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原创]史前全球气候变化与越人在东亚的分布 [打印本页]

作者: 路    时间: 2010-12-16 02:43
标题: [原创]史前全球气候变化与越人在东亚的分布

前几天在网上看美国探索频道的《地球大观:撒哈拉沙漠》。节目中说到,在撒哈拉沙漠的最深入,发现了一处岩画,岩画上的图像以及现代卫星图片的遗迹表明,在大约一万二千年前,撒哈拉沙漠曾经历温暖湿润的时期,那时候的撒哈拉不但是河流遍布,而且生活着鹿、河马、大象等大型动物,完全是一幅水草丰美的亚热带草原景象。对此的解释,节目认为,地球的轨道并不是固定的,几十万前,地球的轨道总有些微小的变动。十万年前地球的轨道偏离了一度,把撒哈拉向太阳拉近了一点点,这一结果,不仅使得撒哈拉变得更热,而且气候的循环更快,水分的蒸发更快,所以更容易形成云雨,撒哈拉也因此有了丰足的降水,形成湿润的气候。在这个时期,撒哈拉居住了大量的人口。到了五千年前,地球的轨道又移了回去,使得撒哈拉再一次变干旱少雨,沙漠在短短一辈人的时间里再一次统治了撒哈拉。

如果节目所说的撒哈拉气候变迁的原因成立的话,那么,先前许多关于古代越人在东亚的分布的猜想便有了很好的依据。十万年前,撒哈拉成了水草丰美的亚热带草原,同一纬度的中东至南亚的沙漠都应该有相同的效应,亦变成适合人类居住的温暖气候。于是,现代人类的祖先这才有机会从东非穿越这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从非洲走向南亚。七万年前,印尼一座超级火山暴发,喷发出的硫磺气体遮住了整个地球的大气,致使全球进入了漫长的冰期。这次冰期,使得原来同现代人类祖先一同进化的古代人种先后灭绝,包括在东亚创造旧石器文明的古东亚人种。而现代人的祖先因为处于低纬度地区而在这一次冰期中幸免于难,至少他们有少部分人存活了下来。大约两到三万年前,随着冰期的结束,现代东亚人的祖先又从南亚开始进入东亚地区,包括越人的祖先。

百越族群,起源于岭南的北部湾,向北发展至长江中下游,创造了渚良文化,并最终到达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那时候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应该就像今天的岭南一样,是亚热带气候,越人可以在那里种植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稻。湿润的气候,造成了黄河连年的洪水,这也是大禹治水的原型。可惜好景不长,五千年年前,地球轨道回移,黄河中下游又变成了温带气候。最终,寒冷打败了越人。气候变了,越人们却没有改变他们的播种习惯,他们像以前那样播下稻种,却因为气候变冷变干,以致于他们再也得不到以前的收成。这时候,北方龙山文化的人群和西方的游牧民族也随着气候的改变而南迁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对气候的改变和异族的入侵,大部分越人只好退回他们的老家,另有小部分的越人融入了当时北方的一些民族,他们的基因,一直在这些北方民族中保留至今。虽然越人南撤,但他们创造的一些文化,比如他们的神话传说、原始宗教、阴阳易经的原型,这些都逐渐为后来的族群所吸收。这就是为什么华夏民族的上古文化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古代越文化影子的原因所在:伏羲---盘古兄妹,女祸---咪六甲,易经---鸡卜,华夏民族的盘古开天地---壮侗语民族的布洛陀创世等等。至于古代越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稻作遗址,我相信随着考古的深入,一定会发现的。


作者: 路    时间: 2010-12-16 02:48
附《地球大观:撒哈拉沙漠》网址:http://www.discoveryedu.us/play.php?mid=3609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0-12-16 13:29
有点意思,拜读了~~~~~~~~~~~~~~~~~~~~~~~~~~
作者: 武鸣大哥    时间: 2010-12-16 19:52
。。。。1千01夜。。。。。天方夜谈。。。嘻嘻。。。玩笑一下。。。
作者: 僚园星火    时间: 2010-12-16 23:13
第一次看到从气候角度去看越人的
作者: 路    时间: 2010-12-19 01:19
其实,持有夏或者其以前的文明为越人创造的观点的学者并不少,相对于让人感到可笔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些学者的研究让人感到可信得多。
作者: 路    时间: 2010-12-28 21:41

提贝斯提高原-原始居民  公元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人类居住,该区的人口强劲增长。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主要位于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区)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乍得盆地上曾有以农业维生的人定居,为期超过2000年。这个区域成为了各个文明的活动中心,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和口述历史纪录,其中最早期的是萨奥文明。公元9至10世纪,萨奥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区的第一个、也是国祚最长的帝国──加涅姆帝国,16世纪后,出现与之抗衡的巴吉米尔王国和瓦达伊王国,从此三国混战不休。加涅姆帝国以及随后的政权都建基于控制经过该区的跨撒哈拉贸易通道。除了为了抢夺奴隶,这些政权的控制地都未曾伸延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间,各王国都被苏丹人拉比赫.祖拜尔征服。

提贝斯提高原-沙海之谜 

提贝斯提高原
提贝斯提高原是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高原。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有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作者: 壵族人    时间: 2010-12-30 10:40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非洲走出来的,但是为何还自觉不自觉的要歧视非洲黑人?现在人更注重的是文化认同,而非基因认同。不是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吗?即便科学证实了中原文明其实起源于百越文明,我们又能如何?别人就高看我们一等了?

其实最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东西不是回顾过去我们多么厉害,更不要扯上什么“你们是我们的后裔”之类的论调。看看古今中外,什么最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列宁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工农红军初期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宣传“马列”这些老百姓难以接受的高深理论,工农红军只说了“打土豪,分田地”,是个农民会跟着起来闹革命……

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祝词里写道——“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我们应该找的是这么一种力量。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