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土俗字传承难 专家建议建立传承人机制 |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2013-02-02 14:06 责任编辑: 高雪 |
用土俗字写的民间歌本 1月25—26日,由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壮族土俗字习俗与甘桑石刻字符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平果县举行,来自国内外3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壮族土俗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近年来,随着《坡芽歌书》与平果县甘桑石刻文的发现,壮族土俗字的传承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土俗字借助汉字而造 壮族土俗字又称方块壮字或者古壮字,是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巫师等为了书写壮语而借助汉字或汉字的造字部件创造的,壮语叫做sawndip,意思是“未成熟文字”。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韦如柱介绍,据已翻译整理的方块字古籍成果统计,土俗字单字约为1万个,但大部分壮族古籍仍未破译。现正在编纂的《中华古壮字大字典》计划收入单字约为4万个。在有壮族聚居的地方基本都流传土俗字,相对成熟和集中的地区是广西的百色、河池、崇左、来宾和云南的文山州。 “壮族民间普遍用土俗字来记录神话、故事、歌谣、谚语、剧本、楹联、家谱、契约等,如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壮族的《嘹歌》等令世人惊叹的民间文学瑰宝都是用土俗字写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杂志副主编蓝庆元告诉记者:“这为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提供了文字材料,也使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得以保存。”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蒙元耀说,土俗字使用者以壮族民间神职人员(师公、麽公、道公)和民歌爱好者为多。壮族土俗字记录了大量壮族民歌,涉及壮族的创世神话、哲学理念、宗教意识、伦理道德等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壮族文学的宝库。学界研究壮族土俗字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通过研究土俗字抄本,可以了解壮族文化的特质。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