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原创]印象 昆仑关 [打印本页]

作者: 西域老怪    时间: 2004-7-18 18:11
标题: [原创]印象 昆仑关

1939年12月,国民党军队在广西昆仑关歼灭日军5000余人的战役,也称桂南战役。   

1939年秋,日军为封锁中国后方,威胁法国,禁止中国取道越南运送物资,同时积极准备发动桂南战役,以侵占中国通往西南大后方的沿海交通线。11月15日,日军集结10余万人,由东京湾开拔,向广东北海(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举进犯。日军第五师团及台湾旅团主力在海、空军掩护下,在钦州湾登陆。11月16日登陆日军占领防城,17日占领钦州。11月24日,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在空军掩护下,攻占南宁。随后,日军北犯桂南要隘昆仑关。

昆仑关在南宁东北50公里处,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从南宁至柳州的公路从此通过,是由桂南进入桂中腹地必经之道,是南宁的重要门户。从11月29日起,日本空军出动五六十架飞机分批轮番轰炸中国守军阵地。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即以一个旅团的精锐部队扼守,并在该关以北的仙女山、老毛岭、四四一、六五三、六○○、罗塘南等高地,以及立别岭、枯桃岭等地,修筑据点式的堡垒工事,企图固守。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12月16日,国民党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奉命率部担任对邕(宁)宾(阳)路的正面攻击,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其作战部署是: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正面战斗;戴安澜第二○○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新编第二十二师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12月18日,第五军在战车、炮火掩护下,对昆仑关日军发起攻击。郑洞国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仙女山。当晚,各部乘胜夜袭,相继占领老毛岭、万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后攻占昆仑关。19日午后,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进行反扑,夺取昆仑关。双方展开反复争夺。27日,是昆仑关争夺战最激烈的一天,中国空军第三大队出动6架飞机支援陆军战斗。双方伤亡甚重。杜聿明经过缜密的观测,了解昆仑关周围地形和敌阵地兵力火力,决定采取“要塞式攻击法”,逐步缩小包围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师副师长彭壁生率部从公路左侧越过昆仑关,形成包围之势;邱清泉师把战车埋伏在公路两旁的丛林地带;郑洞国师则加强右翼攻势,进入昆仑关内敌军纵深阵地,将敌指挥部及炮兵阵地摧毁,并乘胜攻击,大败敌军。经过18天的激战,至31日日军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却。昆仑关战役胜利结束。

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说,此役日军第十二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在昆仑关南5公里的九塘被郑洞国师第三团击毙。

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更强的军队。”

昆仑关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自武汉失守以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老怪、何处、容杰等在7月16日到了昆仑关,凭吊中国军队英魂。

当年战况

上图是昆仑关纪念牌坊。牌坊建成三门四柱,上面横额,刻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 内柱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介石)题联: 芳烈长流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外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题悼联: 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右(东面)横披,湖北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题词: “雄关铭勋”; 左(西面)横披有军委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题词: “毅魄长雄”。 正牌坊向北一面,上横额也刻“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字样。 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题内柱对联: 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 江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题外柱联: 战绩令人怀壮烈,国殇为鬼亦雄奇。 右横披广西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题词 "气横关河"; 左横披广东省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词: "民族正气"。

在南牌坊后面,建有三百三十一级花岗石码头,一直叠铺上三O六米高的昆仑山顶

塔座刻的“碧血千秋”是老蒋的手笔

这座碑亭的石碑中,杜聿明亲自描述了战斗的激烈情景,

“气壮山河”---何!

昆仑关位于广西宾阳县和邕宁县的交接地,所以有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是有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吧。

有这么一段文字,老怪认为可以说明问题了:

-------当年的宾阳,是抗战的前线,也是战役的后方,宾阳人民为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战役前,军队集结在宾阳。

战役中,白崇禧的前线指挥部设在新桥的白氏宗祠在白岩小学,在那里指挥整个战役;担任攻关主力的第五军司令部随着战场的推进先后设在新桥谭蓬村、太守南天门的思陇洞村,杜聿明在此发出了十六道作战命令指挥将士夺关;宾阳成立了游击大队开赴前线配合军队作战;设立了军运代办所运送弹药粮草;组织战地救护抢救伤员;县城内外所有机关、学校、祠堂、庙宇及至闲房空屋均作为“临时医院”和收容所,医治受伤官兵和收容接待散兵;组织军民合作站,选派中学生协助军队同老百姓的联系;组织劳军队,慰劳受伤官兵;成立政治工作团宣传抗战,发动群众;成立军粮筹办委员会,设立七个军粮代购点等。

据不完全统计,有6万多人参加支前工作,捐赠军粮315万斤,代购军粮270多万斤,劳军款25000多万元,捐献米粽11万条,甘蔗12000根,糕饼10余担,肉2100多斤,全县妇女自备布料做军鞋21000多双,木料10000多条,耕牛数百头,有300多人参军参战,20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有3000多名无辜百姓惨遭日寇杀害,烧毁房屋3780多间,被劫其他物品难以数计。

战役结束后,宾阳人民又积极捐钱捐物建立公墓收葬阵亡官兵,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8 20:15:17编辑过]

作者: 有为青年    时间: 2004-7-18 19:22

去过了,有时间再去一趟。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4-7-18 23:21

十年前上过一次。骑车路过那里的时候上去的。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十年没有了。

十年了,昆仑关还是老样子。


作者: 西域老怪    时间: 2004-7-19 08:41

那场战役离开现在也65年了,还有农民在山里不断的拣到东西(子弹等)

能变成什么?

在几年前,老怪曾和当地政府提出合作搞《战争与和平》主题公园的构想,

后因没钱而作罢。


作者: 路    时间: 2004-7-19 18:08
还有没有人记得侬智高与狄青的昆仑关之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9 18:08:59编辑过]

作者: 西域老怪    时间: 2004-7-19 19:33
以下是引用在2004-7-19 18:08:08的发言: 还有没有人记得侬智高与狄青的昆仑关之战?

--------壮乡的野山,没有大山脉那样连绵不断、广柔壮阔的性格,也没有小独峰那种冷眼广漠、孤芳自赏的脾气。就说地处桂中的岜昃山吧,它拔地而起,昂然于世,犹如一只报晓的雄鸡挺立在群山之中,捍护着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小山岭、世世代代劳作生息的乡土。   岜昃山,西依云贵高原,南接十万大山,北望越城诸岭,东联中原。在往来中原的通衢上,雄伟的昆仑关兀立其中。昆仑关,翠峦四绕,风光如画,山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九百多年前,壮族农民起义首领侬智高就曾与宋将狄青激战于此,从此传世流芳;抗日战争初期,抗日将士亦于此地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十余天,歼敌一个旅团,从敌人手中夺回了昆仑关。至今,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上还赫然大书着: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

节选自路漫老师的《水碓声声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7-19 21:55

路漫老师写得真好,真羡慕他的文笔。

我是小时候去的昆仑关了,印象里的昆仑关是满山的松树,苍翠葱郁,层层叠叠,随着山势起伏。或许是因了一段壮烈的战役,走过松树林,心里忍不住肃穆起来,那时候人还小,却知道了什么叫悲壮,什么叫严肃,尤其当山风吹过,一阵阵松涛长鸣,仿佛千军万马即将压过来,又仿佛是战士们在低吼,让走在路上的人,禁不住要被这气势吓倒。


作者: 特田栏钟    时间: 2004-12-11 13:59
我们也不应该忘了侬宋的昆仑关大战!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