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 晓浏从南宁出发前往东兰
一路上拍了些照片
回来后将其分为《走进东兰》与《红色东兰》两组帖子
供各位贝侬欣赏、点评
所拍照片的版权归《壮族在线》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武鸣双桥一景
武鸣街景
马山金伦洞附近
金伦洞对面山
金伦洞入口
马山街景
马山街景
县中心的大楼马山与都安交界的红水河
都安澄江
都安一景
都安汽车站
都安下坳
东兰九圩
刚过东兰境的红水河
桥
拉勿桥
东兰一景
东兰县三石中学
校园一景
三石简介
三石镇简介
三石镇位于东兰县南部29公里处,东接大同乡,西接武篆镇,南交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北邻东兰镇,全镇总面积308.4平方公里,常年耕地面积21006亩,其中水田7814亩,旱地13192亩。全镇辖13个行政村354个村民小组477个自然屯,现有人口23540人,其中镇区非农业人口640人,农村人口22900人,居住着壮、汉、瑶、毛南等四种民族。
三石镇是革命老区,将军的故乡,其前身是三石公社,由块石、岩石、玩石(“石”是壮语中区划单位,比村稍大)组成,故名“三石”。在大革命时期,反动势力被消灭后,呈现出太平盛世景象,因此苏维埃政权成立时,故命名为太平区,1933年又被改称为“三石”。1984年10月,设立乡建制时,三石公社分为太平乡,四合乡、五联乡,1998年6月,太平乡撤乡建镇,改名为三石镇,2002年2月撤并乡镇,原三石镇和四合并成现在三石镇……
朝阳散金光,壮乡展新颜
驮货赶圩
镇上交易(那位买东西的妇人草帽上印有“南宁”二字)
壮族老妪在集市东兰县三石镇公平村板公屯的古榕树
村头溪流的鸭群
壮家老房子
进入农户家中长谈
村民家中的影碟机正播放山歌
米椿 脚碓
壮家玉米
田间劳作
深入田间 帮助同胞干农活
(本贴完)
更正一下,开头的时间打错了,实为7月22日,
怎么会忘了现在的日期,晕~~~
夏收季节呼吸稻香。。。。。
说得可真诗意浪漫!你去试一下就知道了,保证你不想说这样的话。那稻田还是湿地,踩进去烂泥可没到小腿肚,走起路来身子晃来晃去,只能慢慢走。收割的时候更辛苦了,真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想当年每到收割季节,我家就会全家总动员,一般前一天晚上家里会开动员大会,说清今年的耕种情况,再定下任务和时间,然后宣布各自的分工。第二天凌晨五点就要起床,迷迷糊糊地换上工作服,再胡乱吃一碗粥,牛车已经备好了。走在田间的小路上,露水还没消退,打在裤脚上,一下子裤腿就全被打湿了。草丛里不知名的虫子还在热闹地叫着,偶尔会有几声鸟叫。路边的田里已经有农人在干活,见到我们就直起腰来大声地招呼,随口再聊聊今年的收成。到了田里,天边开始有点光亮,于是我们就放下各自的担子,挽起裤脚下田劳作了。一块三分田一般要在11点以前做完,不然太阳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疲劳,容易中暑和暴晒脱皮。
母亲在农活上是一把手,干活麻利。每年我们都是听他指挥,包括父亲。她既心疼我们,每次总是准备很多食物,饭菜、水果、饮料,甚至包扎伤口的药和纱布。又不肯放纵我们,让我们在家偷懒懈怠,就算我们是生手,她也要赶我们下田去锻炼锻炼,其实大半的农活是她一个人完成的。我们很尊敬她,也乖巧地做着自己的那份活,就算累得直不起腰也不轻易吭一声。偶尔顺势在田埂上坐一会,但是看到母亲弯身劳作的身影,心里就会过意不去,赶紧起来继续挥动镰刀。
父亲说过很多次,要母亲放弃田里的活,说她是找罪受。其实我们家都随父亲转了非农业户口,不过队里一直没有把我们家的田地收回去。母亲总觉得可惜,不肯荒了那些田地,每年都要种水稻、玉米、花生、木薯之类的农作物。父亲开玩笑地威胁过她好几次,说再种的话就让她一个人去收,我们都不帮忙了。母亲仍是很固执地下田,说她干活惯了,见不得那些荒废的田,心疼。父亲只好又是买化肥,又是借牛去犁田,还会在去局里开会的路上,拐到自留地,给母亲带些水果或冰镇饮料。
看到照片,想起了这些往事,忍不住写了出来。有些跑题了,真不好意思。
夏收季节呼吸稻香。。。。。
说得可真诗意浪漫!你去试一下就知道了,保证你不想说这样的话。那稻田还是湿地,踩进去烂泥可没到小腿肚,走起路来身子晃来晃去,只能慢慢走。收割的时候更辛苦了,真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看到照片,想起了这些往事,忍不住写了出来。有些跑题了,真不好意思。
呵呵。我们那里的水田没有这么夸张,没有这么深的烂泥,顶多把脚踝给淹没了。当然,也有烂泥特别深的田,那种田通常是靠近泉水口的水田,或者是积肥特别多的田,那种田叫 naz……(我忘记了,等我打电话回家问)。
可能是我们那里夏天也没有这么热的原因吧,一般来说中午、下午也可以收割哦,当然热的时候也是汗流浃背的。不过你写的这些往事真有趣,也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