虽然现在科技非常的发达,密码技术已经不再依靠人类语言,但谁知道人类各种语言以后会有多大用处?
美国人学习壮语的精神确实值得壮族同胞学习!
,不知道他们是那里的,以为旅游的呢。
连外国人都看重壮族语言,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人怎能抛弃母语呢?
认定民族又不靠学籍!她们肯定没有中国国籍
一个美国家庭在壮乡的故事
新华社桂林电(记者 郭以格 胡江)美国语言学博士梅思德和白丽珠夫妇怎么也想不到,一位普通厨师的几句话,会改变他们毕生的研究方向。
一九八九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天津师范学院任教的梅思德和白丽珠到到餐厅进餐,忽然听到一位厨师操起一种奇妙的语言:柔和流畅,像音乐那么悦耳。这对夫妇简直入了迷,一打听,这是壮语----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语言。那位厨师告诉他们,壮语的家乡在广西。壮族的中心是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那里有壮文学校。壮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
于是,这对美国夫妇向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的韦星朗教授学习了两个月壮语。更加为这种奇妙的语言所倾倒,之后,他们到了武鸣并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四年。近日,记者到武鸣采访梅思德和白丽珠夫妇,两位博士用流利的汉语介绍他们发现的奥秘:武鸣距南宁才四十公里,经济、交通发达,壮族人操多种语言。他们外出时便与人用汉语交流,而一回村,侃侃而谈的则全是壮语;壮语中,有时没有表示某种具体的大概念,而却有丰富无比的并列小概念。例如没有“牛”,却有“水牛”、“黄牛”、“怀孕黄牛”、“花小黄牛”等等用以表述各种各样牛的称谓;壮语特别形像,白丽珠原来只知道人会出汗,而壮语中只要物体遇冷热,外表凝结水珠,都叫“出汗”,都饭的锅盖背面冒出蒸气水珠是“出汗”,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可乐瓶也会“出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对夫妇发现的奥秘越多,越感兴趣。他们越来越觉得,没有对壮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壮族生活习性的细致研究,要想在壮家知识的瀚海中取得珠宝,是不可能的。
一九九四年夏天,梅思德一家乾脆搬到壮族村中,和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广西农村夏天比较潮热,房里没空调,夜晚蚊叮虫咬,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并苦中有乐。一次蚊子在梅思德手臂上咬了个大红包,他手搔不止,突然想起要问壮语“搔痒”怎么说,便去敲邻居的门,谁知刚说明来意,邻居大妈竟用熟练的英语叫他“回去”。洋先生尴尬地回屋和妻子商量,整整一夜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这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家。第二天问别人,才知道壮语“搔痒”和英语“回去”发音完全一致。夫妇俩整整为此乐了一个星期。
梅思德、白丽珠夫妇非常感谢广西民委和武鸣壮文学校,感谢宽厚的壮家人。近年来,倾习全力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合作,编纂《壮汉英大词典》,全书三万个条目,汇成洋洋大观,这是壮语与英语沟通的首创。
梅思德和白丽珠向记者介绍,在大词典出版之前,他们还将于明年出版一本三千个条目的《壮汉英词典》普及本;还要搞电脑版,让人们随意调阅任何一个语汇。梅思德感慨万分地对记者说,他在天津时带了四个中国研究生,现在三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而导师却扎在壮乡了。
这对洋博士安家在武鸣壮校一栋普通教师宿舍楼上。走进他们家,梅思德正在吹奏一种美国十八世纪初流行的竖笛,大女儿梅津蕾弹吉他,小女儿梅津红弹民子琴,白丽珠唱歌,一家子合奏,快乐的乐声令人陶醉。乐停,白丽珠“隆重推出”大女儿梅津蕾,说她炒的壮家菜最好吃。
在武鸣县实验学校读初中的梅津蕾乐了,用壮语介绍她一家上街和菜农侃价的笑话。梅津红读灵源小学二年级,“我比梅津蕾壮语好。”她毫不示弱。梅思德、白丽珠一齐拱手:“他们是我们的好老师”。全家大乐。(完)
原文:http://www.gx.xinhuanet.com/jzzc/gyg_2.htm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