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显,男,壮族,1960年6月生于广西马山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兼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校长。现为民族出版社副总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民委出版翻译高级职务评委会副主任,大连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客座教授,在京壮族“三月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这是我们这一期访谈的对象,著名作家、学者黄凤显博士的简历。
凤显先生在鲁迅文学院给我们讲过课。他有着少数民族同胞或者诗人的率性,讲课不空谈理论,讲到民俗时还起身示范一些动作,虽然那已是2008年了,他那妙趣横生的讲座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之后,在作协相关活动上总能见到凤显先生。他学识渊博、身兼数职,社会活动繁忙。然而他是平和的,见我们这些小辈,也总不忘关怀一下工作情况和创作情况。
今日应《广西民族报》之委托,采访凤显先生,又有了一次向他学习的机会。
黄凤显:你好哈森。我们民族出版社昨天刚刚组织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我感受颇多。总书记的讲话说出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心声,道出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一直想说的话,澄清了我们原先的一些理论迷误和模糊认识。讲话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关问题的论述观点鲜明,讲得非常清楚,如生态、资源、教育、民生等等。作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如此阐述民族问题,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总书记的讲话虽然平易、朴实,但高瞻远瞩,精辟透彻,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更是民族工作的指南。总书记的讲话,处处体现了理论创新。比如民族团结问题、少数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问题、几个“并存”问题、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民族工作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总书记的讲话对今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总书记讲话还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共同家园建设特别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建设,非常有指导意义。作为民族文化工作者,我深受鼓舞,视野更加拓宽,信心更加增强。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做好民族文化工作。
黄凤显:壮族将近两千万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人讲壮语,壮语仍然是壮族地区最主要的通用语。虽然推广普通话、双语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壮语是无可替代的。壮族历史上没有成熟的文字,唐代后出现了借用汉语偏旁和语音组成古壮字,但普及面不广。古壮文主要在歌师、师公等民间艺人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新壮文。毫无疑问,这一做法是正确的,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上讲是富有远见的。新壮文在推广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对壮族人民的语言交际和壮族文化的传承交流,功不可没。几代壮语文工作者,他们的付出和取得的成就,功德无量。但是,话又说回来,新壮文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一是选择武鸣壮语作为标准音,覆盖面比较窄。要是以红水河流域壮语做标准音的话,推广起来会被更多壮族人所接受。二是壮语口语和书面语长期脱节,与其他兄弟民族不同,壮族书面语不容易被自然地接受。三是新壮文的教学和推广未能一以贯之,留下不少遗憾。四是壮文推广手段方式不够,如广播、电视、戏曲、报刊等对壮文的推广,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五是壮族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对壮族文化认识不到位,对使用壮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认识不足,甚至缺乏认识。
说壮语译制片《西游记》吧,是深受壮族群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这样的母语电视节目,老百姓容易懂,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即便是上世纪中后期,各县的壮语广播包括壮语天气预报,还有壮语电影及放映员现场的壮语翻译,也令人至今难忘。但是,现在这方面投入少,壮语电视节目播放时间也过短。再比如,包括科技文化知识,要是用壮语在壮族老百姓当中传播的话,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少数民族要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这是深谋远虑的话,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据说百色市一个县,在广西民委、民语委和县里的支持下开了壮语电视广播,效果很好。包括壮语广告也有很好的效益。所以,一定要考虑到一千多万壮族人对壮语文的需求。有人说壮族好多人懂汉文,没必要推广壮文。其实不然,除了一些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壮族人汉语过关的并不多。农村很多人只会简单的汉语,比如问路问价,阅读能力更不行,读报一知半解,看不懂电视听不懂广播,甚至在农药使用说明,药品使用方法都看不懂。这种情况,不少壮族干部知识分子并不都了解。我想,推广壮语文,对壮族,对广西意义重大。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现有的壮文方案,应该不断研究、修订、完善,使之更容易被壮族人接受,更容易教学和推广。
第二、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真正重视,对壮文推广做实实在在的事,尤其要加强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翻译,更要借助现代媒体推广。
第三、壮文是壮族文化的书面载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才能把壮文的推广同壮族优秀文化的弘扬结合起来。这样,壮文推广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第四、建议政府部门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壮语文推广工作。比如干部选拔、公务员考试、职业技术学校考试等适当加试壮语文题目,并进一步探索高考壮语文加试问题。这是我的一己之见吧。
记者:您关于壮语文发展的这番思考,是很深切的,也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那么,下面我还有一个问题要向您请教。在网上了解您最近动态时,我发现今年年初在云南西畴举行的“女子太阳节”。报道中说,西畴县上果村世代流传的这个祭祀太阳的习俗是主要由壮族妇女来完成的。我想了解一下,壮族社会里女性的地位问题。顺便,您能否介绍一下“女子太阳节”?
黄凤显:在云南的西畴,有一个壮族村庄,叫上果村。那里千百年来流传一个祭祀太阳的习俗,沿袭至今。民俗文化考察发现,这是壮民族保存最完整、链条连接很紧密、情节很生动的太阳崇拜习俗。在当今世界各民族太阳崇拜遗习中,壮族的太阳神祭祀习俗非常有代表性。
在上果村,壮族妇女在农历二月初二下河沐浴,迎请太阳祭祀太阳,送太阳升天。这一系列活动中,壮族妇女的地位被尽力凸现。这一习俗,跟崇拜太阳、追求光明的人类文化是一致的,和千古流传的壮族传说《妈勒访天边》的传说是一致的。壮族诗人韦麒麟有一首部长诗,叫《寻找太阳的母亲》,是歌颂壮族妇女的,你不妨读一读看。说明寻找太阳是壮民族千百年以来的一个文化密码。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故事。如汉族的《夸父追日》,但它情节简单,链条不完整,主人公还是男性。
我在上果村考察,还注意到一个问题。上果村当地壮语称“dangkog”。《山海经》记载“日出汤谷”的“谷”古音读“kog”,感觉与此村不无关系。当地产一种十分名贵的乔木 ——华盖木。我特意打听了一下,壮语怎么称呼“华盖木”。当地人说叫“feisang”。那么,是否与古籍记载的“太阳栖息于扶桑树上”有关呢?!所以,上果村女子太阳节,不仅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它和汉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太阳崇拜无疑有关。
再说说壮族妇女在壮族社会中的地位问题。无论缘于母系社会遗传因素,还是因为壮族社会生产活动构成,壮族妇女都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很受尊重。有人说女人是半边天。在壮族地区,女人几乎是全部的天。她们勤劳能干。从下地插秧、收割、染布、织布到赡养老人、抚养子女,都不能少了她们。壮族婚丧嫁娶活动中,很重视女方家里亲戚。这也是壮族对妇女看重的表现之一。
记者:此外,我们还聊到了壮族文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由于篇幅之限,就不在此展开了。不知广西的读者朋友们是否得到了一些新的感悟和启发呢?我是觉得受益匪浅的。感谢凤显先生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进行了如此恳切而鲜活的谈话。
pcy109 发表于 2014-11-1 15:05
希望壮文早日立法。
------------------------
会上,专家..........并论证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