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考古与百越民族研究》(彭适凡 著,科学出版社2009.01)
本书系彭适凡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陆续发表的论文之精选。内容涉及中国南方考古与百越民族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选录了作者数十年来有关江西和南方其他一些地区先秦考古学和百越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共30篇,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加强南方文物考古》一篇代前言外,上编计有论文18篇,主要探讨中国南方地区(含江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先越民族的两种生产工具即有段石锛和有肩石斧以及有关南方地区商周时期几何形印纹陶、原始瓷、早期青瓷、玉牙璋和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玉“羽人”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下编计有论文11篇,主要是对南方地区先越及尔后泛称的百越民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贡献和长江中游地区南岸古铜矿带主人族属扬越及其更替过程以及赣、闽武夷山地区悬棺葬制族属系扬越等问题的专题论述。
本书可供国内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加强南方文物考古(代前言)
上编
长江文化的特点及研究的意义
试述先越民族的两种生产工具
试论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兼论有关的几个问题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模式的个案研究
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与夏文化的南渐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
试述南方早期印纹陶的特点及其渊源
从原始瓷器到早期青瓷及其与印纹陶的关系
试述中原印纹陶及其与南方印纹陶的关系
中国南方与南太平洋地区古代印纹陶的比较研究
略论香港地区出土古代印纹陶
一部编著成功的田野考古报告集——评澳门地区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澳门黑沙》
谈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商代玉“羽人”
礼器“牙璋”的类型学研究——兼论香港大湾新出牙璋的年代
新疆和田玉石输入江南始于商代考
江西吴城青铜文化不是中原商文化的一支
江西吴城青铜文化的再探讨
三城三河相套而成的古城典型——江苏武进春秋淹城个案探析下编
新石器时代赣江流域居民族属考
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
从印纹陶对西南和台湾等地的影响与传播看百越民族的流向
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
论扬越、干越和于越族对中国青铜文化的杰出贡献
岭南民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岭南民族源流考》
“吴头楚尾”地带古铜矿年代及其族属考
瑞昌商周铜矿遗存与古扬越人
论武夷山地区悬棺葬制的族属——兼及其年代
江西悬棺葬的分布及贵溪崖葬的有关问题
再论龙虎山悬棺葬的若干问题后记
下编
新石器时代赣江流域居民族属考
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
从印纹陶对西南和台湾等地的影响与传播看百越民族的流向
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
论扬越、干越和于越族对中国青铜文化的杰出贡献
岭南民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岭南民族源流考》
“吴头楚尾”地带古铜矿年代及其族属考
瑞昌商周铜矿遗存与古扬越人
论武夷山地区悬棺葬制的族属——兼及其年代
江西悬棺葬的分布及贵溪崖葬的有关问题
再论龙虎山悬棺葬的若干问题
后记
作者介绍
彭适凡,1937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西乐安。196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后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1984年起至1998年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并兼任江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南方文物》名誉主编以及江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性专著有《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江西先秦考古》和《新千古玉》等,发表有关考古学、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等方面研究论文近200万字。
百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贡献
彭适凡 《南方文物》1986年01期
我们伟大祖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以华夏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而其中,百越民族对我国灿烂古代文明的贡献是卓越的,不可磨灭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
……
第二,是我国最早开始养蚕和发明丝织品的民族
……
第三,是我国最早发明冶金术的民族之一
……
第四,是我国最早创烧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的民族
……
当然,百越民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还有很多方面,如耒耕农业的较早出现;“干栏”式建筑的创建和高超的木作技艺;礼器的较早产生和发达的玉器制琢业等等。这些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了中原华夏民族予影响,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为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被北来的优势人口所淹没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