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VS环境保护的问题同经济发展VS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是两个很相似的问题,从电视上看到的广西许多景区的粗放经营实在让人痛心,我不禁想起3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下文),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同样处在僚区的黄果树瀑布的命运,不知道你能从中想到些什么?
黄 果 树 成 也 绿 败 也 绿(2000年的黄果树景区)fficeffice" />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素有”中国旅游宝库、世界天然公园”之美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亮出了建设旅游大省的王牌,而居于该省旅游业龙头地位的黄果树风景区,其开发与保护的状况,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人们关注的点。
今年7月,记者随”西部开发生态行”记者团对黄果树进行了采访。记者既惊叹于黄果树神奇壮美的风光,又对这一自然奇观背后潜伏着的危机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黄果树,当地人告诉记者:今天的黄果树远没有过去好看了,山上的树越来越少,石头越来越多,大瀑布也分季节了,多雨的季节,瀑布的水很猛,枯水时节,瀑布就细得跟小孩尿尿似的。黄果树周围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全年降水量的70% 集中于夏季,对山体表土形成了强烈的淋溶、冲刷。再加上大炼钢铁、毁林开荒、滥砍乱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果树周边的森林植被大幅度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进程。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加上景区外围保护地带共310平方公里, 其森林植被的覆盖率仅为10.3% ,大瀑布和天星桥两个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5.3% 。据了解,黄果树风景区内的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为次生植被,并且正沿着森林)灌丛)草丛)裸岩的方向逆向演替。由于植被减少,水源涵养功能降低,黄果树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枯水期,而且枯水期逐年延长,现在枯水期竟达半年之久。就连黄果树周边一些村庄也出现了井泉干涸的现象。近年来,随着黄果树旅游业的火爆,宾馆、饭店、商亭和其他民用建筑如雨后春笋,然而,堂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竟没有一家垃圾处理厂,大量垃圾随意堆放,所有污水也都直接排放。有专家预言,若不下大力气进行生态抢救性重建,50 年后,黄果树将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录中消失。8 年前,黄果树与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黄果树因森林植被少、人工痕迹重、环境质量差而被拒之于门外。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失败之后,贵州省方方面面也曾痛下决心,发誓要用10 年时间,把黄果树的绿化和生态环境搞上去。但由于管理体制混乱、资金短缺等因素,生态恢复的步伐迈得并不够大。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黄果树作为国家的风景资源,其门票收入应属国家,由政府用于景区资源的保护、建设。然而,黄果树核心景区的经营权和门票收入却一直由一家企业——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把持,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一级政府对风景名胜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几千万的门票收入流入企业腰包。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不仅不用这笔钱搞景区内的生态重建,而且置景区的规划、保护于不顾,在景区内搞一些商业化、人工化建设,使景区内的视觉污染日趋严重。尽管扯皮的事情没完没了,但黄果树管委会自去年以来,还是制定出了黄果树生态重建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按照规划,黄果树将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生态保护与重建项目将投入2.8亿元,景区的森林面积将增加ffice:smarttags" />
贵州“黄果树”景区绿化20年森林覆盖率只有15.6% (2001-08-30 08:44:13) |
本报讯(记者李新玲)稀疏的野草难以遮住荒山上裸露的岩石和薄土,这样的景象并非在贫困的山区,而恰恰是在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的周边。 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瀑布风景名胜区采访了解到,经过20年的建设,景区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3%仅上升到目前的15.6%,离规划要求的55%差距甚远,周边10万亩荒山成了一道“不谐调的风景线”。 国家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地跨安顺市镇宁、关岭两县,涉及黄果树镇、白水镇的36个行政村。据贵州省人大的一位人士介绍,黄果树风景区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黄果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因森林植被差,人工化、城市化现象严重等原因,未获批准。 镇宁、关岭两县分别在黄果树大瀑布的上中下游修建了陡坡塘、黄果树和红岩三个水电站,断水发电,严重破坏了景区瀑布流量及自然景观。在黄果树瀑布下游一公里处的螺丝滩瀑布全长405米,原来是黄果树景区中最长的一个瀑布,但是现在因为缺水,只有7、8、9三个月的丰水期。记者团在黄果树采访时,正值中水期,岩石裸露,看上去就像一条小溪,早就失去了往日瀑布直下、水花飞溅的美景。 贵州安顺市人大在今年7月一份对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调研报告中提到,由于黄果树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近年来,瀑布上游两岸多处山泉水井已干枯断流,造成大雨时水猛涨而浑浊,晴天日久水源枯竭,甚至出现瀑布断流的现象。枯水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2个月延长到现在的5个月,大瀑布景观的价值已大大降低。 |
贵州高原越变越美了
新华社贵阳4月6日电(记者 刘义)在海拔2000多米的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一幅人与鹤和谐相处的自然画卷展现在记者眼前:成群的黑颈鹤一会儿翩翩起舞,一会儿跟在犁田的农民身后嬉戏觅食,人们在距离两三米远的地方与鹤留影,黑颈鹤不惊不飞。据悉,这里每年有一半左右的世界珍稀黑颈鹤来这里越冬。
曾几何时,这样的景致难得一见。是生态环境的好转,才使越来越多黑颈鹤又飞回来了。生态的保护与建设,不仅为人类也为动物拓展了宽阔的生存空间。
长期以来,贵州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1.6%。由于水土流失80%来自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约1.5亿吨,直接注入长江三峡库区的泥沙量就达1.1亿吨。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制约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对长江、珠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构成威胁。
10年前,贵州省政府作出“十年绿化贵州”的决定,并相继启动了以林业建设、水土保持等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工程及“世行贷款造林”工程等。至200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54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0.8%,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到13.7万公顷。
贵州是我国南方两大水系上游的分水岭,有67.5%和34.3%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保护“两江”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贵州又将构建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列入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突破口,向石漠化宣战。
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黎平说,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占全省总面积的73%。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一方面为贵州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贵州得以围绕“公园省”形象进行主题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喀斯特地貌属生态脆弱地带,特别受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影响,极易形成石漠化,并导致贫困。所以,开发利用喀斯特自然生态现象与治理石漠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新课题。
记者曾在位于珠江流域上游的黄果树名胜风景区采访中获悉,在景区24.4万亩的土地上,石漠化面积约占了一半。由于缺少森林植被覆盖,曾使大瀑布出现断流,由此失去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机遇。在黄果树镇油寨村,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人们生态环境意识差,为烧火做饭,人们连树蔸都挖光了。由于缺少水土,原来能灌溉几百亩粮田的水源断流了,群众吃水困难,贫困长期相伴。
为此,贵州省投入近2亿元资金,把黄果树名胜风景区作为石漠化重点治理区域。如今,经过治理后的黄果树景区,与往日的乱石荒山相比,已是满目苍翠。眼下时值春季,景区内桃李花香,瀑布飞泻。而景区周边农民通过退耕还林,不仅填饱了肚子,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腰间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经过林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珠江流域农民的年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858元增加到1222元,粮食产量由治理前的73万吨提高到94万吨。
据了解,今后十年,贵州将坚持以全民绿化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骨干,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治理为突破口,以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保护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先导,实现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率,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贵州已正式启动森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治理石漠化、“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六大林业工程。今年全省已开始实施230万亩退耕还林草和230万亩荒山造林工程。(完)
黄果树景区全力打造新形象 | |
(2003-09-29 07:02:37) | |
金黔在线讯 年初就在不断努力完善旅游接待条件的黄果树景区目前正抓紧时间准备,希望在非典之后的第一个黄金周以全新的接待形象出现在游客面前。今年3月开通的大瀑布新游道如今虽已接待了众多游客,但是景区管理者与经营者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辅助设施,希望贵州的“一棵树”能给接踵而来的游客留下不枉车马劳顿的欣慰。 连日来,笔者在景区见到四处都是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游客开心的笑容,清秀适中的水量无言地辩驳着前段时间“大瀑布断流”的讹传,新建成的5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区广场上树起了高杆灯,工作人员正在检修埋藏于广场各个位置上的喷水管位。景区内外的大小路口出现了一批用奇石雕刻而成的新颖别致的标志、标志牌和警示牌,俨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安保人员在两个主要景区———大瀑布和天星景区仔细排查,剔除安全隐患。景区的私人餐旅馆和服务场馆已于节前接受了当地卫生部门的检查。景区黄果树宾馆也及时为游客推出了干净、方便的快餐和自助餐,全方位为游客服务。 (陈欢)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