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何日叫好又叫座 ——“2010中国壮剧艺术论坛”为壮剧发展把脉南国早报 2010-12-18 ■ 本报记者 蔡立梅 本报记者 蔡立梅
12月14日,由自治区文联、文化厅主办的“2010中国壮剧艺术论坛”在南宁举行。本次论坛由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剑钧主持,我区文艺界30多位专家、学者和广西壮剧团、桂剧团、彩调剧团、粤剧团的代表应邀出席。
“这么多年来,常剑钧像守寡一样守着广西戏剧。”广西著名编剧胡红一的一句玩笑话,却没有让众人笑起来,大家体味到的,是一股酸涩。这股酸涩,广西壮剧人感觉尤甚。
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剧艺术,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壮剧的传承发展却面临人才断层、叫好不叫座等诸多困境。壮剧的春天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切合壮剧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与会的专家、学者、专业演员纷纷献言探讨。
在壮剧艺术论坛开幕前,广西壮剧团11日晚举行了现代壮剧《天上的恋曲》专场演出,该剧在今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银奖。14日上午,专家、学者还到广西壮剧团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壮剧》展演,领略了壮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广西壮剧团是广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自上世纪60年代建团以来,广西壮剧大戏不断,尤其是近年来创作排演的大型风情壮剧《歌王》、新编大型历史壮剧《瓦氏夫人》及现代壮剧《天上的恋曲》等,都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实现了广西精品剧目“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零的突破。
为何大戏不断、大奖常拿,壮剧的发展依然窘迫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索。
壮剧的艺术规律有待深入研究
“把那些金奖、银奖的美丽光环褪去后,我们应该看到,壮剧的胜利只是以剧本取胜,是文学的胜利,而壮剧的本土艺术形态并不鲜明。它的唱念做舞形成自己的程式没有?一直以来,壮剧缺乏对民间的、生活中的剧目加以集中、统一、提炼、升华,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形态和程式。我们应该回到原点上,对它的表演艺术形态加以搜集、积累、塑造和建设,以形成自己的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表演上形成一套自己的程式。”导演龙杰锋认为,回到源头上去,踏实、认真地研究壮剧的艺术形态,再加以典型化创新,“打个迂回”或许能让壮剧艺术走得更快。
谈到壮剧的艺术特色,广西壮剧团的资深演员、在《天上的恋曲》中饰演瞎子王老炳的黄力勤表示,“壮剧不是没有自己的特色,舞台上王老炳的那些身段就是壮剧特有的。遗憾的是很多好的传统还没来得及传授、继承,那些好东西就随着老艺人的过世而消亡了”。
资源县文联主席、编剧黄建华也认为,“我们对壮剧的艺术规律研究得不够,应该回归草根,梳理壮剧的脉络,不过,壮剧的研究起步很晚,剧目的积累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壮剧的艺术表演形式问题上,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天上的恋人》作曲唐力认为,“学形者死,学神者生。找到壮剧的神是最重要的。比如壮剧音乐创作,就不必局限在传统的七八个段子里”。壮剧编剧胡红一也指出,“壮剧没有程式,反倒可以借鉴所有剧种的程式;壮剧音乐没有固定曲牌,反而可以集纳壮乡所有优秀的音乐素材。不是壮剧的素材不够多,而是我们发现素材的眼光还不够宽阔”,把劣势变为优势,反而能拓展壮剧的艺术创作空间。
壮剧表演语言是否应该统一用壮语
广西壮剧团目前推出的大型精品剧目,表演语言多是用广西“官话”桂柳话。既然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壮剧表演如果用壮语,是否更能彰显本民族特色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争论。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西粤剧团团长梁素梅是壮族人,在百色乡村长大,从小说壮语,她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到的乡村壮剧,是用壮语的,她认为“壮剧要找到最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的元素,才能在艺术上立起来”,它的表演语言就应该用壮族的母语,这样最起码能贴近壮族地区的观众,找到壮剧的市场。要不然,再好的戏也没有人看。梁素梅说:“以前我以为,有华人的地方才有粤剧,但是我们到欧洲演出,发现不少老外也很喜欢粤剧,他们是把粤剧当做中国传统艺术来欣赏。只要把剧种本色充分表现出来,用方言表演并不是欣赏的障碍。”
桂林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杨戈平对此也赞同,他认为:“壮剧应该珍惜自己的宝贵传统。地方戏曲之所以成为地方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方言,壮剧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讲壮话。我们看精品剧目,那些用壮语演唱的山歌,听起来就非常有韵味。”
不过,当中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认为,如果壮剧精品剧目都要使用壮语,这会束缚广西壮剧团的发展,因为大部分演员都不会说壮话,而说桂柳话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能听懂了,观众与演员才会有互动,在艺术上产生共鸣”。
人才断层是最大的瓶颈
最让壮剧人忧患的问题,还是老大难问题:壮剧人才面临断层。
广西壮剧团团长黄民胜说,由于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目前无人愿意学习传统壮剧,壮剧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的危险。现行的体制管理制度也阻碍了壮剧艺术的培养和人才的合理流动,“高才难引、骨干难留、好苗难揽”。同时,壮剧的观众也出现断层,观众层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
“如何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壮剧艺术传承给年轻的一代,这是壮剧面临的最大问题。”黄民胜说。
为让壮剧得到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广西壮剧团加大了对青年演员的培训力度,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和有较高造诣的离退休老艺人对青年演员进行传统壮剧的培训。但是,要传承发展壮剧艺术,只依靠一个壮剧团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政府及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广西剧协主席常剑钧在论坛上指出,按照自治区文联、文化厅打造、推广本土文化精品舞台艺术的方针,广西文艺界每年分别对广西的一个重点剧种举行专门的论坛,请文艺界人士集中把脉,为其发展给力。本次壮剧论坛,拓宽了壮剧的突围思路,最让人欣慰的是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也参加了此次论坛,下一步广西剧协会实施戏剧进校园项目,推动校园戏剧的发展,同时也为广西戏剧的发展培养观众和人才。
] 原文请看: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0-12/18/content_474962.htm
不过,当中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认为,如果壮剧精品剧目都要使用壮语,这会束缚广西壮剧团的发展,因为大部分演员都不会说壮话,而说桂柳话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能听懂了,观众与演员才会有互动,在艺术上产生共鸣”。
不会说壮语,进壮剧团混啥啊???!表演语言不用壮语,还是壮剧吗??也没见京剧用英语、西班牙语表演的,也没见粤剧用普通话表演的.............
用桂柳话来演壮剧-----是目前最失望的表演.
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
Gyaj lai
Aen biengz neix aeu mbouj ndaej nauq!
这样的所谓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大奖的壮剧本来就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本来就是应景之作,是为政府形象和政绩需要而搞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叫好又叫座呢!!!!!
这样的壮剧有这样的局面很正常啊!因为这些壮剧都不到壮族聚居地给那些真正喜欢壮剧的群众表演,能让人爱吗?
这样的研讨会再搞N次,效果都等于0。
广西壮剧团是文化公益类剧团、国有事业型剧团。国有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财政补助(不一定是财政全额拨款)。国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凡是“吃财政饭”的,均按规定程序招聘、录用。
广西壮剧团的资金来源和用人制度,左右了广西壮剧团的发展。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剧团应优先改革用人制度,适时调整资金来源构成,促使剧团良性发展。
民族风俗、文化这东西,一经搬到舞台上去,场面都貌似很好很强大,可谁知道幕后的凄凉。。。
不过,当中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认为,如果壮剧精品剧目都要使用壮语,这会束缚广西壮剧团的发展,因为大部分演员都不会说壮话,而说桂柳话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能听懂了,观众与演员才会有互动,在艺术上产生共鸣”。
不会说壮语,进壮剧团混啥啊???!表演语言不用壮语,还是壮剧吗??也没见京剧用英语、西班牙语表演的,也没见粤剧用普通话表演的.............
我认为应该先搞清楚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向上(首府乃至首都)、向外(非壮语地区)发展,还是向下(圩镇乡村)、向里(壮语地区)发展?这个方向问题不能不搞清楚。壮剧向外(非壮语地区)发展,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剧团决策者应该趁早打消这样的念头。
若要找个中间道路,我认为广西区壮剧团可以重点向上、向外发展,各地壮剧团(包括广西区壮剧团各个分团)则应重点向下、向里发展。
不过,当中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专家认为,如果壮剧精品剧目都要使用壮语,这会束缚广西壮剧团的发展,因为大部分演员都不会说壮话,而说桂柳话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能听懂了,观众与演员才会有互动,在艺术上产生共鸣”。
-------- 什么是发展?汉化就是发展吗?真的用汉语“发展”起来了,也就变质了,不是壮剧了。
“而说桂柳话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能听懂了,观众与演员才会有互动,在艺术上产生共鸣”。”
------------------------我是听懂了,却感觉被捞话奸污了壮剧,让我对汉语三更加恶心。。。
我宁愿听不完全懂,听纯粹的壮剧,也不愿听被阄割过的XX
我小时候看刘三姐电影前,大人们都说电影里会有人讲"土",还会唱山歌.看过的都知道迎接我是什么样的电影了吧,里面的人虽然活着,很神奇,但是我的内心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无法言明的渴望和恐惧:我必须要学会令一种陌生的生硬的乱七八槽的语言,否则我就完蛋.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