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龙合的贝侬家作客,第一次听到这种唱腔,和德保北路有什么不同呢?
http://www.163888.net/sing/openmusic.aspx?id=239148
这种山歌其实就是所谓黑衣壮(民间叫‘壮’人或‘敏’人)的真正传统山歌——划西(vaxsei),而不能简单地称呼为“那坡北路山歌”,因为那坡县和德保、靖西两个县不同,德保县的山歌可以分南北路、靖西县的山歌也可以分上下甲,不同的是那坡县壮族支系众多而且高度杂居,不能以地域来划分方言和人文,而只能以支系来区分方言和人文,因此笼统称呼为“那坡北路”是不妥的,而应该直接用民间的称呼——划西。另外,划西和德保北路山歌在旋律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德保北路山歌的旋律类似于镇安府贝侬发表的三句式‘诗伦’,不过以四句式、二句式为主),不过歌词的韵律上很接近。
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广西着重包装的“黑衣壮”的“过山腔”山歌,其实不是真正的黑衣壮山歌,而是那坡“央”人(蓝衣壮)所创造的山歌luenx“伦”,我们虽然不反对包装,但扭曲事实的包装其实要不得,侵犯了那坡“央”人的文化版权。
我手头上就有原汁原味的黑衣壮民间“划西”表演,是我亲自到那坡拍摄的。镇安府贝侬录制的这段“划西”好象是比赛或者表演时候唱的,歌词是盲目的歌功颂德而让诗歌的文学价值大打折扣,唱法上也好象是改编了一些,我个人认为失去了原有唱法的古朴沧桑而悠扬的感觉。因为黑衣壮现在已经普遍改唱央人的“伦”,所以会唱这种山歌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近年来黑衣壮文化包装的宣传使得很多人意识到应该重新学划西,但许多年轻人回头去学总是学得不地道,应加强对这种山歌的抢救。为方便收听,编辑如下:
http://www.Rauz.net/yingyin/20048512650.mp3
有机会我也会将自己录制的原汁原味的“划西”上传上来。
我认为这话值得商榷。我虽然不会说那坡的敏话和央话,但是我对这两种口音很熟悉,而且自认为方言辨认的能力很强,我手头上有许多过山腔的VCD资料,也多次到过那坡县的央、敏(仲)、侬、熬等支系的城乡和农村去考察,而且也亲自请教过那坡县的歌师和歌手,我甚至学会了唱过山腔,我很敢肯定过山腔作为“央”人创造的山歌,而作为当地壮族各个支系的社交手段而流行于那坡各个支系当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央”话来唱的,而非敏话或者其他方言。用敏话来唱的山歌,我见过的就是Vaxsei(瓦诗/划西),那种方言与唱过山腔时用到的方言有明显的差别,虽然两者可以通话。
另外,在那坡,“央”和“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央是指那坡当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平地壮族(蓝衣壮)的方言,而“侬”是指从德保(侬府)和靖西(侬顺)迁入的央话,虽然大家都很近似,但是作为然山歌的载体还是截不同的。那坡“央”话的山歌就是过山腔,而侬话则分别指的是靖西话和德保话,那坡县的靖西话山歌主要分布在龙合乡靠近圩镇的一带,是双声部山歌,和靖西县的安德、龙临、大甲、果乐一带的上甲山歌一模一样;而那坡县的德保话山歌也主要分布在龙合乡、定业乡一带,为多人合唱的二声部民歌,和主要分布于德保全境和靖西魁圩、渠洋、大道、武平的德保北路山歌一模一样,如那坡德灵的山歌队就经常到临近的靖西县某些乡镇和德保县参加比赛。所以,没有任何一种山歌是“用侬央话来唱”的,因为“侬央”还是不同的,尽管彼此交际毫无困难。
根据我从那坡县一位姓农的歌师所请教到的山歌知识,那坡县的南部壮语山歌类型可以整理如下:
山歌名称 | 方言载体 | 分布地域 |
luenx伦(过山腔) | 那坡央话 | 那坡全境,越南北部 |
vaxsei 瓦诗/划西 | 那坡敏话(黑衣壮话) | 那坡县大部,北部为主 |
seiraeh 靖西上甲山歌 | 侬顺(靖西话) | 龙合一带、靖西县旱作区 |
nyaemzsei 德保北路山歌 | 侬府(德保话) | 龙合一带、德保全境、靖西西北部各乡镇、田阳县西南山区各乡镇 |
谢谢红棉树,你知道的真多。
我最初见到红棉树,那是介绍大村“公凸板”的帖子。
我一直向往新疆、西藏、内蒙一带的,那里的人们能歌善舞。
原来我们壮族人民也很能歌,不过壮族人民善不善舞呢?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