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巾
http://bbs.shanglin.net/thread-89420-1-1.html
20多年前,在靖西的农村,一床壮锦被面是结婚必须有的嫁妆。
有孩子之后,外婆也要送壮锦面的背带。所以靖西县城很多妇女就是靠手工编织壮锦为业。
进入80年代后,使用壮锦的机会少了,编织壮锦业也日益衰落!
20多年前,在靖西的农村,一床壮锦被面是结婚必须有的嫁妆。
有孩子之后,外婆也要送壮锦面的背带。所以靖西县城很多妇女就是靠手工编织壮锦为业。
进入80年代后,使用壮锦的机会少了,编织壮锦业也日益衰落!
手工搞不过机器啊,,,,,,,,,
好东西呀!花幔织锦
原上传者说是会议纪念赠品,,,,,
确实是好东西,就是没有相关人员团队做好宣传营销市场推广工作,,,,,价格应该不止50元.做成品牌就更不用说啦.
使君子的提议不错.
这个应该是靖西一带所产,那里应该有很好的师傅.
20多年前,在靖西的农村,一床壮锦被面是结婚必须有的嫁妆。
有孩子之后,外婆也要送壮锦面的背带。所以靖西县城很多妇女就是靠手工编织壮锦为业。
进入80年代后,使用壮锦的机会少了,编织壮锦业也日益衰落!
手工搞不过机器啊,,,,,,,,,
不是“手工搞不过机器啊”,而是在生活中国,壮锦作为日常用品的功能几乎消失了。
壮锦“织”出来而不是“绣”出来的。以前有首个《壮锦献给毛主席》中歌词说 “绣幅壮锦献给毛主席”,显然是错的。
还是很有商业头脑的。我以前大学老师说壮锦要几千块一幅,手工的。
又发现一张好看图片
宾阳壮锦的生产始于上世纪40年代,承自忻城的传统织锦技术。至少数百年以来,广西壮锦生产的中心地区一直是忻城县,忻城壮锦远近闻名。解放前,忻城织造的壮锦被面、背带心等多销往宜州、来宾、宾阳等地,壮锦的美观和实用,广受人们的青睐。
于是,便有了宾阳汉家女学织壮锦的开始。上世纪40年代初,梁树英北上学艺,成为第一个从宾阳到忻城拜师学艺的手工艺人。40多年后,当梁树英以其精湛高超的壮锦编织技艺而获得大师荣誉时,人们这才意识到,当初梁树英的北上学艺不仅给汉族妇女传回了编织壮锦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她带回的织锦技术让宾阳的壮锦业日渐兴盛,从而成为了广西新的壮锦生产中心,并改写了中国壮锦地域分布的格局。
为了让宾阳的壮锦花色、式样更丰富,产品能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师徒二人对此可谓是耗尽了心力。为学习少数民族在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传统风格,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上的宜忌,两人结伴多次深入到三江、融水、龙胜等少数民族村寨采风。每当发现一些新颖别致的传统壮锦图案,她们都会从老乡家里借回到所住的旅社描摹下来,作为宾阳壮锦织造时的参考和借鉴。
两位工艺美术大师的不懈创造和努力,让宾阳壮锦在忻城、靖西等地的壮锦业全面衰落的局面下,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不仅承担起了壮锦传承的历史责任,而且叫响了宾阳壮锦这一品牌。(部分)
http://wszhuangzu.cn/wenhua/200911/192.html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