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宏傣族景頗族州盈江縣以東約30公里的新城鄉,一座坐東朝西頗有氣勢的百年建築正被修繕。再過幾日,這座老宅將會重新開放。而房屋曾經的主人正是雲南辛亥革命的先鋒,著名傣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刀安仁先生。
刀安仁,又名郗安仁,字沛生,傣語官名“帕蔭法”,雲南盈江新城鄉人,干崖(今盈江縣)第21任宣撫使司。
生于風雲變幻時代的刀安仁,19歲便襲成宣撫使司,其一生雖短暫,但卻充滿傳奇。生于領主家庭,但卻是不折不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和富于改革創新精神的愛國進步土司。在擔任土司期間,刀安仁組織領導了抗擊英軍入侵的斗爭、開創了傣族火柴、印刷、絲綢紡織、養蠶、銀莊等實業、促成了純正傣戲的形成。
1904年,為尋找富國強兵良策,多次到緬甸、印度和東南亞各國游歷考察的刀安仁,從星加坡購買了8000株橡膠樹苗、部分桑樹苗、少量銀樺、皂果種子運回干崖種于鳳凰山上,打破了北緯21度以北不能種橡膠的論斷,成為橡膠事業的開拓者。
相比實業,其革命貢獻更讓人為之贊嘆。受革命人士丘仁恩等影響,早已萌發反清思想的刀安仁,于1905年率十余傣族青年遠赴日本求學,接受先進的革命思想,並于同年加入同盟會,成為首位傣族會員。
入會后的刀安仁甚為積極,曾先后三次變賣家產捐資革命。在同孫中山的交往中,相互結下深厚友誼,刀和家人曾尊稱孫中山為“波哏”(傣語 意為家長)。在孫中山的指導下,留學后的刀安仁回到家鄉大興實業,同時積極組織反清斗爭,並建立同盟會滇西支部,開展革命活動。經努力,同盟會最終在雲南形成了昆明和騰越(騰沖)為主的兩個革命活動的中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震動。刀安仁與另一領袖張文光決定立刻舉兵響應。27日,雲南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騰越打響,起義宣告成功后,刀安仁被推舉為滇西國民軍都督府都督。
聞訊雲南起義成功,孫中山特向刀安仁、張文光致賀電以示鼓勵。這次起義,吹響了雲南辛亥革命的號角。
然而起義勝利不久,遭陷害的刀安仁在上海被秘密拘禁,雖經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全力營救,然其已遭受嚴重摧殘,不久即病逝北京,終年41歲。孫中山在追悼會上為其致挽:“邊塞偉男,辛亥舉義冠遇春;擺夷精英,癸丑同慟悲屈子。”
百年后的今天,有關刀安仁的遺跡已寥寥無幾,其最為熟悉的家鄉居所也如他本人經歷一般坎坷。1924年,其故居在干崖兵災中受到損毀,文革期間又遭嚴重破壞,最為狼狽時僅剩兩進兩院。但盡管如此,這座陳年老宅還是走過了百年風雨,挺過了盈江“8.21”和“3.10”地震。
從盈江縣文物管理所記者了解到,經過三期修繕並投入千萬元資金,刀安仁故居現已基本恢復原貌,正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伴隨修繕工作接近尾聲,10月10日辛亥百年之際,該故居將重現于世。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