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着迷壮族山歌"用珍惜与尊重对待文化"
(www.gxnews.com.cn 桂龙新闻网 2004年03月26日14:27:03) | ||
|
||
“这些孩子唱得真是很棒!”听到了上林的壮族孩子们用壮语演绎的多声部合唱,李宗盛轻声对周围的人说了这么一句。 昨日上午,担任南博会重头戏——“风情东南亚“晚会艺术总监的著名音乐人李宗盛,与其助手以及阳光文化传媒的工作人员一行,驱车前往上林县采风,饱尝了一番富有壮族特色的“音乐盛宴“:由年逾7旬的老妪到刚刚入学的几岁孩子,轮番演绎的20多首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 由于上林县的山歌好手以及一些“歌王“大多住在乡镇,听闻有来自台湾的客人要听一听他们的民歌,这些壮族歌手们纷纷从四面赶来,带着满脚的泥泞,带着被春雨淋湿的寒意,亮出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美妙歌喉。 据了解,作为壮乡文化宝贵财富的上林山歌,一共有40多种歌调。在上林,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山歌,唱山歌已经成为上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做饭、洗衣、问候都能根据不同的歌调唱出来。 一群壮族小朋友首先用稚嫩的童声拉开了这次采风演唱活动的序幕,当动听的多声部山歌从这些孩子嘴里,用质朴且完全无雕琢的方式飘出来时,李宗盛不由露出了欣喜的微笑,这位听遍了世界各地音乐的乐坛行者,丝毫没有吝啬自己的的掌声和赞许。 记者注意到,在聆听那些来自上林不同地方原汁原味的山歌时,他不时把两手放在左耳旁做成一喇叭状,脸上的表情也随着歌声的起伏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两脚根据不同的节奏点踩着节拍。当一位70多岁,走起路来都有点颤微微的老人,用甜美的嗓音唱出字正腔圆且优美动听的山歌时,李宗盛不由露出一脸吃惊的表情。 当旁人向李宗盛“翻译“出一些壮族山歌中或俏皮或诙谐的歌词时,李宗盛象一个孩子一样笑眯了眼。 在听一首别具一格的三声部合唱时,听了几段,敏锐的李宗盛深感到了这些歌曲的别样韵味,专门让三位歌手停下来,让这些歌手把歌曲的节奏或放慢或加快给唱出来,听到这些歌手收放自如地将歌曲任意发挥,李宗盛轻轻颌首,表示赞许。 据他事后介绍,是想听一下把这些山歌的节奏调整后的效果,将来能在这些节奏欢快的山歌里融进一些比较现代的东西。 20多首的壮族山歌,填满了将近3个小时的采风欣赏时间,李宗盛时而开怀大笑,时而老僧入定一般地沉思,时而迅速在身旁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些什么。 李宗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音乐人,他已经听过世界各地的很多音乐,现在回头听一下自己国家的音乐,才真正领略到了音乐的美妙,让自己大大地感到了触动。 一向坦诚的李宗盛甚至表示,上林之行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接受洗礼的机会,也让他找到了很好的音乐素材,助手已经把上午的情况拍摄记录了下来,回去后将着手进行整理,以期让全世界的朋友都能领略到以上林为代表的壮民族音乐的这块宝贵文化资产。 谈到当前的音乐时,这位著名的音乐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包含着音乐在内的文化资产这一块,当前有3个问题需要重视和研究,一是世界如何看中国的文化资产;二是中国如何看世界的文化资产;还有就是中国的文化如何与世界的文化接轨,用文化作为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同时,他还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李宗盛说,他一直比较忧虑现代国内的一些年轻人,他们往往忽视仰望文化,更不知道珍惜文化,更注重的是一些低层次的感官刺激,所以他现在在做音乐时,也比较注意让自己的音乐向上且明亮,以引导这些年轻人。 在上林采访结束后,下午时分李宗盛还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南宁市南湖名树博览园,考察地形,这将是2004年“风情东南亚“晚会的主办地,李宗盛显然被富有亚热带风情的风光所吸引,看着仍然是绿油油的草坪,看着一株株造型如鬼斧神工的名树,李宗盛露出了自己童心不泯的一面,指着远在近1公里之外的酒店,“风景不错,我们一起散步回酒店,可以吗!?“大家认可后,他就跨步前行。这就是李宗盛。 (记者 李军 实习生 庞村) |
李宗盛:民族音乐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发表时间:2004-3-29 16:46:02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秦雯 蒋林 |
尽管出任今年“风情东南亚”艺术总监的著名音乐人李宗盛的南宁之行十分低调,但是“民歌节+流行音乐教父”的号召力还是引发了邕城娱记“群起而逐之”的盛况。李宗盛此行旨在为“风情东南亚”晚会创作采风,并一直坚持只谈工作、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但在记者的多方努力下,李宗盛终于在临上飞机前的一个小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世界不会因为你和他一样而认同你,却可能因为你和他不同而接受你” 看得出来,李宗盛上林采风之行收获不小。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来自上林各村镇的民间歌手演绎的民歌让他深深地迷恋。李宗盛认为这是一次不同于他以往任何听觉经验的体验,民歌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是各民族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展示,而民歌的写实风格也是他音乐创作所秉承的宗旨。 针对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民族艺术的不了解的现象,李宗盛也表示了他的忧虑。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知如何“仰望”自己的文化,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民族已有的东西,我们的流行音乐领域实际上正在逐渐“西化”。但是我们学得再好,唱得再像,外国人也只会说不错,很像而已,只有创造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和文化,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竞争力。 李宗盛强调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应该牢记:“世界不会因为你和他一样而认同你,却可能因为你和他不同而接受你。”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把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应该做和正在做的事,这是一个态度,一个觉悟,一个音乐人的责任。 “民歌的数量在锐减,很少有人创作新歌了” 此次上林之行,李宗盛得知传统民歌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随着一代代老歌手的过世,民歌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再过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有些民歌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人从事新民歌的创作,就会造成民歌力量的不断势微,我们对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到那时,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再认同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文化,世界又怎么会认同我们呢?李宗盛还提出成立一个民歌创作基金会的设想,用奖金的方式鼓励人们进行民歌创作,以利于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在交谈中,李宗盛提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责任”和“自信”,他说此次担任“风情东南亚”晚会的艺术总监,就是想借助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枢纽,民歌节搭建起东南亚各国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的大好时机,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推广出去。谈到此次晚会的艺术设想,他主张一定要把握好三个主轴:一是世界怎么看中国;二是中国如何看世界;三是世界和中国如何接轨,而第三个方面尤为重要。 “艺术是纯粹的,商业很复杂” 很多人认为艺术家在商业化面前无能为力,但李宗盛却坚持艺术与商业虽然有一定关联,但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商业机制的运作不能够混为一谈。民歌本身是艺术,是通俗文化的产物,然而它一旦走出田野乡间,就成了一个文化产品,势必会面临市场的诱惑和商业的运作。无论如何必须谨记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保存和发扬民歌艺术,只不过要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和一些商业运作将民族文化“去糙存精”。商业运作起到的是一个传递的作用,而只有真正了解了艺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传达。 李宗盛出身创作歌手,后来从事词曲创作,担任唱片制作人,还是滚石唱片的高级行政人员,开办了自己的制作公司,而他在这些不同角色的转换中却适应得很好。在这么多身份中他比较偏爱的是制作人的工作。李宗盛表示,制作人需要掌握的事情很多,对文字和音乐的感觉,对社会情绪的把握,对媒体结构的了解都包括在内,是一个人全方面能力的展现。 流行音乐是一个巨大的载体,可以包括很多的东西。身为音乐制作人必须以对音乐百分百的诚意来确保唱片的品质,如果一心想的是商业化的结果,就会制造出思想和听觉上的垃圾。“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严肃的产业,音乐人的职责是音乐而不是娱乐,”李宗盛如是说。 “我的成功是自己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的” 罗大佑曾评价李宗盛是一个比他更加“幕后”的人,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严格。李宗盛也承认自己不太理会别人的批评,也不喜欢聆听赞美。交谈中我们说到几天前网上流传一则“李宗盛在中央音乐学院讲课被嘘”的假消息,李宗盛对此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注。他说,如果今天的我算是成功的,那也是我自己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的,不是媒体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的。 我和媒体的关系很微妙,可是我理解他们,他们中有很多认真、努力、对工作有责任感的人。李宗盛说,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作人,天分、努力和人格特质缺一不可,而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创作状态,就要时刻清空自己,以吸收更多的创作灵感。 李宗盛表示,一首歌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真不真的区别,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他只是一直坚持在写能够感动自己的歌曲,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据实以报”,用平凡人、普通情的音乐理念在歌声中温润真挚地关注生活,讲述爱情是他始终不变的创作初衷。 http://news.flyingsong.com/html/2004/03/20040329164602-1.htm |
李宗盛上林“找感觉”
-------------------------------------------------------------------------------- 发表时间:2004-3-26 17:32:12 来源:南宁晚报 作者:莫俊 董宁生 点
3月25日,李宗盛一行人到上林县采风,作为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晚会的艺术总监,李宗盛希望能从上林的民间音乐中找到灵感。
音乐人李宗盛
提起李宗盛,大概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才知道,而喜欢李宗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喜欢李宗盛需要年龄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就不能体会他在音乐中抒发的现代人生活中的种种无奈。
李宗盛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最具实力的词曲作家和唱片制作人,有“百万制作人”之称。他捧红的明星有张艾嘉、潘越云、陈淑华、辛晓琪、林忆莲……而他创作的《我是一只小小鸟》、《最近比较烦》、《当爱已成往事》等更是脍炙人口,堪称经典。
结婚以后,李宗盛一直没有与知心爱人林忆莲合作创作音乐,外界对此有着许许多多恶意的猜想。有人觉得那是因为李宗盛对音乐务实又认真,他可能担心与爱人合作,因爱而失去音乐中个性的东西。也许正是李宗盛对音乐的务实与认真,才成就了他辉煌的音乐事业。从李宗盛在上林县短短两个小时的采风中就可以看出来。
李宗盛等一行人来到上林县文化局,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的客套话,便示意开始表演。上林大丰街二小的同学们、民间歌手分别合唱了《上林,南宁后花园》、对山歌,用壮话演唱了当地的各种小调,悠扬歌声宛如天籁,李宗盛微微地点头赞许。
在听歌手们演唱的过程中,李宗盛始终那么专注,他时而在本子上记录些什么,时而转过身向旁边的工作人员询问,时而与陪同人员商量,时而还轻轻地打拍子。记者想趁着中间的休息时间让他签名,他委婉地拒绝:“现在是工作时间,这些等工作完后再说吧。”
10多分钟后,李宗盛建议:节奏太悠扬了,有没有节奏快一点的?
一曲上林镇圩瑶族三声部民歌令李宗盛眼睛一亮,他一边用拳头击打桌子,一边兴奋地询问歌手:“能不能唱快一些?就按我这个节奏?”当歌手按他的节奏再唱了一遍,他满意地点点头。在他看来,上林的民间音乐是悠扬动听的,但拍子比较多、杂,而现在流行的音乐节奏比较快,所以他希望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上林的民间音乐,而这种快速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改变原来抒情的韵味。
李宗盛一直在思考3个问题:中国怎么样看待世界的音乐?世界怎么样看待中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怎么样与世界的音乐接轨?这次来到上林,他深深地感受到民间音乐是上林县的宝藏。他表示,通过这次采风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素材,回去后再整理琢磨。让我们期待着,今秋即将在南湖南广场上演的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晚会,李宗盛给我们带来惊喜,正像他唱的那样“当所有等待都变成了曾经,我会说好多精彩的故事给你听”……
凡人李宗盛
李宗盛在音乐界赫赫有名,在经历了娱乐圈的光怪陆离与浮浮沉沉之后,他给人的感觉仍像他在《凡人歌》中唱的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锅盖一样的发型,老式的方框宽边眼镜,一身黑色休闲装扮,有些像普通公司的职员。
电视中的李宗盛永远是那么精神矍铄,而现实中的他却带着更多的沧桑,胡子、头发都有一些花白,举手投足稳重而有些缓慢。他喜欢思考,特别是在听歌的间歇,他总会用双手撑住下巴,眉头稍皱,若有所思,还把一些灵感与感受写在笔记本上。李宗盛最大的魅力是老实和平易,没有一丝大牌明星的架子。上林大丰街二小的同学们的倾情演出,他颔首赞许;同学们表演过程中忘词的失误,他宽厚一笑表示鼓励;表演现场的嘈杂影响到他听歌,他便用两只手做成听筒状放在耳边;业余歌手们不经加工的朗朗对山歌,他跟着旋律轻轻拍打着节拍;而对一些自告奋勇上前表现一回的民间老歌手,他十分热情地鼓掌以示感谢……
他耐心地为一拨又一拨的歌迷签名、与他们合影,脸上始终挂着宽厚微笑。他帮记者签名后,调皮地眨了眨眼,令记者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得知有这么多的记者陪同他一起到上林采风,他不由得向大家表示感谢。
在采风的过程中,他始终是那么的厚实和温和。有人说厚实的男人让人可以依赖。也许吧,要不他与林忆莲冲破世俗的爱情怎么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
花边新闻 3月23日,一则关于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宗盛在中央音乐学院授课时遭遇尴尬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据报道,李宗盛在中央音乐学院授课的3个小时内,“惊人”之语层出不穷,在他“自己不懂编曲”等一系列“肺腑之言”下,作曲系近300名学生最终只剩30人听完了讲座。
组织此次活动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负责人陈先生极为愤慨地表示:“这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是对李宗盛老师的恶意中伤。授课时我就坐在第一排,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当时的场面极其热烈,不大的礼堂中挤满了来听课的学生,李老师的态度很坦诚,学生们也很尊重他。”
陈先生说:“这次活动本来是很低调的,李宗盛老师也是想和学生们进行一次私底下的专业上的交流与沟通,传授一些经验。我们并没有对外通知任何媒体,完全是很纯粹的讲座。那家媒体的记者可能是通过学院的网站得知此消息。文章中还提到‘按照原定计划,14时30分讲座开始’,这也表明当时这名记者并不在现场,因为我们的讲座是14时整开始的。”最后陈先生还表示,“这次讲座我们进行了全程录像,可以证明事实。”
25日,记者看到李宗盛先生的心情非常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http://news.flyingsong.com/html/2004/03/20040326173212-1.htm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