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青少年壮族文化艺术考察活动记实
土人香草
“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考察计划”,亦即建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廊”活动是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工作之一,于2010年5月28日在香港正式启动。该计划由文化部港澳办公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特别支持,香港方面由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考察交流协会(香港)组织执行,内地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相关省份文化部门协办。本计划将组织香港的青少年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地区进行考察和研习,通过欣赏和体验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多元的文化生活,认识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香港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自觉。目前,“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考察计划”已经成功组织了“香港圣保禄学校羌族文化考察活动”。2010年计划还将进行“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水族文化考察”、“明爱粉岭陈震夏中学侗族考察”、“陈树渠纪念中学瑶族文化考察”。拥有1700万人口的壮族,成为香港学生研习计划的第四站。
在五天的考察时间里,来自香港汉华中学的101名高二学生,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先后深入壮族聚居人口达90%以上的壮族“德靖台地文化区”体验并了解当地的壮族的历史、民俗、建筑、艺术等文化事象。同学们不仅体验和壮族特色文化,还在考察研习中和壮族乡民们结下深情厚谊。
一、山情水意迎远客
汉华中学此行的考察地点是壮族德靖文化区。德靖地区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靖西县为中心,辐射那坡县县域,天等县的上映、把荷、都康、向都等乡,大新县下雷、硕龙镇两镇,田阳县巴别乡等操壮语德靖土语,历史上属于镇安故地的区域。德靖地区是壮族聚居区,这里居住的壮族人口达90%以上,其中靖西县境内壮族达99.3%。德靖地区山青水秀,通灵大峡谷、鹅泉、曼贝侬等都是如诗如画的壮乡美景,清代诗人赵翼在德保任职时曾不吝文笔写下赞美诗句。德靖地区历史悠久,壮族历史两大事件:唐代黄乾耀起义、宋代侬智高起义都在此发端。明代率6000千狼兵(佒兵)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冠的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即出生在靖西旧州(原那签)。这里有着浓郁的壮文化特色,壮锦、绣球、壮戏、木偶戏、山歌、末伦、干鹄舞、马鹿舞、仪式剪纸等,都是德靖地区壮族特色文化。那雷七十二干栏,还是壮族地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土木干栏村落。走进德靖地区,处处听到的是绵软的壮语佒方,还有敏、左州、侬安、布锐等壮语方言,是一个自成体系独具体色的壮族文化区。
本次香港汉华中学的考察以深入的田野体验为方式,除了靖西一些文化考察点,他们还选择了德保县那甲乡餐甲村作为体验壮族文化的目的地。餐甲村背山面水,风光宜人,这里居住着300多户人家,人口达1700多人。村民100%都是壮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方式。餐甲民间庙宇丰富,有四个村头公庙围绕着村落,田间还有峒神庙、文昌庙等,村头的老乙庙(岑氏将军)显示了土司崇拜的遗存,能让香港学生了解壮族民间信仰的状况。最重要的是,餐甲有自己的村级壮剧团和演出的戏台,有“德保文艺之乡”的美誉。德靖文化区的特殊魅力,吸引着香港学子们踏足考察,以此了解壮族文化艺术。
二、琴悠歌扬醉壮乡
19日晚考察团到达靖西。晚上,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20日上午,汉华中学师生到靖西博物馆、壮锦厂、花王庙、鹅泉进行了参观考察。在靖西壮锦厂,学生们为精美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织锦所吸引。学生们不仅向正在进行认真的手工操作的女工们了解壮锦的技作技艺,还在导师们的辅导下认识壮锦纹饰中所蕴含的壮文化内涵。“花王”(娅娃)是壮族重要的女神,在参观壮靖花王庙后,学生们了解到了壮族以“花”的荣枯为循环的“物我合一”的生命观。随后,师生们又到中国名泉之一——“鹅泉”考察壮族的水崇拜文化。下午,考察团一行到靖西古镇——旧州。“山笑水笑贵人到,以歌代茶迎客来”,旧州壮族民众以优美的靖西上甲、下甲山歌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学生们首先参观了生态博物馆,了解靖西壮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旧州绣球一条街,学生们倘佯在浓郁的壮族刺绣文化中,久久不愿离去。
20日晚,靖西三牙山下歌飘扬、舞翩跹,靖西民间“蓝衣壮民俗艺术团”向考察团一行展示了靖西壮族木偶戏、八音、草人舞、干鹄舞、春牛舞、田螺笛、山歌、未伦等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艺术。在互动时间里,汉华中学的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向民间艺人们学习起壮族乐器的演奏,还和民间艺人合奏起“呜呜”的田螺笛,艺人们还向同学们赠送了田螺笛。歌声笑声穿越冬日的夜空,架起壮族人民和香港学生的情谊。
三、香港勐僚结情谊
22日上午,参观了南宁会展中心、青秀山景区、广西区博物馆、文物苑后,汉华中学师生登上返港的班机,五天的“香港汉华中学壮族文化研习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在五天的考察行程中,汉华中学的同学们从空白到有知,深入了解了桂西德靖地区的壮族文化艺术,在亲身体验和互动活动中和壮族乡民、同学们结上深厚的友情,增强了香港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表示,回到香港后将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这次考察成果,在学校建立“壮族民间文化长廊”,向广大香港市民展示他们的考察成果。同时,他们愿意作香港和内地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增进两地香港青少年对丰富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
———————————————————————————————————————相关链接:
《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考察计划》
“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考察计划”,亦即建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廊”活动是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工作之一,于2010年5月28日在香港正式启动。该计划由文化部港澳办公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特别支持,香港方面由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考察交流协会(香港)组织执行,内地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相关省份文化部门协办。本计划将组织香港的青少年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地区进行考察和研习,通过欣赏和体验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多元的文化生活,认识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香港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自觉。
本计划在香港以建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廊”为依托,招募香港中学生参加,目前准备参加的学校有圣保禄学校、拔萃女书院、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汉华中学、粉岭教恩中学、陈树渠纪念中学、伯裘中学、明爱粉岭陈震厦中学、仁济医院王湘华中学、福建中学、培侨中学等。
该计划将分期分批组织香港青少年到中国各民族原生地区,对其生活习俗、建筑、服饰、节庆、艺术、饮食、工艺、人文、历史、社会等项目进行考察和研习。研习方式有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生活体验和学习等。同时,随着计划的推进,还将不断拓展交流内容,如建立友好学校,研习基地等。
研习成果将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一、在参与考察的香港学校的指定校内地方,设计和制作图文并茂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廊”,结合富有创意的活动和形式,让校内同学、老师和家长共同分享其考察研习之成果。在条件成熟时,可用更活泼的互动方式,对社区开放,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学校,走进文化廊,参观和参加学生所设计的活动,分享同学带回的民族文化艺术。
二、设立专题网站,用网页展示方式,让全世界关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们共同分享。
三、编辑推出“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丛书,记录考察团行程和考察团成员的研习成果。
四、结合考察地文化,在香港组织开展互动活动,开辟宣传平台:举办展览、演出、专题讲座等。让香港青少年市民更加关注和认识少数民族的文化。
目前,“香港青少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习考察计划”已经成功组织了“香港圣保禄学校羌族文化考察活动”。2010年计划还将进行“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水族文化考察”、“明爱粉岭陈震夏中学侗族考察”、“陈树渠纪念中学瑶族文化考察”、“汉华中学壮族文化考察”等。其它考察活动正在筹备中。
这是向外宣传僚人的好途径。同时也说明僚人不是什么汉人后裔。
因为这毕竟和国内的形式主义有一定的区别
希望以后能多有这样的活动,最好是在没有官方参与的情况下开展。
有关注就有希望。
如果能把考察成果进一步展示出来就好了~~~想学习呀!很好的活动
如果能把考察成果进一步展示出来就好了~~~想学习呀!很好的活动
是啊,应该有一个更详细的图片报道。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