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金丽:《审视壮族历史的异域眼光——读杰弗里 巴洛《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0-7-7 21:26
标题: 金丽:《审视壮族历史的异域眼光——读杰弗里 巴洛《壮族:历史与文化的纵向研究》

本文来源:《中国壮学第三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7 21:31:56编辑过]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0-7-7 21:38
http://www.mcel.pacificu.edu/as/resources/zhuang/
作者: 土人香草    时间: 2010-7-7 21:51
http://www.mcel.pacificu.edu/as/resources/zhuang/contents.html
作者: bbc    时间: 2010-7-7 22:27

好资料------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0-7-8 09:20
这个世道,叫人愤愤不平!白荷婷胡说八道!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0-7-8 10:07

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即使是一样的事,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


作者: 壮族一新兵    时间: 2010-10-1 00:38

广西民大金丽教授在2010年9月的《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名《研究壮族的“他者”和壮族作为研究的“他者”——杰弗里.巴洛以及他的壮族研究》,详介了巴洛教授及其学术成果,称他为“现代西方研究壮学第一人”。论文中有一段话颇为精采,摘录于下:

巴洛在壮族的源生形成、文化特点、侬智高起义、中越边境的壮、侬、岱等少数民族同根生的族群关系、壮族之所以长存至今的原因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把军事与女性两个要素,视为壮族历史文化长流不息自成体系的关键。用他在原序的话说:

壮族历史大部分是军事战争史,他们曾为汉族和越南军队的雇佣兵,服役了两千多年。壮族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族群延续生存下来,一个重要的解释就是他们的这种军事战争文化,这种文化使他们强有力地抵制了汉族的同化,而这也正是许多其他民族没能做到的。

壮族社会最全面和最有影响力的特点在其性别制度。壮族文化一直受其性别制度的支撑。在这种性别制度中,性别的作用,特别是女性的作用与汉族的迥然不同。它跟壮族其他某些文化元素一样,是经由对歌等艺术巩固下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壮族文化乃是以歌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当然,巴洛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他对壮族各种问题的见解能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行内专家来细查明辨。这里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巴洛的认知和表述跟西方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学者一样,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成见、曲解和误读。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他知道中国历史书写传统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以文化主流和人口多数的汉族为中心来写中国史,很少呈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除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特别是弱势民族的成就,很少示出中国泱泱五千年丰富文化构成里除汉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独特传统。即使少数民族特别是弱势民族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也是按汉文化尺度和标准而被写的对象,是作为汉族眼里的“他者”,或者被丑化、矮化,或者被歌舞化、浪漫化。他也理解,中国的壮族研究者大都追求政治正确而忽略民族自觉,他们持着大汉族主义历史观与汉中心文化观却浑然不觉。他们宁可把壮族放在汉族中心的边缘地位,他们着意强调汉族统一岭南壮族成为中国大家庭一员后如何从汉族受益如何积极拥戴汉族,他们努力表现少数民族服从多数民族的一面,壮族与中原主流政治文化相通融合的一面,尽量避免少数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中不同的、相抗的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巴洛和西方学者一样,特别关注“异端份子”及其言论,他的视线自然地落在了黄现璠教授身上。他对这位敢于傲视官方意识形态、敢于棒喝大汉族主义而遭受政治迫害的壮族史学老前辈深怀敬意巴洛对侬智高的研究,多处摘引黄现璠的观点,显然受到黄现璠的启发。不仅如此,巴洛还更进一步,提出侬智高是旨在建立壮族独立王国的英雄:“侬智高有志于建立一个国家,”“这位侬氏首领渴求像中国和越南那样获得王权和完全的独立。”“假如侬王在对汉人和越南人的几次大战中获胜,他的臣民今天也许称为侬人,他们也许拥有自己的王国,其面积包括中国南部的若干地区和越南的北部。”“但是中国和越南都不会允许在其边境地区出现第三个独立国家。”“侬智高在昆仑关失败了,这意味着壮族最终被分成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岱等少数民族。”

关于侬智高的昆仑关之战,巴洛是这样评价的:

侬智高与狄青之间的昆仑关之战,堪称兵书上传诵千古的精彩战役。可惜西方历史学家太自大、太偏狭,他们对该战之重要性就像对东方诸多重大战役如1600年日本战国史上爆发的最大决战——关原之战一样茫然无知。就后果看,发生在今广西邕宁县与宾阳县交界处的昆仑关之战可与十二年后的黑斯廷斯之战相比。……一如黑斯廷斯之战产生了今天的英国人,昆仑关之战也产生了今天的壮族人。侬智高在昆仑关的战败使壮族文化大门敞开,从此壮族文化被侵略、被占有、被整体改变。

在第八章“侬智高起义”最后,巴洛侬智高予以浓笔重彩、饱含悲情的赞叹:“侬智高‘侬王’谱写了壮族历史最辉煌的篇章,标志着壮族至高无上的荣耀。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10-10-1 07:20

楼上贝侬引述部分之前的两个自然段是这样的:

巴洛的壮族研究引入跨民族、跨国家的文化比较法。除了在内容上扩大研究的对象外,还从地域上延伸研究范围,将壮族置于古老百越文化、汉族中原文化、越南泰国等边境邻国文化的广大时空背景之上进行比较。既注意到历朝中央政府的治边策略与治边实践,更重视边远的壮族社会的回应和对策;既讨论壮族的主观归属意识的历史状况,也分析其族群认同在特定场景的策略性反应。他重点分析了壮族与汉族的互动关系,把地处边疆、文化边缘的壮族与中央政权、中原汉族、儒家文化的互渗同化作为认识壮族的关键,借以分析壮族在不同时代的变化脉络,挖掘壮族的本质特征。在原序中作者这样写到:

壮族的本质特征在于他们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身份是在与中国汉族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形成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汉族,壮族也不会存在;如果没有汉族统治的促进作用,“百越”至今也许还只是一些杂处松散的族群。但如果说,是汉族促使壮族走上了一条新的历史发展之路,那么,同样也是汉族决定了壮族要朝着少数民族的方向发展。


作者: 季人    时间: 2010-10-1 14:24

看来白荷婷因为使用了“创造”一词而陷入“政治不正确”的境地,多次被国内学者加以批判。

我至今没有机会读到《创造壮族》全书,单从引述部分来看,至少部分认同她的观点。


作者: 季人    时间: 2010-10-1 14:27
“昆仑关之战产生了今天的壮族人”,我很早就产生过同样的想法。
作者: 壮族一新兵    时间: 2010-10-2 00:54

我更赞赏金丽教授对巴洛研究的这一段分析:“当然,巴洛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他对壮族各种问题的见解能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行内专家来细查明辨。这里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巴洛的认知和表述跟西方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学者一样,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成见、曲解和误读。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他知道中国历史书写传统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以文化主流和人口多数的汉族为中心来写中国史,很少呈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除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特别是弱势民族的成就,很少示出中国泱泱五千年丰富文化构成里除汉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独特传统。即使少数民族特别是弱势民族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也是按汉文化尺度和标准而被写的对象,是作为汉族眼里的“他者”,或者被丑化、矮化,或者被歌舞化、浪漫化。他也理解,中国的壮族研究者大都追求政治正确而忽略民族自觉,他们持着大汉族主义历史观与汉中心文化观却浑然不觉。他们宁可把壮族放在汉族中心的边缘地位,他们着意强调汉族统一岭南壮族成为中国大家庭一员后如何从汉族受益如何积极拥戴汉族,他们努力表现少数民族服从多数民族的一面,壮族与中原主流政治文化相通融合的一面,尽量避免少数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中不同的、相抗的因素。”

这是当今中国境内的壮学、藏学、蒙古学、苗学……共同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加以突破,这些边缘学科很难有重大的令人信服的进展。黄老的重要壮学成果,之所以长期为国内外学者重视,正因它的开拓性及其以民族平等、文化平等为前提的民族思想与众不同。五十年前,官方就在高唱民族团结,这无可厚非,问题是高唱民族团结的结果,却是严重忽视民族平等。没有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现实前提,何来民族团结的认识基础和情结。后者不过成了一句政治宣传的广告语。现在已是21世纪,网络通讯如此发达,少数民族人民不会像过去一样易于忽悠欺骗,这种空洞的政治宣传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直都是自欺欺人,来点让壮族拥有壮语电视频道和双语教育的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甜头,不用宣传,少民们就会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学者们也一样,怕犯错误,一味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中国的壮族研究者大都追求政治正确而忽略民族自觉,他们持着大汉族主义历史观与汉中心文化观却浑然不觉。他们宁可把壮族放在汉族中心的边缘地位,他们着意强调汉族统一岭南壮族成为中国大家庭一员后如何从汉族受益如何积极拥戴汉族,他们努力表现少数民族服从多数民族的一面,壮族与中原主流政治文化相通融合的一面,尽量避免少数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中不同的、相抗的因素。”那么,成果再多也只会成为学术和历史垃圾,如同中国社科院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御用研究成果一样。学术是公器,不以个人或政治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有识之士应该对金丽教授的上述论断进行深入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 1:03:05编辑过]

作者: 壮族勇士    时间: 2010-10-19 18:51
QUOTE:
以下是引用壮族一新兵在2010-10-2 0:54:53的发言:

我更赞赏金丽教授对巴洛研究的这一段分析:“当然,巴洛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他对壮族各种问题的见解能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行内专家来细查明辨。这里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巴洛的认知和表述跟西方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学者一样,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成见、曲解和误读。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他知道中国历史书写传统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以文化主流和人口多数的汉族为中心来写中国史,很少呈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除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特别是弱势民族的成就,很少示出中国泱泱五千年丰富文化构成里除汉族之外其他各民族的独特传统。即使少数民族特别是弱势民族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也是按汉文化尺度和标准而被写的对象,是作为汉族眼里的“他者”,或者被丑化、矮化,或者被歌舞化、浪漫化。他也理解,中国的壮族研究者大都追求政治正确而忽略民族自觉,他们持着大汉族主义历史观与汉中心文化观却浑然不觉。他们宁可把壮族放在汉族中心的边缘地位,他们着意强调汉族统一岭南壮族成为中国大家庭一员后如何从汉族受益如何积极拥戴汉族,他们努力表现少数民族服从多数民族的一面,壮族与中原主流政治文化相通融合的一面,尽量避免少数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中不同的、相抗的因素。”

这是当今中国境内的壮学、藏学、蒙古学、苗学……共同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加以突破,这些边缘学科很难有重大的令人信服的进展。黄老的重要壮学成果,之所以长期为国内外学者重视,正因它的开拓性及其以民族平等、文化平等为前提的民族思想与众不同。五十年前,官方就在高唱民族团结,这无可厚非,问题是高唱民族团结的结果,却是严重忽视民族平等。没有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现实前提,何来民族团结的认识基础和情结。后者不过成了一句政治宣传的广告语。现在已是21世纪,网络通讯如此发达,少数民族人民不会像过去一样易于忽悠欺骗,这种空洞的政治宣传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直都是自欺欺人,来点让壮族拥有壮语电视频道和双语教育的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甜头,不用宣传,少民们就会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学者们也一样,怕犯错误,一味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中国的壮族研究者大都追求政治正确而忽略民族自觉,他们持着大汉族主义历史观与汉中心文化观却浑然不觉。他们宁可把壮族放在汉族中心的边缘地位,他们着意强调汉族统一岭南壮族成为中国大家庭一员后如何从汉族受益如何积极拥戴汉族,他们努力表现少数民族服从多数民族的一面,壮族与中原主流政治文化相通融合的一面,尽量避免少数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中不同的、相抗的因素。”那么,成果再多也只会成为学术和历史垃圾,如同中国社科院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御用研究成果一样。学术是公器,不以个人或政治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有识之士应该对金丽教授的上述论断进行深入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 1:03:05编辑过]

顶!


作者: 山魂    时间: 2010-10-19 23:44

美国人厉害在哪,其中一点也是它能产生白荷婷这样的学者,也能产生杰弗里.巴洛这样的教授。

佩服杰弗里.巴洛,他有视野,能用望远镜,同时也有细节,会用显微镜,典型的学究。

新来的贝侬注意其中一句巴洛的话:“美国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对我的结论性观点提出相反的观点……”这是典型的美国教育下的思维,值得学习,就是:事情在没有被证明完全正确之前,就可以被质疑。

希望有一天能亲眼见到这位学究。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0-10-21 21:49
不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才有这样的学者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