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杰出文学家,教育家,文仙肖甘牛雕像重雕记
11月23日,星期三,夜深人静.
壮族杰出文学家,教育家,文仙肖甘牛的故乡永福县中学,为纪念肖甘牛,在中学里为肖甘牛竖雕像,学生反映说雕得不像,为此,永福中学找到在柳州市定居的肖甘牛的儿子原湾塘小学副校长肖望荣,搜集肖甘牛生前照片资料,以便重新雕像.我和肖甘牛子孙有缘,被委以重任,参与这件事,正在阅读柳州日报2005年5月13日发表的纪念肖甘牛诞辰100周年的文章,随后观看广西百名英才有关肖甘牛的视频资料,以便完成这一重托.
计划明早先拜访柳州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柯天国先生,然后陪同肖甘牛子孙于后天到永福县中学,有关这件事的图片将上传僚人家园.
11月24日,星期四,阳光灿烂.
昨夜阅读柳州日报2005年5月13日发表的纪念肖甘牛诞辰100周年的文章,观看广西百名英才有关肖甘牛的视频资料,我给肖甘牛冠以文仙称号,理由是:中华文化出诗仙,不出歌仙,壮文化不仅出歌仙,还出文仙,肖甘牛一改历代文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文人恶念,而且一改历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从政理念,一生从事教书育人事业,并且辞职深入"蛮荒"深山老林收集整理壮、侗、苗、瑶文学,一改柳宗元、韩愈等历代文人贬蛮厌蛮哭丧式的文学,及时政文学,将壮、侗、苗、瑶文学做出精品,<<一幅壮锦>>拍成电影编入教材,电影于1965年获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灯花>>跨国,影响很大,宏大善力,救日本读者北岛岁枝一家三口之命,空前绝后. 肖甘牛还是第一个最早将歌仙刘三姐从宜山县壮族民间故事发掘出来的人,独具仙眼!
上午和肖甘牛长孙黄柳光(跟母亲姓,弟跟父姓)到位于公园路小学大门附近的柳州市文联作协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柯主席夜间写作,没有来办公室,要事先约定,才能见面,并引见蓝建军副主席,我介绍来意后,蓝建军副主席说,肖甘牛我知道,你是柯主席朋友,你的想法很好,你写成文字,我们代传.我写好后复印留备份交蓝建军副主席,并和蓝建军副主席交换意见.我的意见是借文化强国东风,在永福县建肖甘牛大型雕像,提升永福知名度,造福永福,在柳州市建肖甘牛纪念馆,竖肖甘牛雕像,并将<<一幅壮锦>>和<<灯花>>作品弄成城雕,增添柳州文化魅力.
和蓝建军副主席交换意见后,摸清官方的思路和具体计划和操作方法.
握别后,黄柳光托我将想法写一份书面建议,到永福县时交永福县中学和永福县有关部门.我们两人在楼下门外路边交流想法,这时我又产生在柳州市办肖甘牛学校的想法,用壮汉双语文,幼儿小学中学一起办!另外,想通过民委等部门推动政府将肖甘牛<<一幅壮锦>>和<<灯花>>作品弄成南宁城雕!
因准备不足,改为下星期一去永福.
11月25日,星期五,鸽子坊16号包厢
肖校长一家三代人到鸽子坊吃饭,黄柳光知道我有好酒,通知我晚上六点半到,让我拿酒去,我拿去一瓶大学同学送的梦之蓝.
席间,听肖校长和他夫人介绍,才知道黄柳光跟妈姓的由来.肖校长说,那时他在鹿寨县教书,他老伴是独女,黄柳光是长子,出生时,外公起了个名字叫肖黄光(?),送给他爸(肖甘牛)看,听取意见.他爸说就叫黄柳光,叫柳光也得.我听到后,感到肖甘牛真不简单!
肖甘牛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导,非常喜欢鲁迅"府首甘为儒子牛"这一句诗,改名为肖甘牛,肖甘牛改名后确实是名符其实的人,如果不是某人打压排挤和反右文革,肖甘牛的地位与影响还要大.
最令我佩服的是肖甘牛辞去教师之职,深入大苗山落户做农民,其次,肖甘牛在政治运动中的开郎,不象老舍等人那样想不开投湖自尽!
在运动中,某人被打倒,别人躲都来不及,肖甘牛照样去探望,可见肖甘牛确非凡人!
通过肖校长一家人酒桌上的点点滴滴回忆,我才知道永福中学是肖甘牛一手创办,而且是第一任校长等情况,确实是教育家.
我非常敬重肖校长,他退休时,我安排过两次让他去钓鱼,非常开心,至今再也没有过那样开心的日子.我和黄柳光在鱼塘边开玩笑,笑个不停,别人笑问:"这么开心嘛?"我说:"太开心了,我笑死了,你们就地埋葬我在鱼塘边."说完又笑.
席间,我认真倾听肖校长回忆,望着他的白发,我知道我责任太重大了,肖校长多次说拜托我的话!
后来黄柳光的同学赶到了,这位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同学,毕业论文就是写肖甘牛的,得了90分.
我这一生和肖家结缘,这段时间又受肖家重托,后半人生绝不再虚度!
甘当发觉民族文化孺子牛 追忆民间文学作家肖甘牛
【时间: 2005年05月12日 】【来源: 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 郭克 】【编辑: 杨子江 】 |
如今能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底层的作家已经不多了。而当年广西一位作家,为体验生活,曾经举家迁移户口,落户大苗山,在民间文学领域里开掘出无数宝藏,他就是壮族作家肖甘牛。 今年是肖甘牛百年诞辰,虽然他已辞世多年,但他留下的作品仍闪耀着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晶莹的光芒。他和黄勇刹、韦其麟、苗延秀、包玉堂等老一辈作家奠定了广西民族文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位。 新中国解放初期,肖甘牛一边教书,一边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出于对民间文艺的热爱,肖甘牛辞去教师职务,举家落户到壮、苗、瑶、侗聚居的融水大苗山区当农民。他穿起少数民族服装,与当地农民一起伐木、种田、走寨、坐火塘,听苗族大爹讲古,收集到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刘三姐的故事》就是他收集到的素材之一。 《刘三姐》演绎至今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品牌,但很少有人知道刘三姐的故事最早由肖甘牛从民间发掘出来。 1955年冬,肖甘牛携其子到宜山县采风,从宜山县文化馆覃桂清同志那里听到桂西北女歌手刘三姐传歌的故事,他便深入到下枧河一带的中枧村、莫村收集材料,整理成《刘三姐(人物)传说》发表在1956年《新观察》第九期上。故事中刘三姐的名字叫刘善花,在家排行第三,所以人们叫她刘三姐。故事中的财主叫莫人怀,由于心肠歹毒,穷人叫他“莫人坏”。 三姐长得漂亮,山歌唱得好听,歌名远扬,远远近近的青年歌手都集拢来和三姐赛歌,一连唱了三天三夜。三姐的歌像下枧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唱得小伙子们垂头丧气。到了第三天晚上,她爬上桂花树,对小伙子们唱道:不会唱歌你莫来,不会撑船你莫开,我是柳州白漂布,剪刀不利你莫裁。各位兄弟散了吧,再学十年打转来,小妹若还输给你,帮你三年打草鞋。 刘三姐用歌声为穷人说话,和财主斗争:我是下枧积古山,谁人敢开积古岩,斧头打来斧头烂,凿子凿来凿子弯。 “莫人坏”气得双脚直跳,请来三个秀才和三姐对歌,却被刘三姐唱得落荒而逃。 刘三姐的故事体现了人间善与恶的斗争,经过文学艺术家们的不断改编,《刘三姐》由故事变成了彩调、歌舞剧乃至电影,影响遍及全国乃至东南亚。 肖甘牛的前半生几乎都奔波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民族民间文学,整理了上百个各族民间故事和几百首各族情歌,汇集成册的有:《铜鼓老爹》、《长发妹》、《红水河》、《龙牙颗颗钉满天》、《大苗山民间故事》、《大苗山情歌集》、《苗族走寨歌》等。其中,《一幅壮锦》、《长发妹》等五篇民间故事还拍成了电影。 肖甘牛晚年时,其作品《灯花》被翻译成日文,收进《世界民间故事集》。日本伊豆半岛一位家庭遭遇不幸的妇女北岛岁枝,原准备一家三口跳海轻生。读了《灯花》的故事以后,受到鼓舞和启发,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 1981年,北岛岁枝等人组成了《灯花》读者访华团来到柳州,拜访了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肖甘牛老先生。 肖甘牛一辈子耕耘在民间文学之中,其作品大多以少数民族为题材,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息,朴实、清新、自然、晓畅,充满山林乡间泥土的芳香。重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受到广西各族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新桂网-广西日报,郭克) |
我用作用户名是不妥,但不作他用,只用于介绍有关纪念肖甘牛活动.
小时候读过肖甘牛先生的民间故事集,印象极深!这恐怕是俺最早得到的壮族文学的熏陶。
向肖甘牛先生致敬!
11月28日,星期一,阳光灿烂,到永福中学.
早上七点半起床,八点半出发,车到鹿寨雒容吃早餐后,上高速路直奔永福,一个多小时就到永福县城.
永福县中学两位副校长热情接待,并导游校园,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从介绍中得知该校还在建设中,并积极筹办建校七十周年大庆,校园建设是校中有园,园中有景,景有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边走边听介绍,并一起赡仰了肖甘牛雕像.肖甘牛的儿子肖副校长及其爱人黄老师也介绍了肖甘牛生前的情况,并向学校赠送了肖甘牛的遗照及有关资料.
到了下班时间,永福中学四位副校长热情款待我们,席间双方畅谈畅饮,十分愉快.在畅谈中我们得知永福县打出的文化品牌是"福中有寿、寿中有福"的福寿文化, 效果不错,但城建规划还没有搞好.我向四位校领导推销我的想法,他们表示,韦校长出差回来后,将向韦校长汇报.其中,我提出肖甘牛这一代人的理念是教育救国,他在永福、桂林、梧州、平乐、宜山做老师,在故乡永福创办永福中学,首任永福中学校长,是教育家,桂平籍杨副校长赞同我的看法.
肖甘牛和爱人潘平元照片
我对厌汉化的东西,我们是越人,如果有人吵作,我巴不得.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