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骄傲的归依——丰富的广西民族 [打印本页]

作者: 古榕    时间: 2010-6-26 04:49
标题: 骄傲的归依——丰富的广西民族

一、王族夜郎

 

夜郎自大,家喻户晓的成语,出处汉代。

 

汉使出使西南,滇王先问汉使的国家有没有他的大,夜郎国的国王接着问了同样的问题,而后夜郎自大便渐渐变成了自负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夜郎,至少是当时的夜郎国,是有一定的资本问这样的问题的。据《史记》中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尽管可能它的人口并不多,但是它当时跨越的地域相当的大,包括当时的广西、云南、四川、贵州,而历史也相当的悠久,可能在商周时期甚至更早一些就已经建国了。面对新崛起的汉王朝,夜郎的的确确是算得上悠悠古国了。但是夜郎也正是在汉王朝的时候国灭了,留下了夜郎自大这个让人嘲笑千古的话柄,和身上神秘难解的谜:悠悠夜郎,它有后裔么?它的文化谁继承了?如果有,它在哪里?

 

在以往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广西许多值得推敲的民族都大致归入了壮族、苗族或者瑶族。但是现今在广西那坡,还有些族群自称为夜郎,但是民族上却被归为了瑶族。其后八十年代一些语言学家在考察了这些地方以后发现,这些部族的语言与壮族、瑶族应该是区分开的,随后在云南、贵州甚至越南都发现了相似的族群。后来一些民族研究学者和语言研究学者把这些族群的来源追述到了古夜郎国。也许那些人就是古夜郎国国灭以后逸散了的夜郎王族……

 

而在广西,民族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一般人想象,广西他拥有的民族资源绝不仅仅只是我们所熟知的壮、苗、瑶、仫佬而已。而在众多壮族人里面可能包含很多远古特殊人群的成分,他们可能在古代都有过鲜为人知的历史和迷人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相处融合,最后被同化吸收进了壮族。更有一些,可能只是在民族上划分为壮族而已。

 

于是文化趋同了。

 

在我接触民族史的时候,我首先看到中华文明的优秀先进,所以,他在中华大地上成了优势文明,而优势文明对劣势文明的同化是很自然的事情。先进生产力必然意味着经济政治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接下来的就是人口、领土的扩张,以及文化的扩张、对劣势群体的同化。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实际上的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的。我不去赘述这种融合过程是否也有血和泪的纠结,因为在这样的扩张过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很显然摆在哪里:汉民族由早期在黄河流域繁育到扩张到更大的领域,然后挤压了百越、三苗的生存空间,到最后形成了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次,我也看到即便在少数民族里面,一些族群因为小,以及民族属性的确定而慢慢的趋向于认同更大的民族。比如前面说的夜郎,尽管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认同也存在着疑惑,但是却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

 

但是,日趋一统的文化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不利的,文化越是单一的社会,其活力也越小,也就越容易崩溃;相对弱势的民族生存空间越小。这就是有志之士呼吁即便在西方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也要竭力发展中华文明的原因之一吧?在中华文明的内部也一样的吧!民族的多样性绝对不是我们前行过程中的障碍,相反它应该是我们特有的资源。所以,我不去诟病厦门人特有的岛民心态,我不去诟病广东人普通话推广的缓慢,这便是他们的特色。广西,我信,那是我们最宝贵的亟待发掘得财富。那就是我的骄傲(或者信心)的来源之一。

 

同时,当我们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了,经济的落后,让这些部族感觉到了不自信,即便说起自己的特有的风俗文化时,他们更多地包含了一种无奈的自卑。但是,以经济来衡量一个部族的文化显然是不公平的,经济的发展包含了太多的因素。这与自身传统的传承不应挂上直接的联系。否则,那些不足的文化传统只会慢慢萎缩。

 

无论在什么角度看,充分发掘一个民族文化的资源,理性的予以发展,在我看来都是对的,由此我能看得到广西应该有的骄傲。

 

最后提一句:民族的划分是政府的事情,我只讨论我觉得应该好好发掘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让它成为广西的真正为人瞩目

 


作者: 古榕    时间: 2010-6-26 04:50
以上文章转自

yueven的平台http://blog.gxsky.com/blog_folder.asp?uid=71&cid=0&page=4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6 12:55
夜郎国的民族和王族当属百越民族,统治中心在贵州,苗族是东汉以后才进入贵州的,彝族是魏晋时期从云南进入贵州的。
作者: 体制内    时间: 2010-6-26 14: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体制内    时间: 2010-6-26 14: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布僚布依    时间: 2010-6-26 15:37
对,夜郎的主体民族就是僚日人。我们思考下,在夜朗时期,彝族那奴隶制度能统治广阔的夜郎大地吗?而苗人那时候还不知道在那里逃难呢!在从现在的民族分布来看,夜郎最大民族就是古僚人(或者说是百越)(迄老族,侗族,壮泰老布都属古僚人,而在中国,僚人是占与(古僚人有血缘关系)民族的绝对多数)。而奴隶制度彝族统治广大的僚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故而得出结论夜郎的主体民族就是僚人,僚人就是夜郎的直系后裔。[em02]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0-6-26 16:25
彝文献解开夜郎未知之谜
王鸿儒

古夜郎国本是2000多年前由西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原王朝的史官及汉族学者由于交通不便及语言不通之故,对夜郎国的有限记载大抵都是耳食之言。夜郎国灭亡后,其历史文化作为被强势文化打散了的“碎片”,仍然顽强地保存在各后裔民族的文献、民间传说、神话、史诗及习俗风情里。而彝文献对于夜郎文化的研究,尤其有着特殊的意义。

  夜郎国是彝族先民创立的国家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原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余宏模在其《古夜郎境内的彝族先民》一文中,即已提出“夜郎”二字为彝文音译,意为“黑且深的大水”。他说,“所谓黑水、大水、深水,都系指金沙江而言,也可以译意为从金沙江流域迁徙而来的”。他还在《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一文中提出,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是夷人和濮人,“统治民族当为夷人,被统治民族的居民中有大量濮人”,进而指出夜郎国为彝族先民武僰支系所创立。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正贤则在其《夜郎史传.序三》中认为:“夜郎是以彝族先祖名王之名而名。分为武米、洛举、撒骂和竹王四个历史阶段”,“从考古学资料和彝文文献资料判断,彝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武洛撮时代,便生活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笃慕以后的夜郎建有城池,可见夜郎地盘跨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之地。夜郎所建城池的分布,最东在贵阳,最南在安顺,最西在昆明,最北在成都。故汉文文献有大夜郎之谓”。这些通过研究彝文献得出的结论都拓宽了夜郎研究的视野和思路。著名民族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易谋远在《彝族史要》一书中即采纳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彝文献中的“液那”就是汉文献中所称的“夜郎国”,进而认为夜郎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武僰系部落群不等于广义的夜郎即夜郎民族集团”。

  其实,使用彝文献得出夜郎国是彝族先民夷人创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在上世纪40年代就曾出现过。比如著名学者马学良考察云南彝族聚居区民俗后完成的《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中,在谈到《华阳国志》及《后汉书》所记的竹王传说及夜郎歌,比较滇东彝族的传说和歌谣时认为:“其歌词与今罗(即彝族)语对证,颇为近似,夜郎若为倮罗,则二书所载,亦即倮罗之神话传说矣。”这样的结论与彝族“祭经”等彝文献的记载完全相同。

  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在抗战时期深入贵州大方县,与彝族经师罗文笔合作翻译整理了《爨文丛刻》,收《千岁衢碑记》、《说文(宇宙源流)》、《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卷》、《解冤经下卷》及《玄通大书》等彝文献11种,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首次将彝文献的汉译本公诸于世,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虽然有学者质疑彝文献的可靠性,认为彝族文字出现在明清之后,但现在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这一看法与历史不符。

  彝文献弥补了汉文献的缺失

  《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夜郎史传》、《益那悲歌》、《彝族创世志》等彝文献,不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民族,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通过彝文献,可知彝族先民创造了崛起于中国西南,可与商、周媲美的青铜文化,这里的稻作文化也是亚洲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她的养蚕丝织业的兴起,清、浊二气哲学观的创立,先天八卦及五行学说的创制,十月太阳历的推算和应用,在数学、医学等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在彝文献中都有记载,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而在西南夷及其夜郎研究中,彝文献的直接功用就是弥补了汉文献的缺失,解开了若干历史之谜,为夜郎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

  比如《史记》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但是夜郎国大到何等程度?如何创立的?是由哪个民族统治的?都邑在何处?政权形式及其社会制度如何?汉文献不是缺少记载,就是语焉不详,使后世对于夜郎的研究长期处于猜测、臆想之中,形成若干歧见。彝文献的记载则使这些历史之谜得以逐一解开。

  《夜郎史传》开篇即说:“武僰夜郎根,夜郎僰子孙,夜郎竹根本,夜郎水发祥。”不但指明了夜郎国是夷人武僰支系创立的国家,而且清楚明白地记述了武僰支系的27代谱系,记述了第3代传人夜郎朵立国的经过,也记载了汉武帝时代第24代传人多同弥(即多同)“开辟了新天,开创了大地”的丰功伟绩。在《益那悲歌》等彝文献里,则详细记述了竹王诞生的神话传说,印证了《华阳国志》中常璩关于竹王传说的记载不但是真实可靠的,也让我们厘清了竹王传说的原创者本属夷人。这与《夜郎史传》中的记载恰可印证。夜郎发祥于水,同汉文献中所记夜郎“临牂牁江”,以及“夜郎”二字的彝义释读,均可互相参证。夜郎国至27代莫雅费时国灭,彝文献中所记述的作为征兆的天象:“乱出柴确星,赫万妖横行,赫洪怪乱世,立慎特罢凶。”即凶星的出现,竟与《汉书》中所记“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已,夜郎王兴大逆不道,牂牁太守立捕杀之”不谋而合,实在令人大感惊讶。

  其次,彝文献中记载的诸如对漏卧发动的战争,通过战争拓土开疆、向东向南实行武力扩张的历史事实,以及夜郎国君、臣、师三位一体的政权结构、奴隶制社会特点,其中特别是《夜郎君法规》20条的制定和记述,都为我们研究夜郎历史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夜郎文化的事象及其精神方面,汉文献中几乎没有记载。人们仅仅从片语只字中得知夜郎人“耕田、有邑聚”、着贯头衣、椎髻等,并且不知其所以然,彝文献的大量记述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彝文献,一种是直接记述夜郎历史文化的彝文献,如《夜郎史传》、《益那悲歌》中对夜郎物质文化的记述,包括冶金、制铜鼓、制银器、铁器、狩猎、畜牧、农耕等生产方式,雕龙雕虎、九重宫殿的建筑艺术等;而在精神文化方面,则记述了打牛祭天地、祭祖的原始宗教仪式;社会文化则有竹王崇拜,龙、虎图腾的信仰,社会结构的体现,君长之位传嫡不传庶,“嫡贵庶贱,长房为大”以及奴隶制法律文化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对军事文化的反映最为充分:从军制、兵器、军纪、战术到奖惩制度等等的记载,都十分详实,不一而足。另一种是记述彝族先民生活及习俗的彝文献,其中包括述史、神话传说及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帝王世纪》及《物始纪略》等,这些彝文献中由于记述了上古时代彝族先民的历史文化内容,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及整合,纳入夜郎文化范畴,其中关于彝族始祖笃慕分封六祖后列国风土民情、宗教信仰等等的记述,都可作为夜郎文化的重要参照。比如夜郎国灭后王族逃向滇西,据《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书的记载是到了啥弭卧甸,即滇西地区。那么,夜郎王族为什么要逃向滇西呢?原来,滇西以点苍山为象征的啥弭卧甸(今保山地区及大理州一带)本是夷人的老家即祖源地,夜郎残部在国灭后投奔“啥弭卧甸”,实在是返回家园,有认祖归宗、寻求庇护之意。

  夜郎残部来到滇西后,如《益那悲歌》所叙:“益那邪苴隆(即邪务),带上了家人和少数残兵,向西边逃去,向啥靡(即啥弭)逃去。到了啥靡后,隐瞒了姓氏,改换了名字,若干代人后,才打出旗帜,称益那勾纪,卓雅罗纪家,西边卓罗纪。”其意为得到卓罗氏的帮助,即与之融合。卓罗纪后来以“以那”(夜郎)为号,建“以那勾纪”,实际是延续了夜郎政权,直到许多年后,到了中原王朝的唐代,才成为南诏国。

  正因为彝文献的记载解开了大量的夜郎之谜,在某种意义上说,《夜郎史传》、《益那悲歌》等彝文献,堪称夜郎国的“史诗”。

2010年06月04日09:22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民族新闻网>>民族理论

http://minzu.people.com.cn/GB/165242/11783018.html


作者: 布僚布依    时间: 2010-6-26 22:40
在历史文献中,不管是彝族或汉族文献,多是语焉不详。加上现在的研究多有附加愚民政策,研究成功可信度不高。我只想问楼上,彝族既是夜郎主体民族,汉末为何还有50万僚人入蜀,古僚人为何向南迁徒还能建立泰老国家,为何在现代的中国,僚人的综合实力远远多于彝族,为何夜郎彝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却是布依族,又为何布依族却是夜郎彝族石器时代的原始住民。从现实的推论而言,故而我还是认为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僚人。[em05][em05][em05]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7 02:50
今天贵州的彝族也不过50万人左右,更别说那时候的人了,晋代僚人一次移民四川就多达50万人。可以想象,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会让几个彝族人来当领袖。呵呵。彝族的原住地在西北,跟僚人相比他们是外来者,其势力主要在云南。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7 02:56
彝族的那些资料可信度极低,他们还用那些资料试图证明其祖先和云南元谋人有某种关系呢。稍微动动脑筋即使他们不是来自西北,也跟元谋人扯不上任何关系。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7 03:10
把一个公元前的夜郎国和一个公元8世纪的南诏国扯上关系,真不可思议,难怪彝族史学家能够把彝族祖先和元谋人扯上关系。关于南诏政权,这里还有一个历史之
谜的问题,是否是彝族建立的还有待考证。泰国历史学家都认为南诏是泰族人建立的,那为什么我们一口咬定是彝族白族建立的呢,因为彝族和白族不算跨境民族,
说是他们建立的就不会有领土纠纷问题,而如果是泰族建立的,那么今天云南的很大一部分领土的法理就不那么充分了。而制造历史冤案恰好是某些人的一贯做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7 3:11:36编辑过]

作者: 邯郸小孩    时间: 2010-6-27 07:53
我认为如果夜郎国真的是一个值得汉国尊重的国家的话,其国民成分我不说了,但其统治者应该是彝人,面对“三星堆”,汉人都要沉默,而在当时的中国,论强悍,除汉朝外,当属彝人,所谓“冠诸侯之首”。
作者: 布僚布依    时间: 2010-6-27 12:29
是吗?你想想一个强大夜郎彝族今天在贵州只留下50万而僚人在汉末就有50万入蜀。50万在夜郎来说应该是个天文数字了吧?????奴隶统治的彝族能统治50++++++++++++的僚人???????????想想就觉得可笑,哈哈。。。。。。。。。。。
作者: 布僚布依    时间: 2010-6-27 12:32

,顶楼说的对,这是某些人的愚民政策,不能上当了!!!!!!!!!!!!!!!夜郎就是僚人的。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10-6-27 12:37

但是现今在广西那坡,还有些族群自称为夜郎,但是民族上却被归为了瑶族。

愿楼主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作者: 布僚布依    时间: 2010-6-27 13:17

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布依族,广西西部的壮族,东南亚大陆的侬族、岱族、泰族、老族,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等,从台语支民族历史角度来看,都是从东向西的迁徙结果,他们都是从同一个东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北部湾、红河三角洲一带),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步向西部和西南部迁徙的,他们的直系先祖,主要都不会居住在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从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来看,台语支中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岱-侬语)和台语支西南组(泰-佬-傣-掸等语言)的分化,要远远晚于它们和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北部方言、布依语)的分化,这说明,台语支首先是在某个历史阶段分化出南北两支,后来在某个历史阶段,由于民族迁徙和分离,南部组又分化成为了中部组和西南组两支。

台语支内部的差距,有的方言差距相当大,有的方言之间差距很小,这主要是看分化的早晚和分化的速度,以及各自在各自的区域内受到其他语言影响的结果。贵州的布依语,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壮语北部方言某些土语,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而分布的面积却很大,这很可能印证了“语言迅速扩撒”的一个理论,也就是说,它们是台语支北部组在某个历史阶段迅速扩散到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的结果。这可以从近代英语的扩散例子看出端倪,英国本土之间的方言差距相当大,相互之间也无法沟通,但英语的伦敦郊区方言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历史阶段,迅速向北美州、大洋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扩散,所以这些英语国家之间的英语差距非常小,虽然已经形成各自的方言口音,但不影响它们之间的沟通,而它们和他们的英国本土祖语——英语伦敦郊区方言的差距也很小。泰语、老挝语、傣语等,正好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它们也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从中古台语支南部组分化出来后迅速扩散到东南亚大陆,所以至今泰语各方言之间,泰语和老挝语之间的差距相对来说也都较小,基本上都还可以相互沟通。反观广西的壮语方言,尤其是南部方言的邕南土语,北部方言的邕北土语一带,它们土语内部的差距都相当大,同一个土语内部有些方言之间也无法顺畅沟通,这更很可能说明,它们距离古台语的起源地更为接近。

楼主还以自己的母语“去”一词的调值,布依族和泰语的i和u的对应关系,来企图证明泰语和自己的母语更接近,进而企图求证泰老族群是来自贵州,这更是不了解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结果。首先,“去”这个词是阴平调,也就是台语支里的第一调,广西、云南境内的壮语方言,无论是北壮还是南壮,第一调调值发为33的都有不少方言,如南壮的龙州话第一调就是33调值,所以泰语的“去”和龙州话的“去”发音也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调值并不能反映关系的远近,因为就连泰语内部,还有老挝语、傣语等,它们各地之间的音调也是不尽相同的,楼主显然忽视了泰语内部也有方言的差别,不能因为曼谷话的“去”的调值是33,就果断地认为全泰国甚至老挝、傣族的“去”也都是33,进而认为某个地方壮语或布依语的相同调类的调值是33就可以反映泰语是直接从那个地方迁去的。其次,从i/ei和u/ou的关系来看,楼主也显然只了解过壮语标准语,而不了解无论是南壮还是北壮,各地也都有i对应ei,u对应ou的情况,壮语标准语的ou,在北壮的右江土语、桂边土语,南壮的左江土语(大部分地区)、砚广土语也都对应为u(如标准壮语的“老鼠”nou、“门”dou等,在这些地区都是nu、du),但实际上,也不能因为泰老语这两位音位反映为i、u,就可以说明它们和壮语或者布依语里同样反应为i、ei的群体更接近,和反映为ei、ou的群体更远,语言学的证据,还是要从整体音位的对应上去看,而不是现代发音的对应上去对比亲疏远近的关系。

楼主还有不少观点无法站得住脚。如广西1800万的壮族可以反映它们从来没有外迁这样的论断,这些就不一一分析了,我想读者会自己分辨。又如断定夜郎族属属于布依族先民,这个我在楼主另外一个帖子《夜郎国和东南夜的关系那个贴是我发的,我可以没有你那么无理》(原题名“东南亚”写成了“东南夜”了)的跟帖里,也有了不赞同的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9 15:35:52编辑过]

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2009-12-19 15:30:46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
  • 帖子操作 回到顶部

  • 作者: 布僚布依    时间: 2010-6-27 13:17

    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布依族,广西西部的壮族,东南亚大陆的侬族、岱族、泰族、老族,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等,从台语支民族历史角度来看,都是从东向西的迁徙结果,他们都是从同一个东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北部湾、红河三角洲一带),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逐步向西部和西南部迁徙的,他们的直系先祖,主要都不会居住在现在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从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来看,台语支中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岱-侬语)和台语支西南组(泰-佬-傣-掸等语言)的分化,要远远晚于它们和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北部方言、布依语)的分化,这说明,台语支首先是在某个历史阶段分化出南北两支,后来在某个历史阶段,由于民族迁徙和分离,南部组又分化成为了中部组和西南组两支。

    台语支内部的差距,有的方言差距相当大,有的方言之间差距很小,这主要是看分化的早晚和分化的速度,以及各自在各自的区域内受到其他语言影响的结果。贵州的布依语,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壮语北部方言某些土语,它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小,而分布的面积却很大,这很可能印证了“语言迅速扩撒”的一个理论,也就是说,它们是台语支北部组在某个历史阶段迅速扩散到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的结果。这可以从近代英语的扩散例子看出端倪,英国本土之间的方言差距相当大,相互之间也无法沟通,但英语的伦敦郊区方言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历史阶段,迅速向北美州、大洋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扩散,所以这些英语国家之间的英语差距非常小,虽然已经形成各自的方言口音,但不影响它们之间的沟通,而它们和他们的英国本土祖语——英语伦敦郊区方言的差距也很小。泰语、老挝语、傣语等,正好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它们也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从中古台语支南部组分化出来后迅速扩散到东南亚大陆,所以至今泰语各方言之间,泰语和老挝语之间的差距相对来说也都较小,基本上都还可以相互沟通。反观广西的壮语方言,尤其是南部方言的邕南土语,北部方言的邕北土语一带,它们土语内部的差距都相当大,同一个土语内部有些方言之间也无法顺畅沟通,这更很可能说明,它们距离古台语的起源地更为接近。

    楼主还以自己的母语“去”一词的调值,布依族和泰语的i和u的对应关系,来企图证明泰语和自己的母语更接近,进而企图求证泰老族群是来自贵州,这更是不了解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结果。首先,“去”这个词是阴平调,也就是台语支里的第一调,广西、云南境内的壮语方言,无论是北壮还是南壮,第一调调值发为33的都有不少方言,如南壮的龙州话第一调就是33调值,所以泰语的“去”和龙州话的“去”发音也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调值并不能反映关系的远近,因为就连泰语内部,还有老挝语、傣语等,它们各地之间的音调也是不尽相同的,楼主显然忽视了泰语内部也有方言的差别,不能因为曼谷话的“去”的调值是33,就果断地认为全泰国甚至老挝、傣族的“去”也都是33,进而认为某个地方壮语或布依语的相同调类的调值是33就可以反映泰语是直接从那个地方迁去的。其次,从i/ei和u/ou的关系来看,楼主也显然只了解过壮语标准语,而不了解无论是南壮还是北壮,各地也都有i对应ei,u对应ou的情况,壮语标准语的ou,在北壮的右江土语、桂边土语,南壮的左江土语(大部分地区)、砚广土语也都对应为u(如标准壮语的“老鼠”nou、“门”dou等,在这些地区都是nu、du),但实际上,也不能因为泰老语这两位音位反映为i、u,就可以说明它们和壮语或者布依语里同样反应为i、ei的群体更接近,和反映为ei、ou的群体更远,语言学的证据,还是要从整体音位的对应上去看,而不是现代发音的对应上去对比亲疏远近的关系。

    楼主还有不少观点无法站得住脚。如广西1800万的壮族可以反映它们从来没有外迁这样的论断,这些就不一一分析了,我想读者会自己分辨。又如断定夜郎族属属于布依族先民,这个我在楼主另外一个帖子《夜郎国和东南夜的关系那个贴是我发的,我可以没有你那么无理》(原题名“东南亚”写成了“东南夜”了)的跟帖里,也有了不赞同的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9 15:35:52编辑过]

    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2009-12-19 15:30:46
      点击参与评论 | 引用 | 回复 |
    • 帖子操作 回到顶部

    •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7 23:20
      其实,今天贵州的布依族和壮族的差别远小于其他的泰老掸,那么我觉得夜郎国肯定是僚人建立的,但是是泰老掸人建立的还是布壮建立的,无从考证。可以这样假设, 今天贵州的布依族有可能来自广西,或者广西的壮族来自贵州,因为广西壮族也有外来一说。刘锡蕃在其《岭南纪蛮》中写道:“《省志》载:‘其人来自汉中、巴蜀’。……其人呼父为爸、为薄。母为乜、为骂。兄为怀。弟为侬。饮曰犴。酒曰嚼。肉曰糯。猪曰雾。虎曰榖。一曰流。二曰宋。三曰散。四曰细。五曰呵。六曰车。七曰疽。八曰别。九曰勾。十曰谢。你曰门。我曰孤。”那么泰老掸有可能是从广西或者贵州迁出去以后留下的空白由布壮来填充。因为从语言来看,即使是原始词汇,布壮也仅仅60%左右和泰老掸相同,也就是说泰老掸在迁往东南亚之前已经和布壮分离了,如果是在一起,那么原始词 汇应该几乎一样才对。这种分离刚好符合公元前后的夜郎国和南天国的关系。也就是说泰老掸等人要么是从广西去的,后来贵州的夜郎僚人南下广西填补了这个空白, 要么是从夜郎去的,贵州的空白后来被苗人填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7 23:29:52编辑过]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7 23:57
      根据现在壮泰分离的研究成果推断,现在分布在东南亚的泰老掸等族人公元前后应该大部分还在国内,这些人也和布壮一样这个时期基本上被汉人从长江中下游和岭南
      地区驱赶到云贵川广西一带,那么这样一群人加上布壮是何等的壮观,试想一下,这么庞大的人群会服从几个区区彝族人的统治?不加上泰老掸,今天如果历史重
      演,布壮会屈服于彝族人的统治,这都是不可能的。当然,人口少的民族也能统治人口多的民族,比如,蒙古族和满族都统治过中国。但是其结果是反过来被人口众
      多的民族同化。反观僚人和彝族,历史上的联系,语言上的联系都找不到痕迹。夜郎国不管是谁统治,僚人是主体这个是绝对的,不管从历史到现实都是可以证实
      的。其实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一脉相承的,百越民族能建立泰老掸等政权,也是有建国历史经验才能这样的。这些建国的历史经验最早应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
      国和越国。越国被楚灭后,继续向西迁移,陆续的建立了夜郎国,南天国,佝町国等,到东南亚以后建立了众多的邦国,直到今天的泰老掸。反观彝族,说是夜郎国
      的建立者,但是在夜郎的统治中心贵州现在仅有50万人这个可信吗,即使是在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发现了夜郎都城,都说明不了问题,那有可能是别人不要丢弃的
      地方。现在在贵州也有说苗寨发现了夜郎古墓,夜郎也是苗族人建立的说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8 1:31:38编辑过]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8 01:50
      今天贵州贵阳安顺一带的布依族自称“夷族”,汉人称呼我们为“夷家”,我们称呼汉人为“客家”意即外来之意,那么这个“夷”是否与《史记》中说的西南夷的“夷” 有某种关系,我觉得是有些历史关系的。布依的“依”和夜郎国的“夜”实际上是布依语同一意思的两种汉文译法。从语言上来看,这一带布依语和标准望谟布依语差别甚大,语言比较接近南壮。我曾经把标准布依语放给当地的老人听, 他们几乎听不懂。标准布依语说我是gu,这一带说gou,标准布依语说今天是ngonznix,这一带说wanzneix,这个跟泰语的วันนี้就 很接近了,有意思的是这一带说太阳de wan和泰国语ตะวัน dawan一模一样,比如说眼睛da要说成de
      da,就是在前面加上de。 可惜这一带布依族汉化很严重,布依语也就老年人会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28 7:03:44编辑过]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8 02:03
      最可笑的是一个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僚人面前谈论水稻的种植和铜鼓的制造,是不是有点那个罔顾历史了。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8 07:41
      我曾经跟一个白族同胞聊过,他说他宁愿相信南诏政权是百越民族建立的,也不相信是彝族建立的。所以这个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特征并不明显,所以现在说的是彝族和白族建立的政权有待考证。今天彝族在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人口不会超过几千人,那作为“王族”的他们难道不知道前往东南亚建立自己的政权,所以我还是相信南诏政权是泰族建立的。因为百越民族是夜郎等西南方国的王族,他们在统治的同时才有能力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有一种观点认为,百越民族迁往东南亚受到了臧缅语族彝族的挤压才辗转到中南半岛的,我觉得不是这样。从今天东南亚百越民族的分布来看,他们前往东南亚实际上是大规模的迁移行动,有点国家行为的味道,他们并不是惧怕彝族势力,难道东南亚的孟高棉势力会比彝族小,孟高棉具有较高的文明和较强大的势力,百越民族都不惧怕而前往,难道会怕彝族。这种大规模的行动,只有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这种能力。这就好比老蒋和达赖一样,老蒋是统治者能跑到台湾,而达赖只能跑到藏南。如果南诏政权是彝族,白族建立的,难道这些人在汉族或者蒙古王朝的挤压下不想前往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国家而坐以待毙,他们却偏偏那么喜欢被别人统治,这跟彝族说的是夜郎和南诏的“王族”好像有点不符。
      作者: maniachhz    时间: 2010-6-28 12:42
      咱们历史的历史记载太少,很多事件难以考证,错就错在僚人没能更强大。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6-28 18:56
      QUOTE:
      以下是引用maniachhz在2010-6-28 12:42:27的发言:
      咱们历史的历史记载太少,很多事件难以考证,错就错在僚人没能更强大。

      什么都是相对的,僚人不强大,难道彝族强大?难道僚人弱小到在彝族面前说不出话来的地步。那个文章多可笑,把《西南夷志》改成西南彝志。少数民族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历史缺乏文字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敢断定夜郎国是彝族建立的,进而推断到南诏国。甚至靠那些所谓的彝族手本可以研究出彝族的祖先和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有某些关系。还有什么彝族的历法,数学如何发达。我觉得这些成果只有彝族学者研究得出来。正如韩国学者研究韩国是宇宙的中心一样。我们没有文字,但是我们有推理,有基本的常识,就可以对这些伪劣产品做出鉴别,这就足够了。


      作者: 路    时间: 2010-6-30 22:32

      夜郎人“耕田、有邑聚

      ---------------------------

      说夜郎国是彝族建立的,那我只想问一句:那时候的彝族还是游牧民族,会种田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0 22:33:38编辑过]

      作者: cyberengli    时间: 2010-7-9 23:47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10-6-30 22:32:41的发言:

      夜郎人“耕田、有邑聚

      ---------------------------

      说夜郎国是彝族建立的,那我只想问一句:那时候的彝族还是游牧民族,会种田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0 22:33:38编辑过]

      警惕彝族是西南历史的剽窃者。他们本身是游牧民族,为了证明他们也“耕田,有邑聚”,不惜的说自己民族已经分化,有一部分是这样。彝族的“彝”是建国后拜毛主席所赐,从此他们才跟“夷”扯上关系。他们历史上都是叫“尼”,“尼通”等各种称呼,和“夷”相差十万八千里。幸好贵州布依族采用的是自称,“依”“夷”“越”“夜”都是相通的。布bu即人的意思和“濮”和泰语的表示人的pu都是相通的。所以他们剽窃的成果,充其量只能说是王族统治者,百越的民族主体地位,这一点他们是不敢否认的。南诏政权,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剽窃得几乎没有百越民族泰傣的踪影。国外关于南诏政权的建立者一般都认为南诏是泰族人建立的。国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是采用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手法,即先确定是彝族,白族政权再去寻找证据。因为彝族和白族不属跨境民族,说是他们建立的,云南就有了领土上的法理依据。这就是中泰所谓的“南诏之争”。所以,中国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连泰族是其臣民都是忌讳的。承认泰族是其臣民的说法是在中泰建交之后,但是极力强调泰族不是统治者,而是被统治者。可见今天彝族登上南诏统治者的地位是如此的不光荣。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