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原创]壮族铜鼓纹样考察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6 19:26
标题: [原创]壮族铜鼓纹样考察记录

                                                                                            作者:林洁                    

       《壮族铜鼓纹样考察记录》,是本人在数次考察民族博物馆和查阅书籍后记录整理出来,作为壮族原创设计前期收集素材的研究资料。里面的纹样素材都是从铜鼓上描画出来,有依据和来源。通过为期半年的收集和整理,让我对壮族民族设计有了初步认识和新的希望。这些整理资料虽然比不上家园上许多前辈研究的文章,但作为一个探索者,想把我的研究记录分享出来,望各位前辈能够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也希望我的铜鼓纹样考察记录能给大家以启发。

                                                                         目   录

铜鼓基本结构图  

壮族与铜鼓 

一、广西古代铜鼓的特点
     

二、古代铜鼓的用途
     

三、铜鼓的发展演变 

 

1、早期铜鼓(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万家坝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2、成熟发展时期的铜鼓(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
     

1)石寨山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2)西林铜鼓鼓面纹饰:
     

3、鼎盛繁荣时期的铜鼓(公元1世纪——7世纪)
     

1)冷水冲型铜鼓     

2)北流型铜鼓     

3)灵山型铜鼓
     

4、衰落时期的铜鼓(公元9世纪——公元19世纪)
     

1)遵义型铜鼓     

2)麻江型铜鼓
     

3)西盟型铜鼓
     

四、铜鼓装饰艺术

 

1、  气象纹 

1)太阳纹2)云雷纹3)游旗纹    

2、动物纹 

1)翔鹭纹2)鹿纹3)羽人纹4)其他:牛纹     

3、几何纹样  

1)圆圈纹:2)席纹3)铜钱纹 4)栉纹5)锯齿纹、垂叶纹    6)菱纹、眼纹、翎眼纹

7)羽状纹、水波纹、弧纹

8)符箓纹、八卦纹、”形纹 

(9)其他:花朵纹、米粒纹、划船纹和鼓面风俗画图案    

4、其他

  

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曾作为通知权利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聚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迄今,广西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各个时期的铜鼓,种类齐全,数量达两千面以上,铜鼓拥有量味世界之最。从《后汉书》开始,关于广西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直至今天,铜鼓习俗仍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源远流长的广西铜鼓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先民的聪明智慧,闪烁着广西文明历史的光辉。
        

铜鼓基本结构图:

壮族与铜鼓    

壮族铜鼓文化源远流长。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算起,到公元19世纪的清代末叶,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长达二千多年。至今,桂西、桂西北地区的壮族群众仍珍藏着许多明清时期的铜鼓,这些祖传的宝物,在壮族村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壮族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节日喜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器物

一、广西古代铜鼓的特点:

广西古代铜鼓绵延发展二千多年,广西是世界上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主要地区之一,素有“铜鼓大本营”、“铜鼓之乡”的美誉。广西古代铜鼓具有如下特点:    

1.      种类齐全(学术界划分的八大类型、两大系统的铜鼓在广西均有发现)     

2.      藏量丰富(迄今为止,文物机构收藏的广西铜鼓达600多面,广西少数民族珍藏使用的铜鼓在1500面以上)     

3.      体形硕大(体形硕大的三大类型铜鼓在广西发现最多)     

4.      立体装饰丰富     

5.      纹饰品种多样     

6.      分布广泛     

7.      历史悠久(铸造历史: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19世纪末,至今仍在使用)
     

 

 

 

 

 

 

二、古代铜鼓的用途:

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但它的用途远远超出一般乐器的范畴。在古代,铜鼓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是祭祀、盟会、集会、赏赐、进献、丧葬等场合所用的乐器和重器,是伴舞节乐的娱乐用具,也是传讯的工具。     

1、统治权力的象征     

作为礼器,铜鼓是其占有者身份和地位的化身。史书记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考古发现表明,当盟会、聚众时,铜鼓作为重器陈列,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     

2、娱乐用具     

古代铜鼓是作为打击乐器而问世的,因此,用于娱乐是铜鼓最基本的功能。在古代,铜鼓往往与淳于、编锣、葫芦笙等配合使用,成为歌舞、宴乐的常用伴奏乐器。铜鼓的乐器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
     

  

[/Point]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1 17:54:10编辑过]

作者: 贝侬楼    时间: 2011-1-16 19:37
支持贝侬的研究和探索工作![em60]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6 19:43
[Post=50]

三、铜鼓的发展演变:

古代铜鼓从起源、成熟、鼎盛到衰落,有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历史。铜鼓的类型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铜鼓,因地域、民族及社会等诸多原因而具有不同的风格,明显表现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铜鼓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铜鼓功能和艺术风尚的变化。
   
  

1、早期铜鼓(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即春秋时代早期,是铜鼓艺术的萌芽时期。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区的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表粗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的花纹,包含着后续铜鼓装饰艺术的萌芽。此型铜鼓由萌芽到趋于成熟,大约经历了三百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此外,在广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北部也有此型铜鼓发现,说明此期已有铜鼓向东、向南发展。
    

万家坝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铜鼓与铜釜比较图
   


    
万家坝型铜鼓是至今所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出土时常与铜釜共存,器形与铜釜十分相似,有的鼓面带有烟炱,说明铜鼓是由铜釜发展衍变而成。


 

2、成熟发展时期的铜鼓(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是铜鼓的发展成熟期。早期铜鼓东传到滇池周围,这里的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铜鼓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此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邑君”、“侯王”的统治权威。其中的羽人舞蹈、划船、捕鱼、祭祀、砍牛等写实画像,再现了当时南方民族的社会习俗。此时,通过大江大河,铜鼓继续向北、向东、向南三个方向发展,分布范围迅速扩大,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以及越南北部成为当时铜鼓的主要流行地区。


1)石寨山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2)西林铜鼓鼓面纹饰:


 


 

画像艺术
    

铜鼓上的画像艺术包括自然物体、动物形象、人体动作等现实生活的描绘。这些画像是石寨山型铜鼓的主体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体现了铸鼓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各种画像与其他几何纹带有机地搭配,使整个画面丰满多姿。
   

羽人舞蹈纹:


 

宴乐图:
    

这是云南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鼓形贮贝器上的宴乐图,分内外二部分,内层表现为供宴和击鼓唱歌场面,外层主要表现为舞蹈场面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1:48:23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6 19:58
[Post=50]

3、鼎盛繁荣时期的铜鼓(公元1世纪——7世纪)

续石寨山型铜鼓之后,约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即东汉至唐代,是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生活在广西浔江流域的僚人铸造了鼓面有各种立体装饰且纹饰高度图案化的冷水冲型铜鼓,与此同时,生活在广东、广西交界的开山大山区及其周围的俚人,创造了体形硕大、几何花纹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这个时期,各类型铜鼓争奇斗艳,崇尚体形魁伟和纹饰的神秘色彩,反映了铜鼓象征统治权力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1)冷水冲型铜鼓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由石寨山型铜鼓发展演变而成,流行时代约为东汉初至北宋年间(公元1世纪至公元12世纪)。其最大特点是: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左右江、黔江、郁江、浔江沿岸一带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在我国,僚人是此型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
    

冷水冲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2)北流型铜鼓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约为西汉至唐代(公元1世纪至公元8世纪)。其特点是:体积高达,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缓缓收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纹等几何形花纹,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及海南省,尤以桂东南和粤西南的云开大山周围分布最密集。古代的西瓯骆越及其后裔乌浒、俚人是此型铜鼓的铸造者和使用者。
    

北流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3)灵山型铜鼓
     

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时代约为东汉至唐代(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其造型与北流型铜鼓大体相似。不同的是,鼓身一律赋以扁耳,青蛙塑像后足合并,形成三足,蛙背有纹饰,多见累蹲蛙;装饰花纹主要为钱文、变形羽人纹、虫纹、鸟纹、兽纹、四瓣花纹、蝉纹、席纹等,种类较多,有主次之分;部分鼓的鼓身或鼓腔内有动物立体装饰。此型铜鼓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其铸造和使用者是古代的乌浒及其后裔俚人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7:05:40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6 20:06
[Post=50]

4、衰落时期的铜鼓(公元9世纪——公元19世纪)

到了唐宋以后(约公元9世纪以后),铜鼓铸造逐渐走向衰落,其明显特征是:铜鼓体形逐渐变小,花纹逐渐简单,铜鼓的礼器作用逐渐消弱,而变为民间一般祭祀用具和伴奏乐器。由于乐器功能的加强,此期铜鼓经一度衰落以后,又恢复大量生产,以满足民间的大量需求,有商品化生产的迹象。此期铜鼓的装饰艺术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点,广泛吸收内地汉文化因素,道、佛艺术纹样盛行,并结合本地的习俗风尚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兼具抽象与写实,形成清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

 

 

1)遵义型铜鼓

    遵义型铜鼓以贵州遵义杨粲墓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冷水冲型铜鼓向麻江型铜鼓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流行年代为宋元时期(公元10世纪至公元14世纪)。其特点是鼓面青蛙塑像消失,有的代之以蛙爪、体形变小,花纹简略,表现出铜鼓艺术衰退简化的明显迹象。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以及越南北部。在我国,此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者为古代僚人。

 

 

遵义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2)麻江型铜鼓

麻江型铜鼓以贵州麻江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遵义型铜鼓的后续形式。其铸造年代为南宋末期(公元12世纪至公元19世纪),当代壮、瑶、苗、侗、水、布依等民族仍在使用此型铜鼓。其特点是鼓形短扁,胸、腰、足三段无明显分界,而在鼓腰处起一道凸棱将鼓身分为上下两段;主要花纹有游旗、符录、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语和纪年铭文等,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明显。此型铜鼓分布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至越南本部,现存数量最多,其中广西西北部少数民族群众的收藏多达一千余面。

 

 

麻江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未完~~明天继续~~~~~~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1:45:52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7 12:08
[Post=50]

3)西盟型铜鼓

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仍在流传使用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铸造年代约为唐代中期至清代末叶(公元8世纪至公元20世纪)。其早期形态的装饰受灵山型、冷水冲型的影响较多,后期形态则多具有当地民族的风格。其特点是:器壁轻薄,形体高瘦,鼓身近乎直筒形;晕多而密,主要花纹有双眼条花纹、团花纹、小鸟、鱼纹、雷纹、米粒纹等;鼓面常见二、三蛙累蹲,有的鼓身纵列立体的象、螺蛳、玉树等。此型早期鼓在广西西南的龙州和靖西有所发现,中、晚期鼓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其毗邻的缅甸、泰国。


   


   

西盟型铜鼓鼓形及其纹饰: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2:08:39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7 12:21
[Post=50]

四、铜鼓装饰艺术
    

古代铜鼓的装饰艺术包括平面纹饰和立体装饰两个部分,内容丰富,结构精巧,风格独特而多变。其中,平面纹饰有的施以写实画像,有个施以几何花纹,有些花纹则是由写实画像演变而成的抽象图案。立体装饰则以青蛙塑像最为常见,另外还有其他动物或各种物体的塑像。

铜鼓纹饰:  
 

1、气象纹

气象纹,或者称象征纹,主要有太阳纹、云雷纹、游旗纹等。

1)太阳纹
      

太阳纹是铜鼓各种纹饰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突出的纹饰,是识别铜鼓类型的标志之一:


说明:

个别自有光体没有光芒的原始原始铜鼓,因此留下了由铜釜向铜鼓过渡的痕迹。
       

万家坝型铜鼓的太阳纹,有的自有光体而无光芒;有的有芒的,芒数也不定;太阳纹之外多为素面,没有晕圈。
       

石寨山型光体和光芒浑然一体,没有分界线;光芒呈锐角形,辐射散开;芒从8道到16道不等,以12道最为普遍。
       

冷水冲型光芒已大体固定为12道,芒间夹有实心双翔眼坠形纹。
       

遵义型为黔系铜鼓,多为12芒,有的芒间夹有复线翔眼纹。
       

麻江型的芒数已定格为12道,有的芒尖像矛头,有的还有突起的棱脊。
       

北流型的太阳纹,与其他类型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成为滇系铜鼓与桂系铜鼓的区别标志之一。光体,圆突如饼,很是厚实。芒以8道最为普遍,也有6道或者10道的,甚至还有12道的。芒从光体边沿射出,细小如针,有的特别的细长。
       

灵山型与北流型近似,但光体圆小,芒以10道为普遍,也有11道或者12道的,光芒比北流型更细更长,有的芒端还开叉有的连透最内的三道晕圈。
       

西盟型的芒根较大,芒端细长,有8道、12道或16道。


 

2云雷纹    

铜鼓上的云雷纹,是北流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的主体纹饰,也是其他类型铜鼓较常见的装饰纹样。云雷纹的都密布在鼓面中心太阳纹周围

说明:

所谓云纹,是指螺旋式的单线旋出图案;一种自中心逐渐外展的单线旋出图案,有单卷云纹、双卷云纹、半边云纹、波连云纹、填线云纹等。

所谓雷纹,是指几个菱形相套叠的回形图案。铜鼓上施以云雷纹,反映了古人的自然崇拜心理。在云雷纹铜鼓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即两广和海南,自古以来流行崇拜雷神的习俗,人们在祭祀雷神的活动中经常使用铜鼓,而铜鼓的声音又象雷鸣,因此,铜鼓也称为“雷鼓”。可见,正因为人们对电闪雷鸣怀有敬畏之心,才将这种雷霆之象的云雷纹用作铜鼓的装饰花纹。小方回形雷纹、半边雷纹、菱形雷纹、椭圆形雷纹、填线雷纹、填点雷纹、十字雷纹等。

围绕“太阳”,“云”“雷”密布,这就使铜鼓更增加神秘色彩,显出它的尊贵与庄严,增强它的震慑威力。

这种太阳、云、雷处于主导地位的纹饰,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对天象的崇拜。雷声隆隆正符合铜鼓的鼓声冬冬,正好成了以壮“声”威,是艺术的巧思妙用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3:42:49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7 13:23
[Post=50]

3)游旗纹
     

游旗纹最常见于麻江型铜鼓,是鼓面主晕的主题纹饰。
     

游旗纹是由舞人纹演变而来的,是一种上宽下窄的梯形图案。


 

说明:

     早期:飘带是双勾的,线条长而柔和,有的尾端开叉,飘带之下有梯子格或曲线图。
      

     中期:飘带变短,而且显得僵直。
      

     晚期:折角变圆,飘带下的曲线靠两边,中间有一个小点。

   “巫咸”们做法时,头上是插有羽毛的。法场上的旗随风而飘,羽毛也随风而飘。工匠们受到了启发,创造出合二为一的游旗纹。用风来增加动感、庄重感,似与祈雨有关。


 

2、动物纹
         

动物纹主要有翔鹭纹、鹿纹、羽人纹、兽纹、十二生肖纹等。       

1)翔鹭纹       

翔鹭纹是石寨山型铜鼓的一个主要识别标志。
        

在石寨山型铜鼓的鼓面上,几乎都有一道主晕装饰的着的一圈翔鹭纹。

说明:

这种鸟纹是完全写实的。有长长的尖嘴,头上有纤细的羽冠,羽冠下有圆圆的眼睛,翅不很宽,呈三角形,向身躯两边平伸,尾羽展成平头的扇形。外轮廓用僵直的单线勾勒,羽毛用斜直线和方点表示,有的啄端下面还挂着一个食囊,特别细长的颈、尖细的啄角和飞翔中从尾翼推出的长足。线条简练,动态突出,形象逼真。           
    
到冷水冲型时,已逐渐变形。再后则完全抽象成几何图案。 
    
数目有8只、10只、14只、16只、18只、20只不等,甚至有40只。一般均为双数,只有极个别的是单数。一般均逆时针方向,围绕太阳纹飞翔。只有个别的是顺时针方向的,甚至也有顺、逆同时出现。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7 13:29:41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7 13:36
[Post=60]

(2)  鹿纹    
 

  岭南多鹿。鹿在古人心目中是吉祥之物。用鹿纹装饰铜鼓,也与铜鼓用于巫术有关。


 

说明:在石寨山型铜鼓上,还饰有鹿纹。2只一组或3只一组,其中最后一只鹿都突出地刻画出生殖器,说明是雄性。


 


 3)羽人纹

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常有头戴羽冠,身披羽饰,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故有人称为这种纹饰为舞人纹,或羽人舞蹈纹。

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常有头戴羽冠,身披羽饰,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故有人称为这种纹饰为舞人纹,或羽人舞蹈纹。

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常有头戴羽冠,身披羽饰,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故有人称为这种纹饰为舞人纹,或羽人舞蹈纹。

  

说明:

羽人纹,每组1人、2人、3人的都有。多为每鼓8组、也有12组。鼓面、鼓腰都有,常在翔鹭纹下方。
 

羽人纹是岭南少数民族先民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也与祈祷、祭祀有关。大概是表现“巫咸”们与恶魔的征战,战胜魔怪,造福人类。
 


 

4)其他:

 

未完~~明天继续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8 12:26:48编辑过]

作者: 勒布巴哈    时间: 2011-1-17 15:11
不错,喜欢....................
作者: rauz3278    时间: 2011-1-17 15:34

好帖一定要顶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1-1-17 18:44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最喜欢这个装饰!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11-1-17 21:19
楼主贝侬能这样认真研究,帮了不少人的忙,佩服!
作者: 僚园星火    时间: 2011-1-17 21:38
很有用的知识,让我对祖先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8 12:03

大家可以多去民族博物馆看看!其实那些铜鼓纹样记录,都是我在博物馆收集整理出来的,拿着速写本蹲在铜鼓边(眼花腿麻,好在博物馆漂亮的工作人员和我聊天,也让我学习到不少东西,哈哈~)。。。去了好几天,可惜博物馆在青秀山~太远了点。收集完后目前没去过了,过阵子再去转转吧!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8 12:24
[Post=80]

3、几何纹样
     

几何形纹饰是以点、线以及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则构成的图案。铜鼓上的几何纹样,有的充当主体纹饰,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有的组成几何纹带,作为边饰,起到陪衬烘托、美化主体的作用;有的遍布铜鼓全身,给人以繁缛瑰丽的美感。
    

铜鼓的几何纹样,多得无法尽数。主要有圆圈纹、水波纹、菱形纹、乳钉纹、方格纹、钱纹、席纹、网纹、栉纹、锯齿纹、叶脉纹、翎眼纹、垂叶纹、八卦纹、符箓纹、莲座纹、佛光纹、忍冬纹、龟甲纹等。
    

(1)圆圈纹:
    

是铜鼓纹饰中最广泛的一种。除万家坝型铜鼓尚未见外,其他类型铜鼓都有。其中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圆圈纹与锯齿纹一起,构成了装饰母题。
 

说明:这种圆圈纹,包括了阴纹和阳纹的圆点、圆圈、重圈加点等样式。他们出现在晕圈中,也出现在鼓胸、鼓腰和其他部位,或填充在其他纹饰间。圆圈纹,在灵山型铜鼓的青蛙塑像的身上也有。


 

(2) 席纹
    

席纹不是铜鼓特有的,在陶瓷、其他青铜器上也有,是用刻有席纹的拍子印上去的。席纹是一种由单线条横竖相交而组成的编制纹,有两道、三道、四道、多道几种。


 

(3)铜钱纹


      是北流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的重要纹饰。单指外圆内方的铜钱。这种铜钱纹,鼓面、鼓胸、鼓腰都有。


[


 

(4)    栉纹
    

栉纹大量出现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冷水冲型和麻江型的也有。北流型、灵山型的则不见栉纹。这是滇系铜鼓和桂系铜鼓相区分的一个标志。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8 12:29:39编辑过]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8 12:35
[Post=80]
   

(5)      锯齿纹、垂叶纹
      

锯齿纹大量出现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其排列组合颇似栉纹,不同之处:栉纹是一道道排列整齐的短直线,锯齿纹则是密集的、一端平、一端尖的三角形。
      

垂叶纹与锯齿纹相似,只是比锯齿纹大。多出现在冷水冲型铜鼓。

  


 

(6)    菱纹、眼纹、翎眼纹
  

      菱纹、眼纹、翎眼纹是指一些眼状的菱形纹和孔雀翎上的眼形纹等纹饰。这种纹,在冷水冲型、北流型、西盟型、麻江型铜鼓上都有。
翎眼纹多装饰在太阳纹的芒间。菱纹、眼纹则鼓面、鼓身都有。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9 10:41:49编辑过]

作者: 莫名    时间: 2011-1-18 12:51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9 10:53
[Post=80]

(7)    羽状纹、水波纹、弧纹

羽状纹也叫叶脉纹,是在一条中轴线的两侧又伸出一串斜线,有的较粗短,有的较细长,是一种模拟鸟羽或叶脉的纹饰。它仅见于冷水冲型铜鼓,鼓面、鼓身都有,是一种填充、烘托性纹饰。
    

水波纹至一种波浪形的线条划纹,常常有许多线条迭用。在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鼓面、鼓身上都有,是工匠在制范时用硬物划上的,有的还作为窄晕,是一种填充、烘托性纹饰。


 


 

(8)    符箓纹、八卦纹、
    
形纹
    

符箓纹、八卦纹、
形纹,是一种巫术符号。
形纹可能含有图腾崇拜的意思。这些纹饰出现在麻江型铜鼓最多,鼓面、鼓身都有。北流型和个别灵山型铜鼓也有。



 

(9)其他:花朵纹、米粒纹、划船纹和鼓面风俗画图案



[/Pos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9 11:01:53编辑过]

作者: 花婆子孙    时间: 2011-1-19 11: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9 11:58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婆子孙在2011-1-19 11:40:55的发言:
我在考证铜鼓与夜郎国关系

我是专攻艺术设计的,目前只局限在专业方面的研究,所以对壮族历史文化研究不是特别的深入了解,但也正在不断学习充实。

期待您的考证结果!

大家不断努力吧!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1-19 12:01

我的

壮族铜鼓纹样考察续——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上的艺术
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2_40704_1.html  

里面是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面拍摄的素材图片。也是对我这个研究整理的依据,欢迎大家去踩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9 12:01:24编辑过]

作者: 蝶朵    时间: 2011-1-21 05:50
^^^^^^^^^^^^^^^^^^^^^^^^^^^^^^^^^^^^^^^^^^^^^^^^^^^^^^^^^^^^^^^^^^^^^^^^
作者: 莫名    时间: 2011-1-25 00:14
先顶一下,有时间慢慢看。
作者: 左江土著    时间: 2011-2-2 21:39

好资料!

楼主辛苦了。


作者: mcvince    时间: 2011-2-3 20:01
你一定很辛苦,先顶一个再慢慢看
作者: mcvince    时间: 2011-2-3 20:30
我认为不仅是夜郎国,连三星堆文明都可以考虑在内
作者: 称最    时间: 2011-2-4 20:20
巴人 ,,,在壮语里就是山人,,,
作者: 莫名    时间: 2011-2-8 12:47

这是我在这篇文章里的第三个支持帖。作者画工好,文字好,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就铜鼓论铜鼓,真的很不错了。假如能同历史学方面的专家合作,从铜鼓的角度研究僚人历史,那就更有意义了。因为铜鼓与僚人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广西博物馆的造型就是铜鼓形的。深入挖掘一下,定有不错的收获。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2-10 23:19

谢谢鼓励啊~~~~~越去设计研究越发现这个过程还是很漫长的,但的确很有意义。我也很期待能向历史学专家请教的这个机会!现在的设计研究还是在自己探索的阶段,虽然有导师在指导,但专业知识太单一化,不能全面研究和进步。如果能综合去学习,应该能撞出新火花的!!

不过多上家园,也能学习到不少知识的!


作者: 花婆子孙    时间: 2011-2-10 23: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2-15 12:11

好深入的历史研究啊~~~~学习了!以后大家互相交流!我的QQ:786416327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3-5 22:53

论文写到一个阶段了。

但遇到了一个问题,我把收集到的铜鼓纹样都归类为壮族。但铜鼓不只壮族先民在使用,其他少数民族也都在使用中,所以不知道把所有纹样都归为壮族是合理的吗?各个纹样要按民族来区别出来吗?还是只用按历史时期和地区来区分?希望家园的前辈给予纠正和指导!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3-5 22:59
我看了一些书籍资料,铜鼓的描写还是偏向于壮族的多,但是瑶族等民族也在使用。铜鼓上的纹样是有民族风格的区分吗?还是只是每个时期的地区的铜鼓的纹样在各民族中是共通的?没有特殊区别?
作者: 称最    时间: 2011-3-6 23:20
QUOTE:
以下是引用linjie614在2011-3-5 22:59:00的发言:
我看了一些书籍资料,铜鼓的描写还是偏向于壮族的多,但是瑶族等民族也在使用。铜鼓上的纹样是有民族风格的区分吗?还是只是每个时期的地区的铜鼓的纹样在各民族中是共通的?没有特殊区别?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般来说,现在使用铜鼓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继承自越人(壮族)的铜鼓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3-7 11:05

谢谢称最啦!我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是导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再研究和查找资料看看!


作者: linjie614    时间: 2011-3-7 11:06
这几天再去趟民族博物馆查缺补漏去
作者: 义军卡西    时间: 2011-9-23 00:26

铜鼓的前身是周朝时期的鼎,与身份地位有关,与祭祀有关。最早的侗鼓在贵州,战国时期。联系到人类学者们找到壮族的源头在云贵高原,杆栏建筑的源头也不在广西,保留最古老的水稻品种的人在贵州,我们对什么是壮族根性的东西是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什么时候产生来的?如果这些东西是壮族发明的,那么,其它民族是不是学来的?比如二次葬,比如梅山教,杆栏,比如水稻。比如黑陶制作。

在铜鼓出现以前,能确定是僚人的文化遗存很少,这是不是因为其文化形态决定的?花山壁画如果是壮族的,它对这几天的壮族有什么影响?

壮族的神话为舒适与瑶族社会有如此多的相似性?

如今,我对壮锦非常有兴趣,谁能发些图给我?

我的QQ:914689452


作者: mygray    时间: 2011-9-23 11:10
这资料很形象很好。壮苗瑶彝...不知道濮傣现在还有木有铜鼓?
作者: 那迷    时间: 2011-9-23 16:39
QUOTE:
以下是引用义军卡西在2011-9-23 0:26:25的发言:

铜鼓的前身是周朝时期的鼎,与身份地位有关,与祭祀有关。最早的侗鼓在贵州,战国时期。联系到人类学者们找到壮族的源头在云贵高原,杆栏建筑的源头也不在广西,保留最古老的水稻品种的人在贵州,我们对什么是壮族根性的东西是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什么时候产生来的?如果这些东西是壮族发明的,那么,其它民族是不是学来的?比如二次葬,比如梅山教,杆栏,比如水稻。比如黑陶制作。

在铜鼓出现以前,能确定是僚人的文化遗存很少,这是不是因为其文化形态决定的?花山壁画如果是壮族的,它对这几天的壮族有什么影响?

壮族的神话为舒适与瑶族社会有如此多的相似性?

如今,我对壮锦非常有兴趣,谁能发些图给我?

我的QQ:914689452

又来了,,,,

铜鼓不是起源于云南吗?


作者: 蜂王    时间: 2014-5-19 14:28
必须要来点个赞!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