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左江流域再现2处“新岩画” [打印本页]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2-6-22 15:26
标题: [转帖]左江流域再现2处“新岩画”
左江流域再现2处“新岩画”
岗角山岩画、合心山岩画的发现,使左江岩画的数量增至82处
左江日报记者邓卉
“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八中提到的“鬼影”,与“花山在府西八十里,其山近水,怪石嵯峨,现人形马象执戈刀旗鼓之类,遇者观之有所敬畏”——清康熙陈逵修、高熊徵编纂《思明府志》卷二所提到的“人形马象”,正是专家公认的左江流域岩画。
    地处中越边境的左江,两岸风光明秀,迤逦连接80多处岩画点,被誉为“岩画的自然展览宫”,是壮族传统文化至美的风景线,从岩画中,我们能领略到二千多年前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遗存。
    而由于左江岩画地处亚热带,属喀斯特地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两千多岁”的岩画遭受严重的岩石风化开裂、碳酸钙沉积覆盖、颜色消退等自然毁损。大新县博物馆馆长何农林、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两位左江岩画研究专家,把半生心血倾注于左江岩画,从2009年到2010年,他们在左江沿岸及支流的人迹罕至之处找到2处神秘“新岩画”,让世人倍感震惊。
    记者走近这两位功臣,倾听他们的故事——左江岩画分布情况
    左江岩画,是指分布在崇左市境内的左江两岸及其流域的岩画统称。左江岩画绵延长达200多公里,跨宁明、龙州、江州、扶绥、大新等县(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治区文化厅、民委先后组织两次大规模的沿江岩画调查,共发现80处岩画地点,之后出版《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调查与研究》和《广西左江岩画》两本书。
    据《中国文化遗产》记载,自1954年至今,在左江流域的峰林岩壁上,发现岩画地点80多处,当地群众把发现岩画的山称为“画山”、“花山”、“鬼影山”等,左江岩画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一是均用氧化铁加动物胶混合剂调制而成的颜料绘制,图像呈赭红色;其二是岩画多绘于沿江拐弯处的峰林陡壁较为平整的壁面上;其三是规模宏大,如宁明花山岩画面积8000多平方米,绘有1900余个图像;其四是岩画以人像为主体,还有器物、动物、自然物等图像。大新博物馆馆长何农林发现岗角山岩画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岩画可能听到了我的呼唤。”大新县博物馆馆长何农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继之前发现的岜亚山岩画之后,2009年,他又发现了岗角山岩画。
    据何农林介绍,岜亚山岩画位于大新县恩城乡恩城村那望屯岜亚山东南山崖,属岩溶石山,画面宽约5.5米、高约6米,共绘有正身人像15个。其中最大1个高约3米、宽约1.7米,腰佩环首刀。其余人物形象较小,人物形象与宁明花山岩画相同,皆屈肢上举状,今画像已模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岗角山岩画位于榄圩乡荣圩村慢陆屯岗角山南崖绝壁上,西边3公里有榄圩河流过。岩画高于地面约80米,距山顶约60米,四周绝壁,左右各50米无路可爬。何农林感慨道:“古人在这样的绝壁上用朱红色矿石汁做颜料绘制这幅岩画,实在了不起。”此处岩画宽约5米、高约7米,画面由8个人像图案组成,大者宽约2.5米、高约2.8米,图案为人物正面曲肘上举,腿叉开屈蹲;小者宽、高各约0.5米,因年久风化,图案已不完整,对研究当地社会、历史、文化有参考价值,“这是大新县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岩画。”何农林自豪地说。合心山岩画用独特的“赭红”召唤宁明文管所所长朱秋平
    从1995年起,朱秋平进入宁明县文物管理所从事岩画保护工作,无数次往返于宁明花山岩画点。
    朱秋平说:“左江岩画可以说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灵魂,作为岩画保护管理者,没能遍览左江流域80多处岩画,我心存遗憾。”
    2010年5月7日,朱秋平带上《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调查与研究》、《广西左江岩画》两本书,与同事宋有才约上县广电局的黎卫日沿着前辈专家走过的线路,从宁明县明江顺流而下,按图索骥,每到一个岩画地点,他就比对书上记载对岩画进行拍照和影像记录,“我按顺序盘点崖壁上先人们留下的神奇画迹,并没想到更神奇的事正等着我们。”
    5月8日,朱秋平一行乘船继续前行,他不停地在速写本上记录两岸风光。忽然,几个红点映入眼帘,“这种红是左江岩画特有的红,我们左江人对它最敏感了,我马上叫停船。”
    因为各种典籍中并未记载此河段有岩画,朱秋平谨慎地举起望远镜查看,果然发现6个赭红图像分布在一个岩洞洞口之上,分别是3个非常清晰的铜鼓图像和3个稍微模糊的人像。岩洞位于左江北岸一处山崖上,距江面约60米,上游约600米处是合头山岩画点,下游约500米就是山秀水电站拦河大坝。
    朱秋平感慨地回忆:“当时我兴奋地打开资料仔细核查,都查不到这个岩画点的文字记录,也没有照片或临摹著录。又叫同来的两位朋友再细细查对,确实没有。或许上苍知道我与岩画有缘,特意留下这一个画点,等待我来发现。”
    新岩画点的发现,按相关规定应该命名,正当大家踌躇不定时,一位渔民恰在江中打鱼,朱秋平移船靠近询问,渔民回答说此处叫合心山,由此“合心山岩画”横空出世。
“回想当日的发现,我的心仍难平静,那是一种刷新吉尼斯纪录的感觉,我更为祖先的精妙技艺所感动。”朱秋平抚着合心山岩画图版说。
    至此,左江流域共发现岩画点82处。
    在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左江岩画产生年代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其分布的地域,在战国、秦汉之际正是壮族先祖骆越族聚居活动的区域,而岩画中人像的头饰、羽饰及铜鼓、舟船等器物都佐证岩画是骆越人的作品。
    曾经灿烂的骆越文明已永远消逝了,但愿左江岩画能留驻当世,无声地展示部落族群曾有的辉煌。
出版日期: 2012-06-09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2-6-22 18:00

左江流域再现2处“新岩画”

------------------------------

俺觉得这句话是病句!

应该是左江流域新发现2处“岩画”。

“新岩画”有歧义,令人以为是最近最新创作的“岩画”。反正俺一看题目的第一理解就是这样!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2-6-22 20:20
所以才用双引号吧。表明是新发现,而不是新画的。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2-6-22 22:22
左江流域再现2处“新岩画”,这是报上的标题。

作者: 石灰岩    时间: 2012-6-26 12:32

我老家是左江边的,这东东挺多的,很多小规模的岩画没人留意到,小到只有一匹马或者只有一面铜鼓(铜鼓与铜,在我们当地发音完全一样)。

经长期风雨侵蚀,有的已很暗淡,如果从很远的地方或崖下倾斜望去,很难引起人们注意,更没人会去留意观察它居然是一幅古画。

有一次一个长期钻山林的表哥,指着一面壁跟我说那上面也有一匹马,我在他指点下,反复看好久,后面又借助相机的望远镜头(当成望远镜用)来观察,才看得出真是一幅壁画。一旦看出是画了,回望一下就能马上认出来。但如果没认出来,就算看到了,也不一定会想它是画。因为石壁斑驳,加上笔画独特,苔藓生长,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石壁的杂色。

左江沿岸,相信还有更多的没被发现的古崖画,只是规模太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26 12:34:20编辑过]

作者: 石灰岩    时间: 2012-6-26 12:43

在旧崇左县城到扶绥县城一带的左江,只要在江水转弯角度大、并且拐弯处江水冲击方向上有大面积的直立崖壁对面有可耕平地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崖画,八九不离十,用高倍望远镜细心观察搜索总能找到

有些大崖壁对面没有可耕平地,有时也可能有崖画,但附近必须是有可耕的“百”。

“百”,土话是“嘴”、“河口”、“水滩”,引申为此类地方的一片耕种区。


作者: 山哥哥    时间: 2012-7-6 18:41
左江流域确实挺多的岩画,我小时候就见过
作者: 大俚国民    时间: 2012-9-15 15:29
好。。。。。。。。。。。。。。。。。
作者: jywei38    时间: 2012-11-4 18:00
古代左江壁画是壮族人民的骄傲!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