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打印本页]

作者: pcy109    时间: 2013-9-22 15:49
标题: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3年09月22日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http://www.gxmzb.net/content/2013-09/22/content_5292.htm

[attach]62369[/attach]

                     作者简 介

    玉时阶,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长期致力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在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上进行了深入而有创建性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夏英才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广西区社科规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课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2本(含合著);先后获全国首次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项、国家民委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一、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现状

       1.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技术的逐渐衰落

        首先是服饰面料的变化。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工艺技术的衰落首先是从服饰面料的变化开始的。在“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里,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面料均是妇女们自种棉花或麻,自己纺纱、织布,做成服饰面料,但因工艺技术较落后,加上纺织者操作技术熟练程度高低不同,纺出的纱线粗细不均匀,加捻强度不够,造成织布时频繁断纱,影响效率与质量。于是,当机纺纱出现,价格又能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能力所承受时,人们便逐渐接受机纺纱,用之纺纱织布。当机织布、化学纤维等面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市场,且价格越来越便宜时,人们又逐渐改用机织布、化纤等面料制作服饰。这种变化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开始出现,并且持续不断,但真正的、大规模的变化则始于当代。20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原料的发展,机织布、化学纤维、人造丝等不断进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同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购买力逐渐增强。于是,机织布逐渐进入农村少数民族家庭,取代自种、自纺、自织的棉土布和麻布,成为服饰的主要面料。自纺、自织布料缝制衣服的人越来越少。20世纪90年代,以耐磨、光滑、透明、易洗、快干为特点的人造纤维在充斥城镇市场后,又流向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并以其价格便宜的优势争得市场,逐步取代机织布,成为服饰的主要面料。
(待续)


作者: 桂语桂族    时间: 2013-9-23 01:06
学术要变成道理,变成法律制度才有作用
作者: 大海拾贝听风语    时间: 2013-9-23 09:17
瑶学?我以为是壮
作者: 北柳上川    时间: 2013-9-23 12:02
保护“民族服饰”我看就算了,因为说得唱的还要好听,全国运动会,那么重要的活动居然把民族服饰割了,壮文也不上。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