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岑氏武技
清末广西西林县那劳村,一门出三总督。其中岑毓英、岑春煊父子对中国近代的政治颇有影响,关于岑氏父子的事迹,在史料上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笔者现就鲜为人知的岑氏“摔搏”武技做些浅谈。
史料记载:岑秀歧摔搏靡不过人,喜任侠,周恤族党之贫者,邑人敬而惮之;岑苍松负文武才;岑毓英技尤绝人,兼资文武。
岑氏三代人都身怀武技,民间关于岑秀歧和岑毓英的江湖故事流传很多,且广。如:《岑秀歧摔蛮牛》、《岑秀歧救王老汉》、《岑秀歧寻尸》、《岑秀歧闹羊街赌场》、《岑秀歧洞坚战群匪》、《岑毓英智杀张天飞》、《岑毓英救刘姑娘》、《岑毓英斗黑虎帮》、《岑毓英捕杀叶翔》、《岑毓英救府差》、《西乡奇案》、《教堂魔影》、《窦府擒刺》、《省城看戏》……等,从这些故事情节,可以看到岑氏爷孙用得最多的武技就是“摔搏”。只要岑氏施展“摔搏”绝技,就会招招奏效,威力无穷,立于不败之地。难怪滇桂民间有人称岑氏武术绝技为“沾衣十八跌(摔)”。
岑氏“摔搏”源于何门何派,说法有三:有认为其源于少林擒拿手;有认为其出自宋朝武当丹士张三丰;还有一说,其来自松溪内家拳术(此种拳术在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有记载)。
据说岑氏“摔搏”共有十八招,可以抵制各个角度进攻之敌,也可随机应变,择招从不同角度进摔敌人。“摔搏”十八招中“虎抱头”与松溪内家拳中的招式名称、动作一模一样;“青龙抱柱”与少林擒拿手中的招式很相似。这其实并不奇怪,武技经过广大群众的不断实践,武术家的细心雕琢和传承互补,内涵日益丰富,形式日趋完美,技艺日见精臻。岑氏“摔搏”经过三代人的传承,自然也会带上自身的技术风格及地域特点。如:“跛子脚”就是从桂西壮苗舞步中吸取的。岑秀歧传承的“摔搏”武技,的确有其独特之处,可谓武术奇葩。
武术首先用于原始部落之间的争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地成了用于为阶级斗争和战争服务的工具。岑毓英12岁时已经“技尤绝人”,这为他后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他在社会的大风大浪中,把握住数次机会,在群雄会聚的西南“百蛮”之地脱颖而出。
岑毓英也曾想把这门武艺传给资质聪慧的三儿子岑春煊,然而孩童时的岑春煊对武术毫无兴趣,他说:“我要学制众之术,而不是制人之术。”他认为武术仅仅能制服少数几个人,这不是他的所想,他想要制服整个国家的人,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霸气,可见他所言“制众之术”实为“治国之术”。为官后的岑春煊整肃吏治,劾罢无数贪官;兴学建校,培育出无数人才,这就是岑春煊的“制众之术”。他也因此成为南方实力派人物,成为清末第一等督抚,当时广东流传有一首颂扬岑春煊的诗:
仇在寅僚德在民,阮林蒋后此名臣。
开藩粤东仅三月,咸道西陲第一人。
严饬吏员畴有是,只看文告已无伦。
使君安得今还我,著手浑生五岭春。
这首诗把岑和清代最有名的督抚阮元、林则徐、蒋益丰并称,足见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在他被调任甘肃布政使时,广东商民闻讯,“不期而集者数千人,各负薪米油盐至藩署大堂,堵塞不听行。”这是岑春煊“制众之术”所产生的效果。由于岑春煊只学“制众之术”,对自家的“制人之术”不感兴趣,使岑氏武技失去了很好的继承人。
岑毓英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武器由大刀长矛向土枪洋枪洋炮过渡的时期,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武术的实用格斗性已不再象以前那样重要。晚年的岑毓英认为:“今边防日亟造就人才,枪炮尤为制胜之具”;“弓矢可废,专用枪炮”。正因为有了在战场上武术的威力远不及枪炮的认识,加上平日又忙于政治和军务,没有时间亲自教授儿子,已形成岑氏特点的“摔搏”武技就在他的手上失传。当然,虽已在岑氏家族中失传,但在桂西民间并未绝迹。岑毓英初任西乡团总和1858年募勇时,他曾亲任总教头训练兵丁,一些“摔搏”武技因此而流入民间。
在浩瀚的中国武术星空中,岑氏“摔搏”武技就象一颗流星一样,在许多祝愿者都还没有来得及合掌许愿的时候,它已经划过天际,瞬息即逝。希望岑氏“摔搏”武技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得到有识之士参与开发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