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之二,新的当政者似乎想推行改革,搞政务精简,但从今天这一管之窥来看,任何老大帝国,恐怕都与繁冗的规制纠葛久远,难于解脱,上即如此,下则可想而知。官民之间的距离要想在官员作秀之余真正拉近,实在是天方夜谭。也许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根本就是违背社会运行法则的。在这一整套制度里,人们不得不如此行事,不管自己实际来自哪个阶层又隶属于哪个阶层。在政治重镇外围严阵以待,设置重重保护措施和审查机制,如同那些被运用于保障审查机制的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防患于未然。这“隐患”隐藏有多深、暴露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对防护及审查制度的设计者乃至实际操作者未必重要,要紧的是能否由这一番番的“操演”建构起阶层之间的great fire wall。询问——审查——登记——放行,很大程度上是表达一种姿态:我时刻防备你、警惕着你,不管你是什么人,给我当心点!自然,当事者如果看到我这番说辞,很可能批驳道:小人之心!但不管真相如何,实际上这些监察和警戒的实施者,对其他靠这重镇捧饭碗的人们来说,与其认为会予其更强烈的安全感,不如理解为,那是建构他们身体和精神某些“特权”感的工具。
具有讽刺意义的隐喻是:这样一个最要标榜自身正统、正直、正派的庞大机构,本来手握特权,却不知起初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如此选址、如此设计建造,在风水地形上竟弄出了被民间暗嘲的“歪门斜道”布局,以至正门日常不开这样看似普遍存在于国字号办公机构建筑群的“政治习俗”,也很容易被民间舆论视为由于正门开“歪”了,没有正对着主楼正入口,而成了“偏门”才没有大开着。另一方面,走日常开放通行用的侧门则成了“走后门”,又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生态中实为“常态”然而“五四”后被反复批判反思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国社会特色”的“拉关系”、“跑关系”现象无形吻合。这些杂糅的坊间议论,无形中使得这一体量巨大地矗立于开阔湖畔的“国家在场”标志物,多少失去了依据(某些)理论、制度——包括今天本人体验到的保安和审查制度而建构起来的严肃性、庄严性以及正统性,而带上了某些民间戏谑色彩。而这样的状况,在越来越普及和多样的电子通讯手段日益开拓国人眼界、当政者主动或被动放宽某些言禁之后,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已是司空见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