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这些话仅限于书面创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4-6-20 08:28
标题: 这些话仅限于书面创作
这些话仅限于书面创作
黄桂宁在诗歌评论《百色——诗性的热土》(见2014年5月30日右江日报)中说:
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到清朝的康熙二年(1663年)间,百色各县先后实行“改土归流”制度,而且流官由五年晋职改为三年晋职,一大批流官从江浙、湖南、山东、广东、云南、贵州来到桂西任职,打破了土司封闭的沉闷局面,他们也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政务之余,他们游历山川名胜,体验风土人情,感悟世态人生,吟诗作对,使死寂的桂西大地开始鲜活地入诗入画,呈现了盎然生机。特别是以镇安府知府、文学家、史学家赵翼为核心的性灵诗派和以归顺直隶州知州、诗人李宪乔为核心的高密诗派的影响最大,这两个诗派的流官诗人还有许朝、刘大观、汪为霖、商盘、言朝标等。他们经常聚集景点,交流磋商,吟诗作赋,互相唱和,诗风日盛。同样在清朝时期,泗城府学政王维新也创办学堂,传授诗歌创作知识,带动了辖地的诗歌创作。通过这批流官的言传身教,百色本土诗人群体迅速成长。有姓名和作品可查的达80多人,他们开创了百色诗歌创作的先河,百色大地给予他们诗歌创作灵性,他们为桂西文坛增添了光辉。
我读了以后,觉得黄桂宁说的话,仅仅限于汉语书面创作,仅仅限于书面创作的诗人群体。
从文献上看,从壮学研究者介绍来看,自古以来,桂西大地并非死寂一片。一大批流官没有来到之前,桂西大地民间艺人尤其是歌师和歌手们就已经吟诗唱歌演戏了。他们所吟之诗所唱之歌所演之戏是用壮语来表达的,基本上是口头创作,偶尔也用文字记录下来,只是用的是古壮字(即土俗字)而不用汉字,不被官方认可而已。他们也经常聚集起来,交流经验,传授民歌和壮剧等创作知识,只是没有创办像样的学堂,没有聘请流官和教师专门就如何用汉语言文字吟诗作赋进行授课而已。
我相信,桂西大地民间艺人尤其是歌师和歌手们口头创作会有质朴中透着时代气息和地域民族特色的鲜活语言,会有叩问社会和人生让人心灵震颤的作品。要不然,民间文艺尤其是壮族民歌怎么会吸引人们参与并形成歌圩传承下来呢?只是他们的作品没有在媒介上发表让更多的人知道而已。也正是口头创作的诗人群体即兴创作之后没有大量记录下来没有广泛传播开来,才给人留下“死寂”的印象。
大家都知道,文艺创作包括口头创作和书面创作。诗人群体包括口头创作的诗人群体和书面创作的诗人群体。要是黄桂宁在写作评论文章时,能够兼顾口头创作和书面创作,能够兼顾口头创作的诗人群体和书面创作的诗人群体,可能就不会有上面这样的表述了。至少,也会在有些句子中加个定语,比如把“他们开创了百色诗歌创作的先河”说成是“他们开创了百色汉语诗歌书面创作的先河”。
作者: wenliqan 时间: 2014-6-20 08:52
作者无知,他只以为汉语诗歌才诗歌,说明他的知识面很窄。
作者: daeghaij 时间: 2014-6-20 12:59
就是。
这些人开创了百色汉语诗歌的先河。
作者本身就是对壮族地区、壮区历史一知半解。
作者: 骆越子孙 时间: 2014-6-20 13:07
所谓桂西一带的“死寂”的印象,其实就是文化话语权的问题,也即文化霸权的问题。当时壮族文化人很少,文化产业几乎没有,没人写书没人出书,更没人记载,导致旱族对壮族“死寂”了。看看当下满天飞的吃狗议论,几个明星加上几个和尚,外加几个狗粉,借助媒体炒作,试图阻挡吃狗肉的潮流,难道他们不是正在剥夺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吗。
作者: weijiaoxian 时间: 2014-6-20 19:03
作者是我大皇汉主义思想的传承者
作者: 毛毛虫 时间: 2014-6-20 20:52
壮族山歌开口就来,怎么说没有诗人呢?由此想问问,中国和美国,哪一个算体育大国呢?
作者: 勒布巴哈 时间: 2014-6-20 22:45
在巴马,四大歌圩经久不衰几千年,从没沉寂过--除了“文革”.................
作者: besteast 时间: 2014-6-20 23:51
就是。
这些人开创了百色汉语诗歌的先河。
作者: Mfm1992 时间: 2014-6-22 06:51
许朝、言朝标,这两个流官的名字,使我联想到桂西(含天等、大新)壮族许姓、言姓的姓氏来历可能跟他们有关。估计是他们给“有名无姓”的部分当地人分配了自己的姓,并登记在册。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