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语的语言环境 [打印本页]

作者: 郁水啸翁    时间: 2004-2-26 22:26
标题: 壮语的语言环境
[这个贴子最后由郁水啸翁在 2004/02/26 10:31pm 编辑]

居住于广西贫困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数量不等的方言,有的民族方言还分成若干个土语。无论从语言种类还是从语言的分布状况看,广西贫困地区的语言环境都是错综复杂的。就这一地区的汉族而言,所讲的汉语方言就有粤语、平话、客家话、闽方言和西南官话、桂林官话、柳州官话(后3种为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等7种之多。粤语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地区,但贫困地区也有少数人讲。桂柳话和西南官话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来宾等市的大部分县市以及百色市部分县市。崇左、百色、河池、桂林等市散居着不少客家人。平话居民主要散居在邕江上游和右江沿岸,沿途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闽方言主要分布在西江上游各支流两岸及罗城等地,并散居于桂林、河池、百色市各县市。

事实上,人口越多、分布越广的民族,其方言和土语种类就越多。壮族是广西乃至于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语言大体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但从方言的差异性和通解度来看,又分为13个土语。仅在广西贫困地区范围内就有桂北土语、柳江土语、红水河土语、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等9个土语,覆盖了广西约3/5的面积。

语言学家通常使用方言链和方言网来描述方言的分布状况。所谓方言链,指的是方言在地理上呈线状分布,线条上相邻的方言差别较小,两端的方言差异较大。由于方言的变异并非总是单向性而往往是多向性的,因此,方言的多向性分布就构成了方言网。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在方言网中,各种方言轮廓清晰,各有各的边界和领地范围,而且,有多少个居住点就有多少种方言。

在广西贫困地区,语言的分布状况比索绪尔描绘的景象还要复杂得多。如果一个单一民族的方言呈上述网状分布的话,那么,众多民族杂居于同一地区,其方言分布就呈现为众多方言网的重叠。由于各民族语言差异甚大,彼此难以沟通,常常需要借助汉语的桂柳话(西南官话)或粤语进行交流,因此,在重叠的方言网各网点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汉语方言的连接。这是过去和现在广西贫困地区不同民族交往的言语习惯。建国以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教学用语和媒体语言,广泛使用于机关、学校和广播电视之中,成为穿越于众多方言网之间的又一种交际用语。

语言的重叠导致语言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没有规约和政策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发展,往往导致新语种的产生。历史上,一部分广东粤语居民迁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杂居,吸收了少数民族语言成份,形成广西的勾漏粤语等语种,成为与广州话差别较大的土语。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各个教师的语言环境可能因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民族成分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是,多民族杂居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往会使各地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受到不同语言的影响,形成双语能力甚至多语能力。

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乡中心小学和中学所在地离县城近20公里,其语言环境可以说是广西贫困地区许多中小学校语言环境的缩影。该乡有两所中、小学分别位于乡政府门口和斜对面,每三天一个圩日的街道把它们和乡政府隔开。学校四周居住着苗族、侗族和瑶族村民。旁边有台湾客商和广东商人兴办的小型竹品加工厂。由当地民间歌手组成的诗会离学校仅有百米之遥。校内的学生以苗族、侗族和瑶族为主,教师除了这三个民族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汉族。整个社区加上流动人口也不过两千人。在这样语言环境之中,有心的老师和学生们就有机会学会多种语言。

引自《广西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制约因素剖析》  作者: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梁春莲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