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指正!请点击放大。
欢迎指正!请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想不到季人贝侬这么快就把这个图画出来了,真是快人快“手”啊!
骆越、西殴、滇越(应该再加一个夜郎)确实是秦汉以后的汉语文献对秦汉以前居住在两广、云贵等地的越人的不同称呼。三国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汉语文献几乎一致地都统称他们为“僚(俚)”了。所以,滇越在这个图里不能单列,而应该归到“僚(俚)”。
多谢指教。
画这张图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很多问题。比如“僚”、“俚”、“蛮”这样的称呼实在太笼统了,很难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具体脉络。 具体到“滇越”的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如果把“滇越”归入“僚”里,恐怕不能清楚反映傣族和壮侗语支各民族之间的区别。 或许可以修改一下,把“僚”也当成类似“百越”这样一个不同民族的统称。
欢迎各位贝侬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第二张图的主要改动: 1. 反映了“僚”这么一个简单称呼包含的复杂性。 2. 标明壮族和布依族之间亲密的同源关系。 3. 把仡佬族的特殊地位加以说明。
本来想在黎族前边再加一个“俚僚”,但是担心会让人误解成“俚”只和黎族有关。
实际上,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各种族称的问题比较复杂,学术界也还存在不少争论。这张图很难一一体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只能称作“简图”。
│ ┌─壮傣语支:壮语、布依语、傣语、临高话(汉族); │ │ 东南亚的泰语、寮语、掸语、侬语、岱语等 │ │ │ ├─侗水语支: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 │ │ 拉珈语(瑶族)、佯黄话(毛南族)、 └─壮侗语族─┤ 莫话(布依族)、锦话(水族)、标话(汉族) │ ├─黎语支:黎语、村话(汉族) │ └─仡央语支:仡佬语、布央语(壮族);越南的拉基语、普标语
摘自我整理的“汉藏语系诸语言”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22&ID=3623 。
以上是根据语言分类确定的壮侗语族各语言亲疏关系,从中应可看出百越大概的源流。
吴、闽、粤诸语归为汉语方言,这容易使人忽视它们与壮侗语族的某些关系。如果现在“汉语”的概念改称“汉语族”,许多问题就好解释得多。
另外,5楼的图当中,“南越”似乎也应该列为现代壮族的直系先民之一,而不象其他百越族群那样简单地理解为完全汉化了,这个从现代粤语比起其他南方汉语方言更多更普遍地保留壮侗语底层词汇的现状可以窥视出来。
而从“濮僚”直接转化为“壮族、布依族”,我也觉得有两个很需要商榷的问题。一、这其实掩盖了壮族北部方言与布依族实际为一个整体,而壮族南部方言和岱侬族为另外一个整体的事实,应该大胆地抛弃官方的民族定性,列出南壮(或南僚)与北壮(或北僚)两组;二、傣-泰族群实际上也是从这个组里转化来的而不是从滇越转化成为的,壮语、布依语与傣-泰语的距离,远远小于壮语、布依语与侗水语支、黎语支各语言之间的距离,而傣-泰语言与南壮语的分化,显然晚于南壮语和北壮语之间的分化,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学术常识。
多谢各位贝侬指正。
昨天我也意识到壮语和傣语的关系甚至更近于壮语和侗语之间,但囿于“滇越是傣族先民”的旧说,只能猜测壮族和傣族的共同祖先中位于今两广的部分被称作骆越、西瓯,而位于今云南的部分被称作滇越。 至于南越,是否也可能只是骆越的别称? 关于壮族和布依族是否应当分成“南僚”和“北僚”,我考虑这张简图只是用来说明中国各现代民族和百越之间的关系,还是以官方名称为妥。
当然有问题。因为上列民族只有傣族是百越族群直系后裔,苗、瑶可能有少量百越成分,但不是决定性的;而彝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在血统和文化上与百越几乎没有关联。
滇越是否百越之一支,傣掸是否源于滇越,以及滇越具体的存续年代和分布地域,这些问题我至今还没有找到明确答案。《从云南到阿萨姆》(何平著)这本书,我从红棉树手上借来刚看了一点点,所以我暂时还不能说同意或者反对该书的观点。但泰、寮、掸、傣与壮、布依、岱、侬的近亲关系,我一直是肯定的;我不能同意泰、寮、掸、傣单纯源于滇越,而不同于来自西瓯、雒越的壮、布依、岱、侬的说法。
红棉树说“‘南越’似乎也应该列为现代壮族的直系先民之一”,我基本同意。因为“南越”是跟南越政权相关的概念,南越政权横跨两广;即使是指先秦时期的“南越”,也不能排除部分先民发展为壮族而不是被完全汉化的可能。
红棉树提出的“南僚”、“北僚”分组,我大体同意。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文化上,包含所谓壮族、布依族、岱侬族的“僚人”是一个整体;语言上,应该区分“南僚”和“北僚”(方言的区分,而不是“语言”的区分);行政上,“僚人”这个群体已经被划成了壮族、布依族、岱侬族三块(至少三块,因为越南的民族划分很细)。
我还想说几点意见:
1.不要轻易否定滇越与百越、与傣族先民的渊源关系啊。
2.濮,这个名称在先秦所指有三地:江汉流域之濮,贵州之濮,云南之濮。云南之濮是指孟高棉语族,这个争议不大,几乎是定论了,而江汉流域之濮和贵州之濮就难说清楚了。在贵州你就不能完全否认它是布依族的先民,或者说你不能否认布依族的部分先民是源于贵州之濮。
3.梳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称谓一定要时时刻刻意识到:所有汉语文献对百越(我初步考虑“百越”之前的称呼可以叫“夷越”)民族集团的称呼,都是不同的汉族知识官吏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里面对不同地区的越人支系的命名而已,而且很多都是音译,由于音译记录者时代不同,来源不同,所以选用的音译汉字也就有所不同了。因此,不同的名称不等于完全能起到区别不同族群的功能。很多时候,同一个血缘族群会被不同的音译词割裂了;有时候,不同的血缘族群又会被相同的音译词整合为一块了。有关百越族群族称流源,我认为还是李锦芳的《百越族称源流新探》梳理得比较合理。
《从云南到阿萨姆——泰-傣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 (何平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目 录
序言
导论(英文)
导论
第一章 “滇越”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
第二章 “掸国”也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
第三章 “蓬国”真相还原
第四章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
第五章 “哀牢”的族属
第六章 傣—泰民族古代社会形态演进与奴隶制问题
第七章 解开“憍赏弥”之谜
第八章 缅甸历史上的“掸族三兄弟”与“掸族统治时代”神话
第九章 缅甸向傣族地区的扩张与傣掸民族跨国境格局的形成
第十张 中国傣族与缅甸掸族:分化与变迁
第十一章 移居印度的云南傣族:阿洪姆人的西迁及其在阿萨姆地区的发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全书440页,定价30.00元]
封底“内容提要”:
作者根据其掌握的大量中外文献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中外“泰学”研究领域内的诸多“权威”结论予以了否定,对今天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和印度广大地区的傣—泰民族这个同源民族群体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创新之作……
This is a really challenging book, and it is just waiting for your comment and criticism.
首先,根据考古资料,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降,云南境内就有大量与岭南越人文化特征相同的族群存在。而且,司马迁并没有否定秦汉以前的云南没有越人,反而有不少资料却明确记载着越人在云南境内的活动。
其次,司马迁所说的“滇越”确实是指昆明以西千里的地方,然而何平教授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在那个地方居住生活着的民族跟傣—泰民族先民毫无关联。
再次,滇越这个词在司马迁那里是专指,而后来的史家们大多都用它来泛指云南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越人了。
所以,在使用“滇越”这个词的时候,至少要考虑它具有专指与泛指的功能。所指不同,意义自然有别,在下结论之前一定要限定它的意义范围,否则就会犯轻率的毛病了。如果当“滇越”这个词是泛指,我看季人贝侬的这张表是基本成立的,但是如何反映出傣—泰先民与壮族、布依族的亲缘关系又是难题了。
滇越这一名称最先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汉朝遣使求通蜀身毒道曰:南方闭塞……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间出物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可见当时汉使并未到达滇越,而是“听闻”(昆明)当地之人说“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已。这里有个疑问,当时的“昆明”人并不是汉人,他们口中的“滇越”道底是音译还是就指此国为“越”人之国?这并不能肯定。古代的昆明并不是现在的昆明,而是指大理洱海一带。而“于是汉求大夏,道始通滇国”说明,当时汉朝想通过云南西部一带去身毒国(印度)不成之后,改道大夏(阿富汗),这才“始通滇国”。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滇越国真的就在德宏州吗?若是,汉朝真的有必要改道大夏通滇国吗?
至于云南出士的一些石器,即使有些与中国南方百越越民族先民使用的石器相类似,也不能说明那里的古人类“与岭南越人文化特征相同”。事实上百越民族合使用较多的石锛和石斧在东南亚也有出土,但好象并没有谁过东南亚也有越人分布。云南有古人类活动遗址,但并不代表那些古人类就能发展成为现在民族。
有些同源词,但肯定不能沟通。
奥雅很久不来这了吧。
汉人羌人藏人是不是有共同起源?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