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走进那陶山(原作者:李尚安 ) [打印本页]

作者: 西域老怪    时间: 2004-6-21 15:14
标题: [转帖]走进那陶山(原作者:李尚安 )
那陶山位于宁明县那楠乡和桐棉乡交界处,主峰高1100多米,距离县城80多公里。那天一大早,我们乘车从县城出发,沿着山区公路行驶,山路蜿蜒曲折,峰回路转,车子上下颠簸,行驶还不到一小时,身体就有疲累之感。细心的司机放慢速度,关掉空调,打开车窗,一阵阵山风如潮水般涌进车内,顿觉神清气爽,仿佛到了一个清凉的世界。陪同我的工程师老黄说,现在已进入那楠林区,再走一程,就到那陶山了。我向车外望去,茂密的松林、八角林从车窗掠过,如茵的绿色向我们涌来,我们的车子在浩瀚的林海中穿行,一种“车在绿中行,人在绿中游”的感觉油然而生。一阵阵松香、八角香伴着湿漉漉的山风徐徐飘来,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就在这亦真亦幻的感觉中,来到了那陶山脚。下了车,老黄就带我去看清代的“禁山碑”,石碑像电冰箱那么高大,立在上山的路边,上面刻着“禁伐山林”四个大字,下面注有迁隆州立。原来那陶山久负盛名,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被列为名山加以保护。清代迁隆州不仅在此立了“禁伐山林”石碑,还将那陶山周围划为“九特三乡”风景区。看着这“禁伐山林”石碑,我不禁赞叹前人的远见卓识,也许正是这种意识和眼光延及至今而惠泽山民。如今,尽管那陶山还没有形成旅游风景区吸引游客。但那莽莽的林海,已成为财源滚滚的绿色宝库,它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5000多立方,松脂4000多吨,八角100多万公斤,当地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元,成为山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抬头向那陶山主峰远眺,它状如一头满身披绿的骆驼,驮载着历史的沧桑,驮载着山区人民的希望走向未来。它耸立的驼峰周围云雾缭绕,仿佛绿色的外套上披着薄薄的轻纱。

离开了“禁伐山林”石碑,我们穿过八角林,向琴清村林区的望火楼行进。林愈深,树愈密,脚下铺满的橙黄色的松针也越厚,有的地方足有一尺多厚。行走在铺满松针的山路上,犹如走在用海绵垫子铺就的道路上,坐在上面就像坐在地毯上,躺在上面好像躺在席梦思上,松软舒适。我们一边走,老黄一边对我说:“老李,你寻找的那片闺林就在这里,称为‘桐棉松林海’,这片闺林有50多万亩,从这里一直延伸到板烂方向的中越边界。”说话间我们来到了小山坳的一棵松树下,背倚松树坐在松针“地毯”上歇息。出于习惯,我摸摸口袋要找烟抽,老黄马上提醒说:“林区不许抽烟。”我赞许地说:“老黄,你不仅是造林专家,也是护林专家。放心吧,上山前我已把香烟放在车上,入乡随俗,进山问禁,这规矩我是知道的,现在即便身上带烟,也不忍心因抽烟而毁了这‘地毯’,毁了山林。”接着,老黄递给我一瓶矿泉水。就在我伸手要接矿泉水的时候,一棵松果打在我的肩膀上。老黄乐哈哈地指着树上说,松鼠在抗议我们闯入它们的领地了,如果你抽烟,也许它们会将树上所有的松果砸到你身上呢﹖我抬头向树上望去,果然有一群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其中一只抱着一颗松果有滋有味地啃起来。

走出望火楼,我们又来到人工造林区,老黄告诉我:这片“闺林”全是飞播和人工造林,在战事频繁的年代,数十公里边境线全是雷区,野草荆棘丛生,人畜不敢进入,根本谈不上在这里植树造林。中越邦交正常后,边防部队和群众边排雷边造林,不断扩大林区,把内地与边境连成一片林海。经过验收,这里已被自治区林业局确定为广西最大的优质松林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自治区林业专家和美国林业专家前来考察,认定桐棉松具有皮薄速生,通直节枝少,木质花纹好,抗虫害强等优点。如今,桐棉乡、那楠乡和板锦村分别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和“十佳村”。听了介绍,令我赞叹和敬佩不已。相比之下,一些地方,也年年喊造林,可就是不见林,难怪有的群众戏称植树造林为植树造“零”。因而,山还是荒山,岭还是秃岭,水土流失,旱涝频繁,生态环境恶劣。假如那里的官员和群众也像这里边境乡镇一样积极造林,甚至为了造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共同营造一个巨大的生物圈,让人类的生存空间更加广泛、长久,这不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好事吗?

陪同的老黄还介绍说:那陶山已被宁明县列为生态旅游景区,这真是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我想,用了不多久,“藏在深闺”的那陶山将走出偏僻山乡,展开她的仙姿丽容边关风情,让人们一睹她的风采,她的名字,也将像八角一样,香飘全球。

原载2004/06/21南宁日报


作者: 宁馨儿    时间: 2004-6-28 02:50
那陶山?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汗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