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我国56个民族的图腾(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7-23 23:30
标题: 我国56个民族的图腾(转贴)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7-23 23:32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7-23 23:35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7-23 23:37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7-23 23:40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4-7-24 11:44
最遗憾的是民族名称不鲜明。
作者: Dynasty 时间: 2004-7-26 18:03
壮族的图腾是个什么东东?看不清楚啊。。。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4-7-26 18:06
很多民族都看不清楚,壮族的是铜鼓。另外,这恐怕不叫图腾。
作者: Dynasty 时间: 2004-7-26 19:24
以下是引用越色僚人在2004-7-26 18:06:00的发言:
很多民族都看不清楚,壮族的是铜鼓。另外,这恐怕不叫图腾。
那壮族的图腾应该是什么呢?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4-7-26 20:47
这些并不是各民族的图腾,而是代表各民族文化特性的一些象征,如生产工具、乐器、建筑、文字、文饰、神话等。
这组雕塑产生的背景,是要设置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表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壮族具有比较复杂的图腾体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都有不同。根据《壮族图腾考》一书所言,壮族图腾有雷-蛙、鸟、花……等等。
作者: WAXA 时间: 2004-7-26 21:18
图腾 这个词中国本来没有。源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人们以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作为家族或部族的标志
我对这个词的最早印象是电影里非洲美洲土著的东西 感觉很原始
作者: 路 时间: 2004-7-26 23:39
壮族的铜鼓、傣族的孔雀都好理解,但布依族那是什么?不明白噢 。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4-7-27 00:00
那是一件出土文物--摇钱树,和三星堆出土的一样,呵呵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4-7-27 08:55
这组雕塑中,布依族代表图案是一根图腾柱。这应该和贵州地区古代的“牂牁神柱”有关,更早则可以上溯到男性生殖崇拜。
作者: Dynasty 时间: 2004-7-27 14:54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4-7-26 20:47:47的发言:
壮族具有比较复杂的图腾体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都有不同。根据《壮族图腾考》一书所言,壮族图腾有雷-蛙、鸟、花……等等。
感觉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图腾比较醒目,而且给人的印象深刻。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4-7-27 14:57
任何民族的图腾都不是现代人可以随意定性的。也不是每个民族都有图腾。壮族的图腾,按照权威的说法一般是青蛙、蛟龙、花、凤凰等,可是有学者提出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腾,甚至在中国,没有多少个民族有真正意义上的图腾。
作者: Dynasty 时间: 2004-7-27 14:59
以下是引用WAXA在2004-7-26 21:18:05的发言:
图腾 这个词中国本来没有。源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人们以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作为家族或部族的标志
我对这个词的最早印象是电影里非洲美洲土著的东西 感觉很原始
也许这个词是新的,但是向对应的图案是几千年前就被古人崇拜,敬畏的,并成为古人的保护神。龙不就是嘛。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4-7-27 15:03
以下是引用Dynasty在2004-7-27 14:59:03的发言:
也许这个词是新的,但是向对应的图案是几千年前就被古人崇拜,敬畏的,并成为古人的保护神。龙不就是嘛。
被古人崇拜并敬畏的,就一定是图腾么?古人也崇拜和敬畏鬼神,但是鬼神并不是图腾。要想讨论图腾,最好先了解“图腾”这个定义是什么。
作者: Dynasty 时间: 2004-7-27 15:11
An animal, a plant, or a natural object serving among certain tribal or traditional peoples as the emblem of a clan or family and sometimes revered as its founder, ancestor, or guardian.
图腾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体,在某一部落或传统民族中作为一氏族或家庭的象征,有时被尊为其创建者、祖先或守护者。
--金山词霸 之 美国传统字典(双解)
作者: bbc 时间: 2004-7-29 08:29
壮人的图腾应是 木棉 榕树。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4-7-29 09:49
以下是引用bbc在2004-7-29 8:29:19的发言:
壮人的图腾应是 木棉 榕树。
以木棉和榕树为代表的植物图腾确实是壮族图腾中的一类。详见丘振声所著《壮族图腾考》一书。
作者: Dynasty 时间: 2004-7-29 12:51
以下是引用bbc在2004-7-29 8:29:19的发言:
壮人的图腾应是 木棉 榕树。
都是高大挺拔的乔木,嗯!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4-7-29 14:54
以下是引用Dynasty在2004-7-29 12:51:58的发言:
都是高大挺拔的乔木,嗯!
木棉的确是很高大挺拔,但榕树只能算高大,但不挺拔,反而是枝桠四处蔓延,气根几乎垂地,象一个大伞般罩住大地。榕树之所以是壮族的图腾,是因为其郁郁葱葱和果实繁多的景象,产生了“生育能力繁盛”“多子多孙”的寄寓。
作者: 临渊 时间: 2004-7-29 18:34
totem, (image of a) natural object, esp an animal, considered by North American Indians as the emblem of a clan or family
from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作者: aro 时间: 2004-7-30 00:01
我的感觉和季人贝侬一样,粗看还真像安顺的神柱——一种生殖器崇拜的雕塑。可仔细看,却又不是,还真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谁都不知道的东西居然也能作为代表民族的图腾,不知道图腾崇拜从何而来。
作者: 潭 时间: 2004-7-31 01:29
我喜欢榕树,从小就喜欢在榕树下玩耍。对木棉倒是兴趣较小,只有到花开时才去拣掉落的花,飘絮时才去追逐。榕树就不一样了,经常跑到树根上去坐,或者拣叶子来玩,比较让人依恋。
作者: bbc 时间: 2004-7-31 10:03
关于月亮上榕树的传说,贝侬们听说过没有,月圆时月亮中较暗的部分确实像一棵大榕树,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寄托着一个民族的高贵信仰。侬智高西撤大理时祭拜家乡的千年古榕时。曾预言一千年后壮民族将迎来一个千年的昌盛。
侬智高告诉人们,要祭拜月宫中的大榕树图案,所有压迫壮民族的人就像哪个被树根卷起的人一样,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壮民族将迎来一个千年的昌盛。月圆的时候贝侬们不妨仔细看一下月圆时月亮中较暗的部分形成的图案是不是一棵大榕树,而且树下有一个被树根卷起的人。那是由于月球中的山谷地带不能反射太多的太阳光到地球来,所以这些月球中的山谷地带从地球看上去就比较暗,就形成大榕树卷人的图案。中学的物理课本有这方面介绍
每次月圆的时候我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去为壮民族将迎来一个千年的昌盛做祈祷。在我的老家人们也都有这种习俗。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4-8-1 21:52
勐傣寨子外平静原野上,常常有一些相距很远的青色的大榕树(汉语叫“大青树”)。开门节过后的黄昏,哨傣就常常在属于她的那棵大榕树下面等她的卜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 21:54:01编辑过]
作者: 越色僚人 时间: 2004-8-1 22:54
以下是引用FENGNMT在2004-8-1 21:52:08的发言:
勐傣寨子外平静原野上,常常有一些相距很远的青色的大榕树(汉语叫“大青树”)。开门节过后的黄昏,哨傣就常常在属于她的那棵大榕树下面等她的卜冒。
“哨傣”、“卜冒”,和壮语一模一样,都是“傣族姑娘”、“小伙子”的意思,壮语南部方言分别是 Saudaez(哨傣)和Pujmbauh(卜冒)。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4-8-4 11:44
以下是引用bbc在2004-7-31 10:03:44的发言:
关于月亮上榕树的传说,贝侬们听说过没有,月圆时月亮中较暗的部分确实像一棵大榕树,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寄托着一个民族的高贵信仰。侬智高西撤大理时祭拜家乡的千年古榕时。曾预言一千年后壮民族将迎来一个千年的昌盛。
侬智高告诉人们,要祭拜月宫中的大榕树图案,所有压迫壮民族的人就像哪个被树根卷起的人一样,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壮民族将迎来一个千年的昌盛。月圆的时候贝侬们不妨仔细看一下月圆时月亮中较暗的部分形成的图案是不是一棵大榕树,而且树下有一个被树根卷起的人。那是由于月球中的山谷地带不能反射太多的太阳光到地球来,所以这些月球中的山谷地带从地球看上去就比较暗,就形成大榕树卷人的图案。中学的物理课本有这方面介绍
每次月圆的时候我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去为壮民族将迎来一个千年的昌盛做祈祷。在我的老家人们也都有这种习俗。
bbc贝侬,你能以此构思一个“僚人千年的......,月宫中的巨榕”图案吗?
我倒希望有人设计出一个“古老的铜鼓与火红的木棉---僚民族光荣的新生”标志图案,争取作为僚网的徽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11:59:42编辑过]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