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民间,还有一批自称为布壮(Pouchoong/Phouchoong)的人,这些人约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布壮的自称各地大同小异,如布爽(Poushoong) 、浑壮(Hunchoong)、文壮(Vunchoong)、布仲(壮)(Puchoong)等多种,主要分布在桂中红水河、龙江流域和桂北融江流域一带,具体包括广西的宜州、南丹、罗城、忻城、柳城、柳江、鹿寨、象州、武宜、来宾、贵港、马山、都安、武鸣、上林、宾阳、横县、融安、永福、阳朔、临桂、平乐、恭城、荔浦、龙胜、三江、融水等县,以及广东的连山、怀集等县,另外,云南的富宁、马关、广南等也有零星分布。壮是简化字,古写为僮,“僮”之名始见于南宋的一些史籍中,李曾伯(可斋杂稿》卷十七(帅广条陈五事奏》云:“在宜州则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义效、撞丁共九千余人”。当时所谓的“撞丁”仅指广西宜山一带众多兵丁中的一种,后来逐渐指称广西宜山、柳江一带的少数民族,称之为“撞人”或“僮人”,与广西目前自称“布壮”的地区大致相同。到明清时期,“僮”称范畴有了很大扩展。《明史.广西土司传》中记载说,“广西僮居多”,主要散布在广西的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而田州、泗城一带的壮族,特别强悍。
历史上,自称布壮的这些人人数众多,实力也比较强壮,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黄现璠,这位公认的壮族历史学家、历史系教授雄辩地论证了一个曾多次遭到诘责的观点:传统解释不符合壮族社会。黄认为公元前221年秦国与东瓯、西瓯、闽越和南越的战争,表明壮族先民已经有了一个国家——西瓯(以桂东南的桂平贵港一带为中心)。美国人类学家杰弗理.G.巴洛据此认为,黄现璠关于壮族祖先在秦入侵时已建成西瓯国的观点有潜在的价值。
其实,在笔者看来,壮族祖先在秦入侵时已建成的国家并非仅西瓯国一个,在西瓯国之前,壮族建立的另外一个国家叫“苍梧国”,尧舜时代岭北有苍梧国,《史记》载舜帝南巡时就死于苍梧国。建立“苍梧国”的人是苍梧蛮,而关于苍梧蛮,范宏贵教授认为指的就是西瓯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西瓯人分布在广西南宁、玉林以北。在湖南的南部、广东的北部和西部,即苍梧郡及其附近地区,史籍中称的苍梧蛮,应指的是西瓯人。” 徐松石先生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壮族粤族考》也说壮人、泰人均源于古苍梧族,后来才逐渐南迁到广西、泰国等地。在由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一书中的第95页中也提到苍梧人就是西瓯人,其居住地域在今湘、桂、粤3省区交界一带。可见,壮族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苍梧国”,之后才是“西瓯国”。
由“布壮”人建立的西瓯国素以彪悍著称,如在秦瓯战争中,布壮的首领“译吁宋”带领百越土著部队与秦始皇的五十万军队打仗,可是在西瓯君“译吁宋”被杀之后,越人(布壮)并没有屈服,“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唯,伏尸流血数十万”。
《淮南子.人间训》:“秦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戌以备之。”
说到“译吁宋”的含义,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是百越土著西瓯国军队首领的名字。我个人认为,“译吁宋”是越人语言的记音,在这三个字中,其中的“译吁”为壮语“铜鼓”的意思,因为壮语把铜鼓称为“咽”[nuen2],[nuen2]壮语原意为“可闻声”、“听”、“听见”、“听到”。由于铜鼓被打击时发出洪亮的声音,人们便以能听到的这种特有的声音来给它命名,北部壮语读“咽”[nuen2],汉人音译出来,就是“译吁”,而“宋”则应该是“壮”的汉语音译,“译吁宋”三个字意为“布壮的鼓声”的意思。在秦瓯战争中,西瓯人的首领大概以鼓为号集合西瓯人,以鼓为号冲锋杀敌,以鼓为号迂回撤退,胜利后又以击鼓为庆祝。秦军据此认为发出号令的为西瓯人的首领“译吁宋”。《隋书.地理志》说“俚人并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
俚人为西瓯人的后裔。这说明西瓯人以鼓为号与俚人“有鼓者号为都老”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
基于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可以推定,布壮人最早(春秋晚期以前)居住在岭北(壮族总人口当中有三分之一强的人自称布壮,为岭北的原生土著,后迁移岭南,为岭南的次生土著——在春秋晚期以前布壮是居住在岭北湖南的湘江中上游流域的)。笔者的这个推断来自于李龙章先生基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湖南湘江中上游地区陆续发现一批越人墓(包括衡南胡家港、湘乡古塘桥、资兴旧市——春秋墓、战国墓,长沙金井、湘乡大茅坪、新塘冲、衡阳苗圃、衡山霞流、莱阳灶市、祁东小米山、郴州高山背等地的墓葬。此外在湖南湘潭青山桥、宁乡黄材、湘阳北岭、湘乡五里桥、何家湾、长沙树木岭、长沙福临、路口等地清理的窑藏,墓葬中都出土或采集到一些先秦时期的越式青铜器)的考古论断:“湖南的考古发现表明,居处在湘江流域的越人应与两广桂江、西江、北江流域青铜墓的主人具有同一族属,文化面貌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而现代两广桂江、西江、北江流域的这些族群在古时候则是布壮人的分布地。李龙章先生认为春秋晚期以前,五岭以北是有越人居住的。“到了春秋晚期,由于楚国势力南下,迫使湘江中下游的越人逐步向湘南缩。战国时期,吴起南平百越,将楚国南界推至九疑山一带的古苍梧地区,更迫使岭北越人大规模南迁”。
由于布壮历史上曾经特别辉煌过,而且其总人口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又主要分布在广西中部以北地区,所以20世纪50年代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时,广西和云南文山地区的人民通过协商,同意统一称为壮族(原称僮族,1965年10月12日,
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僮族”改为“壮族”)。
布壮人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特征:布壮为岭北的原生土著,后迁移岭南,为岭南的次生土著,他们的生态环境也较为优越,主要居住在桂中盆地以及以北一带地区,也利于交通往来和信息交流,受汉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比较大。据莫幼政的研究结果表明,布壮人有自己的巫教,叫师公教,开天盘古是师公教崇拜的一个主神,其主要经典有《上界盘古》经书。另外笔者的田野调查经历也表明,布壮人有自己的巫教,叫师公教,在他们的宗教经书中,主要信仰以盘古为创世主神。其语言以象州、武宜、来宾、上林、马山、横县话为样板。
壮族祖先在秦入侵时已建成的国家并非仅西瓯国一个,在西瓯国之前,壮族建立的另外一个国家叫“苍梧国”,尧舜时代岭北有苍梧国,《史记》载舜帝南巡时就死于苍梧国。建立“苍梧国”的人是苍梧蛮,而关于苍梧蛮,范宏贵教授认为指的就是西瓯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西瓯人分布在广西南宁、玉林以北。在湖南的南部、广东的北部和西部,即苍梧郡及其附近地区,史籍中称的苍梧蛮,应指的是西瓯人。” 徐松石先生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壮族粤族考》也说壮人、泰人均源于古苍梧族,后来才逐渐南迁到广西、泰国等地。在由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一书中的第95页中也提到苍梧人就是西瓯人,其居住地域在今湘、桂、粤3省区交界一带。可见,壮族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苍梧国”,之后才是“西瓯国”。
这说明,“苍梧国”是壮侗语民族的祖国!
舜帝陵庙遗址是迄今科学考古发掘的我国最早的华夏始祖陵庙,年代跨度为秦汉至宋元,延续1600余年。它对我国历代宗庙制度、祭祀制度、建筑制度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直观的价值。它证明了道德始祖舜帝南巡并崩葬九嶷山这一历史事件,为五帝时代断代提供了依据。
-------------------------------------------------------------------------------------------------------
秦朝的伪造.先编南巡故事,再建舜帝陵庙,就是为了表明"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