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风雨沧桑话壮语 [打印本页]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3-8-21 09:23
标题: 转帖:风雨沧桑话壮语

● 陈 绅

壮族,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中西部以及云南文山州、广东连山县等地。壮乡各地也有和我家乡上思县相通的语言吗?生活在山村中的爷爷奶奶无法回答我的这个问题。后来,我陆续在传媒上发现家乡话的外地“知音”,其中一个电视节目令我印象深刻:那坡县黑衣壮的小伙子端着酒坛唱着“欧搂嘛、欧搂嘛……”,我感觉这句英语似的“欧搂嘛”好耳熟,是什么意思呢?看到字幕出现“要酒来”,我才弄清楚,这句壮语“欧搂嘛”就是汉语的“要酒来”,其读法跟上思土话是一样的。可见这些读音相同的壮语源远流长。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方言,由于广西一带多山古代交通不便,影响各部落的语言流通,每一种方言内部又分为数个土语区。因此,壮语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武鸣称板话,河池称曼话,云南文山和广西龙州称岱话等等。不但各土语区基本词汇的相同率高,南北方言区共用的词汇也不少。上思、扶绥、天等、钦州等地属南部方言区,武鸣是北部方言区,但是前者和后者读音一样的土语词汇多得举不胜举。

有趣的是,我们的土语竟然和泰国语扯上了关系。曾经在东盟博览会上,泰国客人和广西壮族人一起念出1~10的数字,我听得出其中几个数的泰语读音是和上思话相同的,特别是跟公正乡一带的口音十分吻合。再仔细听一听泰国影片的一些台词:“眼睛”读“它”、 “狗”读“妈”,“猪”读“谋”,“我不知道”读“勾米罗”,这些词的壮、泰读音相同、意思是一样的。泰国和广西一些地方将“吃饭”叫“根后”,上思人一听就明白其意思了,只不过更习惯将“吃饭”叫“根艾”。为什么壮语、泰语如此相似?据说,壮民族和泰民族都是来源于古中国百越民族,后来泰民族移居东南亚,融合了原土著,形成了新的民族,所以他们的语言和中国壮侗语族在基本词汇上还保留很多的一致性。如“贝侬”是指兄弟姐妹或者有亲戚关系的人。壮语南北部方言、布依语、傣语和泰国泰语、老挝老语、越南岱侬语、缅甸掸语皆通用,天下“贝侬”,原本是一家。

壮语是世代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累积和筛选的结果,它传承着壮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憾的是,壮族没有全社会通行的民族文字。唐宋时期,壮族人曾经借用汉字的字形和结构创造了“方块壮字”,但是由于难写、难读、难记等原因,未能将它们流传开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于上世纪50年代为壮族人民创制了拼音壮文,并且把武鸣县的语言定为标准音。只是这种拼音文字至今未能在各地推广使用,原因是汉文已相当普及了。在今天的上思城乡,有点文化水准的老人,都能够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可是他们对壮语新闻节目里的那些拼音文字却如看天书一般陌生。看来,在广西乡村普及壮文任重道远啊。

由于缺少文字的有力支撑,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南宁市邕宁区、崇左市的扶绥县等地,本地话渐渐消失了。自从古代广东商人将粤语传入壮乡,这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壮族人讲上了白话。有个扶绥县的网友说,她还勉强能听懂壮话,因为父母都是壮族人,但是不会说了。如今的她,说着流利的白话,穿着时髦,跳现代劲舞,身上几乎没有了一个壮家姑娘的痕迹。

母语岂能轻易遗忘?在钦州市的壮族聚居区——大寺镇,当地人虽然兼用白话和壮话交流,但是他们很重视教小孩学壮语,大寺镇中学还曾经办过壮语培训班,以免本地话出现断代危机。

地处十万山北麓的上思县,壮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90%,壮语一直是本地的通用语言。上思土话在气象、五谷、六畜、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相当齐全的读音,乡村地名的前缀采用那、板、岜、布、驮等,那是浓郁的壮族特色。我很庆幸出生在本民族语言没有消失的壮乡——上思县,能够听到爷爷奶奶讲《熊郎》、《蛇郎》、《牙赞》等民间故事。为了使这些故事流传子孙后代,有人用汉文整理出来发表了,我看后总觉得汉文写的没有爷爷和奶奶讲的动听,并非作者水平不够高,而是故事中有些话用汉语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保留特色但不固步自封,上思话和各地方言的发展一样,积极融洽了各种文化成分。如短语“上网”,“上”用壮话音,“网”用桂柳话音;计量单位“寸”、“分”、“亩”以及现代出现的“打谷机”、“冰箱”、“钢琴”等词都借用了桂柳话音,只不过读音有点变调。上思话也吸收了很多粤语成分,如“电话”、“电影”、“手表”、甚至连由香港传入的中洋结合词“打的”,上思人也照说不误。现在,上思县汽车站对旅客广播就是用三种语言——普通话、白话、壮话。多种语言在壮乡的传播,又被吸收融汇,对促进壮族的民风开化、接受新生事物起了重要作用。如今许多上思人既会讲普通话,又会讲广东话,也能听懂四川、湖南话(和桂柳话相近),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很有意义。在上思县,各民族亲如兄弟、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着南疆这方热土。有的壮族人既过传统的“三月三”节,也跟汉族人一起过清明节。街头上,壮语山歌和现代流行歌曲一起飘扬,城乡积淀着壮汉文化的韵味。

“鱼叫‘爸’、 狗叫‘妈’、媳妇叫‘美烧鸭’, 说你‘狗养’就是夸你个子够高……”,外地人经常这样戏谑地学说上思壮话。 如果这些乡音出现在北京、上海的街头,那可是“他乡遇故知”的纽带啊。如果有一天我到那坡县等地方,一定会向乡亲们喊一声:“贝侬,欧搂嘛……”,想必他们很快就会反应过来,热情地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我。这土话,这乡音,无疑会增强壮族人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壮族人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先祖们在远古敲响的铜鼓声犹在耳畔回荡,明江边历经千年风雨的花山壁画成为壮民族深深的烙印,作为壮族后代,我们有责任、有必要让古老的壮语一代代传下去。
2013年8月20日09:47 来源媒体:防城港日报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3-8-21 09:27
“根艾冷”是吃早餐,“根艾”是吃中午餐,“根领”是吃下午餐,“根秋”是吃晚餐。
作者: pcy109    时间: 2013-8-21 09:48
挺好的文章,说到壮族的现状和”痛处“。

作者: 牛耕田    时间: 2013-8-21 11:43
用汉字来拼读壮话,准确性差得远。所以就记录语音的准确性来说,目前而言,拼音壮文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3-8-21 11:52
东兴市竹山一带的壮族现在只会讲白话了。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13-8-21 13:52
“由于缺少文字的有力支撑,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南宁市邕宁区、崇左市的扶绥县等地,本地话渐渐消失了。”

文章中的这句话,明显有问题。原邕宁县县城、现邕宁区蒲庙镇,通行白话,但邕宁区其他乡镇通行壮话,原邕宁县各乡镇除蒲庙镇之外也都通行白话。我老家所在乡镇,也有个别村和部分街上居民是汉族,但圩上最通行的是本地壮话,居于少数的汉族人基本上都会说本地壮话。扶绥县的县城通行白话,沿江部分乡镇有不少平话村,但壮话使用人口仍占全县多数。
作者: wenliqan    时间: 2013-8-21 13:56
也是好文章吧,多呼吁并以身作则壮语言文化才有生路。
作者: 越裔引强    时间: 2013-8-21 14:03
多些族人关注,壮族才有希望。
作者: 桂西布依    时间: 2013-8-21 17:41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13-8-21 11:52
东兴市竹山一带的壮族现在只会讲白话了。

东兴市有壮族吗?太兴奋了,我打算去动心玩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也不知道是联系得上了,人家理不理,呵呵。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3-8-21 17:44
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3-8-21 17:41
东兴市有壮族吗?太兴奋了,我打算去动心玩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也不知道是联系得上了,人家理不理, ...

有的,我还去那里的教堂住过两天呢。
在划分民族的时候,曾被划为峒族。
作者: 桂西布依    时间: 2013-8-21 17:44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3-8-21 09:27
“根艾冷”是吃早餐,“根艾”是吃中午餐,“根领”是吃下午餐,“根秋”是吃晚餐。

“跟吼、跟勾”是统称吃饭。
吃早饭我们叫“跟艾”,晌午我们叫“跟领”,晚餐我们叫“跟受”。
不知道各地的的叫法有何变化。
作者: 桂西布依    时间: 2013-8-21 17:47
能写只要的文章很不错,能在防城港市的报纸上发表更是了得。
在汉化得如此彻底和强制的情况下,不发明我们新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 桂西布依    时间: 2013-8-21 18:06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13-8-21 17:44
有的,我还去那里的教堂住过两天呢。
在划分民族的时候,曾被划为峒族。

大姐,你真的是牛了,你还信教呀?
好悲哀啊,那些“开化”的贝侬都是一些已经被洗脑得差不多了,就像我们的父辈一样。
该怎么拯救我们,该怎么拯救我们民族???????
作者: 贝侬楼    时间: 2013-8-21 18:31
谢谢楼主和作者,让我们对上思的贝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 大溪連山    时间: 2013-8-21 19:39
有意思,防城港日报是共党报吧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3-8-21 21:36
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3-8-21 18:06
大姐,你真的是牛了,你还信教呀?
好悲哀啊,那些“开化”的贝侬都是一些已经被洗脑得差不多了,就像我 ...

研究宗教,不是信教呀,懒猫lanmbauq~~
作者: mgw5_05    时间: 2013-8-21 21:41
值得一读啊。希望更多的贝侬看到后能引起共鸣。
作者: Honghlaj    时间: 2013-8-22 00:30
上思是白话区吧,怎么壮语借词用桂柳音?搞不明白。

作者: 僚园星火    时间: 2013-8-22 08:15
有的壮族人既过传统的“三月三”节,也跟汉族人一起过清明节。
--------感觉很悲哀啊,竟然过汉节。


作者: 僚园星火    时间: 2013-8-22 08:16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3-8-21 13:52
“由于缺少文字的有力支撑,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南宁市邕宁区、崇左市的扶绥县等地,本地话渐渐消失了。 ...

蒲庙菜市还是经常听到壮语的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13-8-22 14:18
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3-8-21 17:41
东兴市有壮族吗?太兴奋了,我打算去动心玩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也不知道是联系得上了,人家理不理, ...

东兴市下辖东兴、江平、马路三镇,其中江平镇有京族聚居,马路镇有壮族聚居。与马路镇相邻的是防城港市防城区那梭、扶隆、那良、峒中等乡镇,那里聚居的壮族更多。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7034.htm

东兴于1996年建市,为防城港市所辖的县级市。是我国第十六个长寿之乡。东兴市下辖东兴、江平、马路三镇,有31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面积5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7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流动人口5万多人。主要居住有汉、京、壮、瑶等民族,是京族在我国唯一的聚居地,现有京族人口约1.5万人。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13-8-22 14:19
大溪連山 发表于 2013-8-21 19:39
有意思,防城港日报是共党报吧

壮族在防城港市群众当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党报也要走“群众路线”不是吗?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13-8-22 14:24
Honghlaj 发表于 2013-8-22 00:30
上思是白话区吧,怎么壮语借词用桂柳音?搞不明白。

民国时期,新桂系推行“国民基础教育”,使得广西各地的教师普遍掌握了桂柳话,学生当中也有不少人熟悉了桂柳话,许多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词汇也借助桂柳话向尚属文盲、半文盲的普通民众传播。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13-8-22 15:34
本帖最后由 沙南曼森 于 2013-8-22 15:45 编辑
僚园星火 发表于 2013-8-22 08:15
有的壮族人既过传统的“三月三”节,也跟汉族人一起过清明节。
--------感觉很悲哀啊,竟然过汉节。

三月初三,清明,都是“农历”上的日期,如此而已。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初九,十月初一,这就是爱好数字游戏的中国人喜欢选择的节日日期。清明、夏至、冬至,这也是中国人过节常见的节期选择。正月初一,在立春前后;三月初三,在清明前后;七月初七,在立秋前后;八月十五,在秋分前后,这应该是两套节期的关联。

关于二十四节气,用我的话语概述如下:按白天日照长短将一个地球年分成两半,白天最长的一天是夏至,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冬至(如2012年12月21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地球年分成四等份,另两个分界点即为春分、秋分;再往下分,分成八等份时即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一份再一分为三,总共分成二十四等份时,即有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是干支纪月(甲子月、乙丑月等),每年(365.2422天)平均分成12个干支月,每个干支月约为30.4天,古人以大雪为岁首(冬至前半个月),今人以立春为岁首(正月初一前后)。
作者: 僚园星火    时间: 2013-8-22 18:59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3-8-22 15:34
三月初三,清明,都是“农历”上的日期,如此而已。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初五 ...

看得出国的观念很重。。。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3-8-22 19:54
农历是阴阳结合历,是外国人创制的,哪个民族都可以用。过清明节不是汉族人的专利。
作者: 勒布巴哈    时间: 2013-8-22 20:13
钱财可以再发,语言不可再造.............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