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传播壮语文而“奔走”的人
作者:张雅静 苏世峰 文章来源:桂工网 点击数: 107 更新时间:2013-07-26 10:20:54.0
本文转发自:
http://www.gxworker.com/a/130726/page_130550/130550_2.shtml桂工网新闻中心
纳尔逊·曼德拉说过,“用一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大脑,用一个人的母语同他讲话,你触动的是他的心灵。”在广西,有这么一些人,为传承和传播壮文而“奔走”:他们这样做不止出于对壮文的热爱,而更是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心怀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为了“拯救”壮语文,包括政府也在积极地行动起来……
陆峥:漂泊在外,乡音最珍贵
陆峥是马山人,有过美国留学经历的她现在已经在北京定居工作,然而去年南宁举办首次壮语文水平考试时,她专程赶回来报名并参加考试,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从小说壮话长大,但是也从来没有学习过壮文。”陆峥告诉记者,“去了美国以后,每天听到的都是别人的语言,失去了自己成长的那个环境,就忽然会好想家。”偶尔一次上网,她找到了一些壮语网站,“在那里,我终于又听到了熟悉的壮话,那种久违的感觉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家。”想家的时候,陆峥就会在网上与网友们用壮话互动,慢慢地开始学习壮文,“刚开始我只是把学习壮文当作兴趣爱好,可是时间久了,遇到一些事情后让我改变了对学习壮文的看法。”
陆峥说,在国外,得知她是壮族,人们常会好奇地问壮族的语言怎么说,壮族的文字怎么写?这时,陆峥就会很自豪地用壮语介绍自己,还会写几句壮文“炫耀”一下。“在那时我就真的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壮族人,我会讲壮话会写壮文是有多骄傲。”陆峥告诉记者。在北京,她也经常和广西的老乡一起聚会,大家身在异乡都是用壮话交流,“有时候我们一起去逛街,想和店主杀价时,我们都会说壮话商量,这时好多店主还以为我们是外国人,还故意提高价格,然后我们就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跟店主说话,那些人都吓一跳。”陆峥笑着说。
然而,令她觉得诧异的是,她回到南宁后,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不再说壮话了,都用普通话跟她交流。“我在外面极力想找回的东西,在家乡反而他们都不珍惜。”陆峥的话语中无不透露出失望。
渐渐地,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地道”的壮族人,陆峥不再将学习壮文只当作兴趣,而是当作作为一个壮族人的责任,“我的民族、语言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不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不想把它丢失掉。”陆峥的QQ签名每一条都会用英、壮、汉三种文字写,她在北京还会教那里的弟弟、妹妹们学习壮话和壮文,现在她两岁的小外甥女也会说一口流利的壮话了。
陆峥告诉记者:“当初学英语,因为英语是一种工具,而壮文、壮话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正因为我离开南宁漂泊异乡,才让我明白了乡音的珍贵!”
刘敬柳:虽是汉族,但有责任铭刻“壮魂”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广西民语委”)举行了首次壮语文水平考试,记者在刘敬柳的报名表上看到,他是汉族,现在从事着一份与壮文完全不沾边的工作,但是报名表的每一项他都用汉、壮两种语言填写,最后的成绩也在高级组里名列前茅。一位师从刘敬柳学习壮文的朋友告诉记者:“他可是民间壮文推广的专家级人物。”
“我也说不清我是怎么爱上壮语、壮文的。”刘敬柳告诉记者,他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出生在柳州的他自小说桂柳话长大。也许是相关书籍里介绍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激发了他学习壮语的兴趣,自初中开始,刘敬柳就开始对壮语着了迷,高中以后,壮语就成了刘敬柳的日常用语。
“初学壮文时我手上也没有课本,身边会说壮话的朋友也没几个认识壮文,所以我就去各个政府、企业单位门口抄人家单位门牌上的壮文,回到家再对着汉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刘敬柳回忆说,有时候为了抄到更多的“教材”,他曾骑着自行车从柳州市区一直骑到柳江县。
刘敬柳对于壮文的痴狂还远不止这一点。“那时我跟着邻居学壮话,大家都没什么说法,可是一看到我学壮文,很多壮族朋友都会说,学这些有什么用,认识汉字不就够了?听到这些话时我就会很生气,曾经因为这个原因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在公交车上大打出手。”对壮文如痴如醉的刘敬柳看到一些单位的牌匾上壮文名称有错误,还会因此感到伤心而痛哭。
慢慢成熟起来的刘敬柳不会再因为学习壮文而跟朋友打架,也不会再因壮文受人冷落而伤心痛哭,但是对于壮文的热爱却与日俱增。上大学后,他与几位老乡一起在黑龙江办起了壮文培训班,“那时我们开了几个班,每个班都有50多个人,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学会壮文,但是起码他们会知道,壮族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壮族的语言是怎么说的。”刘敬柳自豪地说。
大学毕业后,刘敬柳并没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职业,而是做了一份与壮族文化毫不沾边的工作,但是在壮文推广方面,他玩得更大了。“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有一些慢慢发展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挚友。在一些壮文学者、专家的指导下,我的壮文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刘敬柳告诉记者,他与几个朋友在工作的间隙继续开办壮文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壮文,爱上壮文。他还曾自掏腰包开办过一个壮文网站,但是由于自己不善管理,网站没有开办下去。最近几年他一直坚持在做的壮文推广工作就是发行壮文流行歌曲。“人的生活离不开美,壮族也是最会唱山歌的民族,歌曲可能是让壮语得到推广最好的办法了。”刘敬柳说。
2008年,刘敬柳和好友一起用壮语翻唱了很多流行歌曲,推出了全球首张壮语歌曲大碟。之后,他们翻译了壮语、布依语版的《国际歌》,刚一发布到网上,马上就受到了全国各地壮族同胞的热捧。之后,刘敬柳开始尝试自己写壮语歌,并自费录制歌曲、发行专辑,他们还很用心地在每一首壮语歌曲中配上壮文歌词。“发行第一张壮语唱片时我们只有3000元钱,专辑没卖出去时,我们几个人都穷得叮当响了。但是那时偏偏遇上家里有急事要我赶回去,跟我合伙做唱片的好朋友硬塞了100元钱给我做路费,我都不知道借给我那100元钱以后他那段时间是怎么生活的。”刘敬柳感激地说。
刘敬柳和朋友合伙发行的壮语歌曲唱片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那时我们带着一些唱片去大化卖,在广场上放开喇叭,很多人听一会就会买。一张唱片20元钱,最好的时候一天我们卖出200多张唱片。”刘敬柳告诉记者。
然而现在,刘敬柳的壮语推广工作再次遇到了困难。“钱还是主要难题。”刘敬柳说,曾经一起合作的朋友因为发展目标不同已经不再合作,唯有他和少数几个人还在为了壮语流行歌曲的推广而奋斗,“我们自己筹钱做了录音棚,自己写歌,但是写出来的歌要想制作出来还需要很多钱。”尽管如此,刘敬柳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我会想办法实现我的梦想。”
“你无法想象我们在四川、云南、贵州甚至越南有多么受欢迎,我们和当地的贝侬(壮语亲人、兄弟的意思)用同样的语言交流,对酒当歌,那时你才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文化是多么重要。”刘敬柳感慨地说,“虽然我是汉族人,但是在广西长大,有很多的壮族朋友,所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有责任将壮族的语言、文字推广开来,让它们永远延续下去,留住壮族文化的魂。”
政府:壮语文的现状鞭策我们不断前进
广西民语委民族语文应用处的莫滨处长说:“壮语、壮文的现状,的确让我们从事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人不乐观,但是也在不断鞭策我们前进,时刻督促着我们努力工作,切实为壮族同胞做一些事!”
莫滨处长告诉记者,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将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工具。“为了拯救壮语、壮文,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广西民语委一直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广电部门增加壮语广播电视节目和播出时间,甚至构想过呼吁广电部门建立一个自治区级的广播电视壮语频道(率)。壮文翻译室也在积极筹备翻译壮族同胞急需的文字资料和书籍,丰富壮族同胞的业余文化生活。然而仅有这些或许还是不够,还需要每个壮族同胞都能自觉地传承、学习、应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加上政府的主动作为,这样我们壮语、壮文的明天才会更好!”
而更多的希望就在眼下的点滴努力和成就:《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的施行;电台、电视台有壮语新闻节目、影视节目;全自治区有65所小学、24所民族中学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农民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壮语文科技电影下乡等活动随处可见;率先探索和尝试举行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壮语文水平等级考试;办有广西民族报社、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广西壮文学校、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壮语文室等专门的媒体和机构;建设门户网站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壮语、壮文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