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机会,阿沛贝侬也想同时向珠江三角洲贝侬沙龙以及僚人家园的其他贝侬问好,说身在僚区,再次感受到了壮家的热情好客以及壮乡山水田园的美丽,还有壮学的独特魅力,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越来越觉得知得太少,壮学的发展空间好大啊。”:)。
相关内容一
→[转帖]藏身山间近湮没 上林唐碑才是“岭南第一”→———luomaren
相关内容二
————————————————————————————————————
专家学者研讨上林“岭南第一碑”
新华网广西频道12月14日电(陆汉魁 陆波岸) 12月12日,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在上林县举行 ,国内外7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上林唐代保存下来的被誉为“岭南第一碑”的古碑和古城进行深入地研讨交流。
上林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到该县的三里、洋渡等地旅游考察53天,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对上林县的奇山秀水给予很高的评价。
本次专家、学者考察的是上林县《六合坚固大宅颂》、《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两块唐碑,以及与《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共存的一座唐代古城遗址等人文遗址。
《六合坚固大宅颂》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剥庙山山脚一岩洞中。据专家考察,该碑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作者为韦敬辨。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为楷书,竖刻,共17行文字,每行字数不等,最多为28字,最少为1字,总共386字。其中第4行到第16行为正文,由“序”、“颂一首”、“诗一篇”三部分组成。
位于今上林县覃排乡爱长村石俭屯后智城山脚一处岩厦石壁上的《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作者为韦敬一。该碑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碑高164厘米,宽79厘米,底线高出当地地面2厘米到3厘米。碑文也是楷书,竖刻。共24行文字,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均为47字,共1108字;但有几行第47字下多出1字到3字,总共1115字。碑面行距字距整齐有序,其中第2到23行为正文,由“序”和“碑一首”两部分组成(在这里的“碑”是一种文体),碑文中刻入了武则天创造的6个异体汉字。
《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是因智城而作的。智城遗址利用三面环抱的石山建成,仅在谷地出口外(洞口)构筑3道城墙,将城内城外分开;又在谷地的转弯处筑2道城墙,将外城与内城分开。城内呈东西宽南北窄的不规则状。东西最宽处为530米,南北最窄处为250米。内城面积1.15公顷,外城面积5.04公顷,总面积6.19公顷,周长1.7公里。今日尚见的遗址遗迹有城墙4道,城池3处、水井1口等,还有石臼、石马槽、石滚、石碾、陶瓷器碎片和瓦片、残片等遗物。
学术研讨会专家组由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梁庭望先生和来自日本、越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在为期5天的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们将深入实地,对上述唐碑、唐城进行全面详尽地考察研讨论证。并为如何开发利用这些人文景观为上林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研究和建议。
在昨天的考察研讨中,专家们对上林县唐碑唐城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覃圣敏先生认为,桂林市是广西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那里虽然年代早于上林县唐碑,但仅是一些题名而已,并无实际内容,算不上“碑”。号称“岭南第一唐刻”的广东省罗定市“龙龛道场铭”,虽然字数比上林唐碑稍多,但却是刻于圣历二年(699年),比上林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晚了17年,比《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也晚了2年。所以,上林县唐碑无论在广西还是在岭南,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唐碑。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壮学研究所所长覃德清博士说,上林唐碑、唐城标志着中原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获得了成功,汉壮文化深度交融,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梁庭望先生认为,由壮人撰写的《六合坚固大宅颂》和《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两碑可以说是历史文献,也可以说是文学作品,它们对研究当时上林乃至红水河下游的壮族社会情状、隋唐时期红水河下游的壮族历史,都是格外珍贵的。(完)
至於其他的,可參閱同一版的「美麗的上林」。有機會去一去上林,當一回現代徐霞客,誠一樂也!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