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芭蕉龙亮相文艺山花奖 原生态元素赢好评
脚着草鞋,身披绿油油的芭蕉叶,手举一条用芭蕉叶制作而成的芭蕉龙,随着锣鼓声的节奏,芭蕉叶在空中翻覆腾挪、盘旋飞舞,时而交织缠绵、紧紧呼应,时而腾云驾雾、龙腾青云———
脚着草鞋,身披绿油油的芭蕉叶,手举一条用芭蕉叶制作而成的芭蕉龙,随着锣鼓声的节奏,芭蕉叶在空中翻覆腾挪、盘旋飞舞,时而交织缠绵、紧紧呼应,时而腾云驾雾、龙腾青云。在6月24日、25日举行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舞龙展演”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上,芭蕉龙与全国各地的“明星”龙同台共舞。这支由农民组成的舞龙队伍表现出色,土气十足的芭蕉龙以美得惊人的姿态,成为舞龙大赛上一道亮丽风景。
农民演员本色演出
今年5月初,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选定芭蕉龙代表广西出征。青秀区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大部分由楞仲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组成。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塘镇上,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壮族文化和芭蕉龙文化,逢年过节特别是农历正月十八,就用芭蕉叶扎龙插香,在田间地头舞芭蕉龙祈祷春福,这一文化延续两百多年。 比出风格赛出特色 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舞的是一公一母两条龙,按照习俗,男性舞公龙,女性舞母龙,公龙与母龙有一定的区别,公龙肚子是红色的,脊梁用枯黄的芭蕉叶扎制,绿中带黄,看起来威风凛凛,而母龙是纯绿色的。芭蕉叶制衣、芭蕉叶扎龙,可以说,芭蕉龙是最原生态的一条龙,这是芭蕉龙在16支龙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而在参赛最初,郑天雄与陈生乐就达成统一观点:不比舞龙技术和技巧,比的是风格和特色,原生态就是芭蕉龙最大的特色。因此,在15支制作精美华丽,或金光闪闪,或富丽堂皇,或雍容华贵的龙队里,芭蕉龙在群龙中显得十分古朴、天然,这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芭蕉龙成为评委和观众关注的焦点,比出风格,赛出特色。 原生态元素赢好评 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出征宁波,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彩排过程中,队员们看到其他龙队在舞龙技巧上水平颇高,不禁有些沮丧。为此郑天雄和李武康特地为队员们打气,表示芭蕉龙展示的是壮族特有的文化,大家应该有文化自信。果然,芭蕉龙队在比赛和展演过程中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出色,赢得观众和评委的认可和热烈掌声,队员们心里乐开了花。
全国舞龙大赛毕竟和平时不同,为此南宁市民协主席郑天雄和舞蹈编导陈生乐对芭蕉龙进行了重新编排,从单纯的巡游模式调整成有情节、有流程的舞台表演模式。回忆起排练过程,陈生乐直叹农民演员们不容易,“一般都是忙到晚上8点半左右,演员们才从田地回家,然后烧菜做饭,几乎每天都是从晚上9点半才开始排练。”陈生乐只好每天晚饭后开车行驶40多分钟进入楞仲村,零时左右才能返回市区,十分辛苦。让他欣慰的是,在他们的调教下,芭蕉龙队伍在表演水平上有了大大提高。
在这支芭蕉龙队里,廖正抖、廖正动、李加设、周金锭几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特别扎眼。因为在这浮躁的年代,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芭蕉龙这类传统文化,他们更愿意唱卡拉OK或者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廖正抖在村里务农,廖正动在家养殖兔子、李加设在市区从事装修工作、周金锭在市区开车送水。为了保证演出,周金锭和李加设每天下班后都开车回村里排练,“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不值得,有些人也不能理解我们。我生活在这里,我喜欢舞芭蕉龙,芭蕉龙在这里代代相传。”周金锭们的言语非常朴实,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传统文化”这些大道理,但芭蕉龙等民俗文化像一个烙印烙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不自觉地承担起把芭蕉龙代代传下去的重任。
就是这样一支由农民担任主角的比赛队伍,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站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成为壮族文化的使者,向评委和观众展示壮家民俗风采。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在观看了芭蕉龙表演后感叹地说:“他们皮肤黝黑、笑容朴实,一看就知道是农民;他们的表演没有绚丽的技巧,有的只是来自最民间的原生态元素,给比赛带来一股浓郁的乡土之风,让人感动。”
芭蕉龙的挖掘者、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负责人李武康向记者讲述了芭蕉龙的由来。传说200年前正月十八发生了一场地震(古人叫地龙翻身),全圩1000多人几乎全部埋没,现变成了长塘湾。那年天大旱,作物无收,当地农民只靠吃芭蕉头充饥。后来正巧雨季大水来临,长塘湾流入一堆漂浮物,有人划船过去看,原来是几颗芭蕉树,再用竹竿翻开中间处,翻出一个木刻的笑佛,如此几天都不被大水冲走,人们信以为旧圩神灵显化,就把它立为土地神奉供,视为菩萨。每逢农历正月十八,长塘镇老百姓便用芭蕉扛 “菩萨出游”,逐渐形成了芭蕉龙这一风俗。为了体现芭蕉龙的古老性,此次比赛中李武康特地“请”出了一张有着200多年历史、绣着麒麟的幡,让师公在幡下唱师公戏、打岳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芭蕉龙仪式,成为芭蕉龙此次比赛的点睛一笔。
古老的传说已无据可查,但芭蕉龙这一民俗成为壮族特色文化。在宁波比赛和展演过程中,芭蕉龙总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观众纷纷走过来,抚摸着龙身和队员的衣服,询问这是用什么制作的。当知道是青秀区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千里迢迢运来芭蕉叶,并现场制作时,人群发出啧啧地感叹声。一些舞龙队队员也纷纷掏出相机,与芭蕉龙合影。宁波市民叶小姐对芭蕉龙十分感兴趣,拉着演员们问这问那,她告诉记者,宁波市也有芭蕉树,但一般不结芭蕉,没想到芭蕉叶也能制作成龙,“你们的龙老有特色了。”当听说了关于芭蕉龙的传说后,她高兴地说:“想不到芭蕉龙有这么深的文化内涵,真希望到南宁旅游参观,进一步感受壮族文化。”
央视 《乡土》栏目特地采访了郑天雄,对芭蕉龙进行了重点报道。大赛评委梁力生接受当地记者采访也对芭蕉龙进行了点评,认为芭蕉龙用芭蕉叶扎制,插上香火,晚上会有星星点点从龙身上闪烁出来。比赛中,龙舞的原始古朴、偏重礼仪、祭祀功能特色体现得十分充分。中国民协联络员马雪松也表示,芭蕉龙的原生态元素值得我们期待。
郑天雄告诉记者,芭蕉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浓厚的壮族稻作文化底蕴,镌刻了壮民族独特的农耕文明烙印。过去天旱时,隆安、邕宁、良庆、青秀等县区群众用滕缠绕在芭蕉树上丢入潭中,以此把龙唤醒,让龙翻身,这样便会下雨,达到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所以芭蕉龙更多的是表现祭祀仪式,包括从潭边请龙、醒龙、龙翻身、龙戏珠、龙驾雾、龙降雨、谢龙、请龙归潭等过程。观众们可以从原生态的芭蕉龙中了解到其文化起源,感受到壮族特有文化特色。(记者莫俊 文/图)
比出风格赛出特色
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舞的是一公一母两条龙,按照习俗,男性舞公龙,女性舞母龙,公龙与母龙有一定的区别,公龙肚子是红色的,脊梁用枯黄的芭蕉叶扎制,绿中带黄,看起来威风凛凛,而母龙是纯绿色的。芭蕉叶制衣、芭蕉叶扎龙,可以说,芭蕉龙是最原生态的一条龙,这是芭蕉龙在16支龙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而在参赛最初,郑天雄与陈生乐就达成统一观点:不比舞龙技术和技巧,比的是风格和特色,原生态就是芭蕉龙最大的特色。因此,在15支制作精美华丽,或金光闪闪,或富丽堂皇,或雍容华贵的龙队里,芭蕉龙在群龙中显得十分古朴、天然,这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芭蕉龙成为评委和观众关注的焦点,比出风格,赛出特色。
芭蕉龙的挖掘者、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负责人李武康向记者讲述了芭蕉龙的由来。传说200年前正月十八发生了一场地震(古人叫地龙翻身),全圩1000多人几乎全部埋没,现变成了长塘湾。那年天大旱,作物无收,当地农民只靠吃芭蕉头充饥。后来正巧雨季大水来临,长塘湾流入一堆漂浮物,有人划船过去看,原来是几颗芭蕉树,再用竹竿翻开中间处,翻出一个木刻的笑佛,如此几天都不被大水冲走,人们信以为旧圩神灵显化,就把它立为土地神奉供,视为菩萨。每逢农历正月十八,长塘镇老百姓便用芭蕉扛 “菩萨出游”,逐渐形成了芭蕉龙这一风俗。为了体现芭蕉龙的古老性,此次比赛中李武康特地“请”出了一张有着200多年历史、绣着麒麟的幡,让师公在幡下唱师公戏、打岳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芭蕉龙仪式,成为芭蕉龙此次比赛的点睛一笔。
古老的传说已无据可查,但芭蕉龙这一民俗成为壮族特色文化。在宁波比赛和展演过程中,芭蕉龙总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观众纷纷走过来,抚摸着龙身和队员的衣服,询问这是用什么制作的。当知道是青秀区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千里迢迢运来芭蕉叶,并现场制作时,人群发出啧啧地感叹声。一些舞龙队队员也纷纷掏出相机,与芭蕉龙合影。宁波市民叶小姐对芭蕉龙十分感兴趣,拉着演员们问这问那,她告诉记者,宁波市也有芭蕉树,但一般不结芭蕉,没想到芭蕉叶也能制作成龙,“你们的龙老有特色了。”当听说了关于芭蕉龙的传说后,她高兴地说:“想不到芭蕉龙有这么深的文化内涵,真希望到南宁旅游参观,进一步感受壮族文化。”
原生态元素赢好评
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出征宁波,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彩排过程中,队员们看到其他龙队在舞龙技巧上水平颇高,不禁有些沮丧。为此郑天雄和李武康特地为队员们打气,表示芭蕉龙展示的是壮族特有的文化,大家应该有文化自信。果然,芭蕉龙队在比赛和展演过程中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出色,赢得观众和评委的认可和热烈掌声,队员们心里乐开了花。
央视 《乡土》栏目特地采访了郑天雄,对芭蕉龙进行了重点报道。大赛评委梁力生接受当地记者采访也对芭蕉龙进行了点评,认为芭蕉龙用芭蕉叶扎制,插上香火,晚上会有星星点点从龙身上闪烁出来。比赛中,龙舞的原始古朴、偏重礼仪、祭祀功能特色体现得十分充分。中国民协联络员马雪松也表示,芭蕉龙的原生态元素值得我们期待。
郑天雄告诉记者,芭蕉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浓厚的壮族稻作文化底蕴,镌刻了壮民族独特的农耕文明烙印。过去天旱时,隆安、邕宁、良庆、青秀等县区群众用滕缠绕在芭蕉树上丢入潭中,以此把龙唤醒,让龙翻身,这样便会下雨,达到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所以芭蕉龙更多的是表现祭祀仪式,包括从潭边请龙、醒龙、龙翻身、龙戏珠、龙驾雾、龙降雨、谢龙、请龙归潭等过程。观众们可以从原生态的芭蕉龙中了解到其文化起源,感受到壮族特有文化特色。(记者莫俊 文/图)
比出风格赛出特色
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舞的是一公一母两条龙,按照习俗,男性舞公龙,女性舞母龙,公龙与母龙有一定的区别,公龙肚子是红色的,脊梁用枯黄的芭蕉叶扎制,绿中带黄,看起来威风凛凛,而母龙是纯绿色的。芭蕉叶制衣、芭蕉叶扎龙,可以说,芭蕉龙是最原生态的一条龙,这是芭蕉龙在16支龙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而在参赛最初,郑天雄与陈生乐就达成统一观点:不比舞龙技术和技巧,比的是风格和特色,原生态就是芭蕉龙最大的特色。因此,在15支制作精美华丽,或金光闪闪,或富丽堂皇,或雍容华贵的龙队里,芭蕉龙在群龙中显得十分古朴、天然,这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让芭蕉龙成为评委和观众关注的焦点,比出风格,赛出特色。
芭蕉龙的挖掘者、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负责人李武康向记者讲述了芭蕉龙的由来。传说200年前正月十八发生了一场地震(古人叫地龙翻身),全圩1000多人几乎全部埋没,现变成了长塘湾。那年天大旱,作物无收,当地农民只靠吃芭蕉头充饥。后来正巧雨季大水来临,长塘湾流入一堆漂浮物,有人划船过去看,原来是几颗芭蕉树,再用竹竿翻开中间处,翻出一个木刻的笑佛,如此几天都不被大水冲走,人们信以为旧圩神灵显化,就把它立为土地神奉供,视为菩萨。每逢农历正月十八,长塘镇老百姓便用芭蕉扛 “菩萨出游”,逐渐形成了芭蕉龙这一风俗。为了体现芭蕉龙的古老性,此次比赛中李武康特地“请”出了一张有着200多年历史、绣着麒麟的幡,让师公在幡下唱师公戏、打岳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芭蕉龙仪式,成为芭蕉龙此次比赛的点睛一笔。
古老的传说已无据可查,但芭蕉龙这一民俗成为壮族特色文化。在宁波比赛和展演过程中,芭蕉龙总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观众纷纷走过来,抚摸着龙身和队员的衣服,询问这是用什么制作的。当知道是青秀区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千里迢迢运来芭蕉叶,并现场制作时,人群发出啧啧地感叹声。一些舞龙队队员也纷纷掏出相机,与芭蕉龙合影。宁波市民叶小姐对芭蕉龙十分感兴趣,拉着演员们问这问那,她告诉记者,宁波市也有芭蕉树,但一般不结芭蕉,没想到芭蕉叶也能制作成龙,“你们的龙老有特色了。”当听说了关于芭蕉龙的传说后,她高兴地说:“想不到芭蕉龙有这么深的文化内涵,真希望到南宁旅游参观,进一步感受壮族文化。”
原生态元素赢好评
长塘镇楞仲村壮族芭蕉龙队出征宁波,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彩排过程中,队员们看到其他龙队在舞龙技巧上水平颇高,不禁有些沮丧。为此郑天雄和李武康特地为队员们打气,表示芭蕉龙展示的是壮族特有的文化,大家应该有文化自信。果然,芭蕉龙队在比赛和展演过程中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出色,赢得观众和评委的认可和热烈掌声,队员们心里乐开了花。
央视 《乡土》栏目特地采访了郑天雄,对芭蕉龙进行了重点报道。大赛评委梁力生接受当地记者采访也对芭蕉龙进行了点评,认为芭蕉龙用芭蕉叶扎制,插上香火,晚上会有星星点点从龙身上闪烁出来。比赛中,龙舞的原始古朴、偏重礼仪、祭祀功能特色体现得十分充分。中国民协联络员马雪松也表示,芭蕉龙的原生态元素值得我们期待。
郑天雄告诉记者,芭蕉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着浓厚的壮族稻作文化底蕴,镌刻了壮民族独特的农耕文明烙印。过去天旱时,隆安、邕宁、良庆、青秀等县区群众用滕缠绕在芭蕉树上丢入潭中,以此把龙唤醒,让龙翻身,这样便会下雨,达到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所以芭蕉龙更多的是表现祭祀仪式,包括从潭边请龙、醒龙、龙翻身、龙戏珠、龙驾雾、龙降雨、谢龙、请龙归潭等过程。观众们可以从原生态的芭蕉龙中了解到其文化起源,感受到壮族特有文化特色。(记者莫俊 文/图)
蛮不错的呀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