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和 黎 平 周本良
[提 要]“夹壮”是广西壮族说普通话时夹杂壮语,尤其是北壮特点的语言现象。“夹壮”成了当今广西壮族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一大障碍。克服“夹壮”要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重点突破,讲求实效,需要讲究策略,包括步骤、对象、手段的选择及教材的编写。
[关键词] 广西 “夹壮” 研究 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壮族同胞对学习普通话一直是非常积极的,壮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与外族人日常交际,从普及情况看,要比广西许多汉语方言区强得多。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要求的不断提高,壮族同胞感觉到,只满足于“说普通话”已跟不上形势,还要争取说得好一些,规范一些。
克服“夹壮” 是广西的老题目,“夹壮”指壮族说普通话时夹杂壮语,尤其是北壮特点的一种语言现象。从五十年代我国推广普通话,广西北壮学习普通话就存在“夹壮”现象,不过那时人们的普通话标准意识不强,互相听得懂就算了,“夹壮”在社会交际中没有成为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壮族同胞走出家乡,在外任职、读书、做工、经商,与外地外族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壮族在广西各行各业抛头露的机会面越来越多,地位成就越来越惹人注目,“夹壮”随之越来越暴露于社会,壮族说普通话“夹壮”也就越来越成为广西人谈论的一个话题。当今,“夹壮”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壮人的发展,压抑着壮人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是壮人、尤其北壮人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拦路虎。
西部大开发,给了广西极好的机遇。开发必需先进科学的输入和先进生产力的相互流动,它推动着壮族尽快地向高科技高效率靠拢,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语言工具的充分运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许多事实证明,克服“夹壮”并非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对本学院315名北壮学生进行测查,称得上“夹壮”的只有75名,那240名已不“夹壮”的学生大都是在没有专门辅导的条件下,在学校环境里通过自学和互纠克服的。
我们认为,组织力量研究和解决广西的“夹壮”现象,是时候了。
二、“夹壮”概说
1.广西壮语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壮族约有152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2.7%,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86%,(见《广西年鉴1999》)以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最为密集。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俗称南壮、北壮),大致以右江、郁江为界分南北,南壮主要分布在江南15个县市,北壮主要分布在江北43个县市。南北壮均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法、词汇基本相同,语音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2.“夹壮”的含义。“夹壮”包含语音、词汇、语法,其中最明显的是语音,语音中“夹壮”最明显的是,声母①送气音一律说成不送气音,对应非常整齐:p→b(“爬”说成“拔”)、t→d(“他”说成“搭”)、k→ɡ(“课”说成“个”)、q→j (“气”说成“记”)、c→z(“菜”说成“在”);②塞擦音大都说成擦音,主要表现在:j、 q→x(“捐、圈”说成“宣”) 、z 、c→s(“早、草”说成“扫”),而x→q(“西”说成“欺”),s→边擦音 (“色”说成[ ]);③韵母经常错的是撮口呼说成齐齿呼:ü→i(“月”说成“夜”)。
3.“夹壮”的复杂化。①广西方言纷杂,主要有官、粤、平、客家、湘、闽,汉壮杂居现象普遍,其中官、粤、平对壮人说普通话存在不小影响,如来宾县壮族说普通话受官话影响,百色市壮族说普通话受粤语影响,邕宁县壮族说普通话受平话影响。②壮人说普通话还夹有跟广西汉方言人说普通话类似的特点,如翘舌音统统说成平舌音,enɡ说成onɡ,前、后鼻音一个音位,等等。广西人所称的“夹壮”,一般不包括夹广西各方言这些特点,而专指夹壮语与广西汉方言不同的那些特点,实际上,壮人学习普通话除了要克服“夹壮”外,还需要克服“夹桂”。 ③不少壮人在学习普通话克服“夹壮”的过程中,因记忆理解偏差,将某些不送气字词说成送气或其他音,舌面音和舌尖前音内部互相误读,无形中增多了“夹壮”的内容。
4.“夹壮”在广西的存在状况。①广西壮族人口多,分布区域广,在广西境内的言语交际中,“夹壮”现象显得十分普遍(苗瑶侗仫佬等族因人口少,区域小,影响不大,而没有“夹苗”“夹侗”一类说法),从区市各级领导、高级知识分子、专业人员、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到城乡居民,母语为北壮的有相当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夹壮”。②“夹壮”的语音标志明显,从总体感觉说,凡送气音节说成了相对的不送气音节,就是“夹壮”,这一语音误差广西各方言恰好没有,而在普通话中这一弱点又极易暴露。所以“夹壮”一词在广西成了常用词,而且广西人普遍能说出其含义。③“夹壮”一词带有贬义色彩(广西就没有“夹官”、“夹粤”、“夹平”、“夹客家”的说法,即使“夹”得很严重),但还不属于民族歧视,壮族集居地主要在农村、山区,一般含义是指称夹壮者“土”(市民称之为“[pok]佬”,即“土佬”的意思),有“农村来的”、“土气未消”等贬义成分。有关“夹壮”惹出的笑话、故事很多,在广西广为流传。
三、“夹壮”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借着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机会,我们设计了有关“夹壮”问题的附加问卷,选择了北壮区域武鸣、邕宁、上林、都安、巴马5个县不同行业、文化、年龄的257人进行调查,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1.北壮人对“夹壮”这一说法的态度。有的持认可的态度,甚至用来表示自谦、自嘲;有的非常反感,认为是一种歧视;大都则习以为常了。
2.北壮人对克服“夹壮”意义的认识。①有效提高广西壮族的普通话水平,将我区的推普工作推进一步。②提高壮人与外地外族人交际的效率,充分发挥普通话的交际功能。③有利于提高壮族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壮汉融洽相处。④为壮人学习普通话寻求规律,探索有效途径。
3.北壮人对克服“夹壮”的态度。
表1 您希望会说普通话吗 (总257人)
态度 人数 占 %
希望 229人 89.1
不希望 2人 0.8
无所谓 26人 10.1
壮族淳朴、自谦,尊重汉人,将壮话自称为“土话”,讲壮话叫“讲土”,愿意学习汉语,尤其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往往用某一种汉语方言作为交际的共同语,这里的壮族许多人既会壮话,又会某种汉方言。国家推广普通话后,不少壮人就用普通话作为共同语与外地外族人交际。壮族一般都有讲好普通话,到外地工作学习的愿望。具体些说,①外出打工、经商的有较强烈的学好普通话以准确传情达意的愿望。②在外工作的干部及学生自知“夹壮”是普通话说得不好的表现,也有较强烈的学好普通话的愿望,并且大部分在不同程度的努力中。但这两种人里,有的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只要工作好学习好,语言无关紧要;有的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嘴笨,而安于现状;有的没有旁人指正,不知道“夹”在哪里,不知克服什么和怎么克服;有的不肯下大力气,时记时忘,没有明显进步。总的表现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训练方法。③在本地工作的干部职工、居民农民,克服“夹壮”的主动性较前两种人差些,因为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没有送气音的普通话在本地和外族人交流,不会产生歧义,就像广西人说普通话不发翘舌音在广西交际没任何困难一样。可是,如果有关部门有要求,有人教,都愿意学。
4.北壮人“夹壮”程度分析。
为了检测发送气音情况,在所调查的5个县请抽中的257名被调查者读下边6对词语:
1.包起 2.肚子 3.干完 4.精华 5.清早 6.直到
抛起 兔子 看完 清华 青草 迟到
从发送气音情况看,可分为4个等级:①能准确、清晰地发送气音并分辨出每组的读音;②大体能分开,但不够清晰;③只能够区分出6组中的某些组;④6组都区分不开。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2 发送气音情况统计 ( 总257人)
发送气音情况 人数 占%
能准确发出送气音 86人 33.46
大体可以发送气音 93人 36.19
只能发部分送气音 56人 21.79
发不出送气音 22人 8.56
表2.1 能准确发出送气音者情况统计 (共86人)
年龄
7-13岁 16人
14-19岁 15人
20-39岁 42人
40岁以上 13人
职业
教师 18人
技术人员 11人
公务员 12人
商人 9人
农民 5人
学生 29人
其他 2人
文化程度
小学 17人
初中 13人
中师 12人
高中\中专 18人
大专 19人
本科 7人
希望会说普通话吗
希望 84人
不希望 0人
无所谓 2人
怎么会发送气音的
老师教的 76人
从广播电视中学会 3人
不知不觉学会 6人
其他途径 1人
表2.2 发不出送气音者情况统计 (共22人)
年龄
7-13岁 1人
14-19岁 2人
20-39岁 6人
40岁以上 13人
职业
教师 0人
技术人员 0人
公务员 2人
商人 6人
农民 12人
中小学生 2人
文化程度
小学 12人
初中 7人
高中\中专 2人
大专 1人
本科 0人
希望会说普通话吗
希望 10人
不希望 0人
无所谓 12人
不会发的原因
老师没认真教 2人
自己没认真学 7人
没学习机会 3人
从没想过要学 10人
从表2.1、表2.2对两头的情况统计可看出,“能准确发出送气音”的86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15.1%,平均年纪较轻;文化程度在高中、中师以上的占65.1%,文化程度较高;从职业看,普通话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学生、公务员、技术人员占了81.4%;从主观动机看,希望会说普通话的占了97.7%。而“发不出送气音”的22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59%,平均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13.6%,文化程度较低;希望会说普通话的占45.5%;教师、学生、公务员、技术人员只占18.2%,其他人的职业对普通话的需求不迫切。
调查发现,在分辨送气音的程度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档次:①第一档较严重,听辨不出是送气音还是不送气音,也发不出送气音。②第二档稍轻,能听辨送气不送气,但发送气音气流强度不够或发得较生硬。③第三档听、发送气音均可以,但不知道或记不清哪些字是送气的而不时弄错或不敢加强气流。
四、解决“夹壮”的策略
总的策略是:分两步走,重点突破,讲求实效。
1.分两步走。区别对待持北壮者学习普通话与汉方言者学习普通话,对持北壮者,第一步先克服“夹壮”,第二步再克服“夹桂”。跟汉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不同,“夹壮”是跨民族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其中有语言的差异、民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环境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中又有语音的差异、词汇的差异、语法的差异,语音的差异中又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塞擦音与擦音、舌尖前音与边擦音、撮口呼与齐齿呼的分辨等。要克服“夹壮”该从何入手?经调查分析,“夹壮”最明显的表现是缺乏送气音,如果壮人说普通话能准确区分送气不送气,而在学习送气的过程中同时解决误发擦音、边擦音的问题,“夹壮”也就基本克服,这时北壮者的普通话水平跟广西各方言区的汉人大体站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第一步的任务算是完成。第二步便可以让壮、汉在一起用相同的方法去克服“夹桂”。我们认为,第一步是关键,将目标定位在解决北壮人发送气音这一点上,是解决广西“夹壮”问题的突破口。
2.对象的选择。克服广西壮族学习普通话中的“夹壮”现象,寄希望于短时间或全面铺开是不大现实的,应根据现有条件,由易到难,有重点地选择克服的对象。
第一,师范院校的北壮学生。①将来的教师工作和毕业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给了他们压力和动力,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很高。好些测试已过关的北壮学生听说我们要开办克服“夹壮”语音训练班,还主动要求参加,希望得到进一步提高。②学校是学习普通话的优越场所,有相关课程学习,有老师指导,有一定的语音设备,还有校园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据调查,许多入学时“夹壮”严重的学生,毕业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已达到了80分(二级乙等)以上。③这些普通话合格的师范生回到家乡任教,有利于所在学校的学生以至教师学习普通话。不少师范生诉苦,就是因为读小学中学时,他们的老师发不好送气音,“害得他们的普通话说成这个样子”。
第二,北壮区域各市、县城中学的中小学生。①市里、县城多种语言交织,普通话使用的机会较多,中小学生都有学好普通话的愿望,且年纪尚小,改变口音较容易。②市、县城中小学的教学都用普通话,学生都有汉语拼音的基础。③中小学阶段克服了“夹壮”,在校学习和进入社会普通话语言关都好过多了。
第三,在外地工作的母语为北壮的机关年轻干部。①机关干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已逐步展开,虽水平要求不算高,但对“夹壮”较严重的干部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他们有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的积极性。②机关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多,开会发言多,外出交际多,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关系到机关的面貌、政府的形象,是广西人说普通话的一个窗口,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
上边三种人共同的特点是有学好普通话的愿望,有文化,学过汉语拼音,工作较易开展,对广西推普中“夹壮”现象的解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
3.手段的选择。克服“夹壮”的手段很多,我们认为,开办送气音速成学习班,看、听、读、说、记多感官调动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看:看挂图,看发音部位,看气流大小(用可视物品显示,如纸片),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听:听相关磁带,听示范发音,听自己发音的录音,对比找出差距;
读:读送气声母,读常用送气字表,读“练习词目”、“练习语句”、“练习短文”;
说:说自己写好熟读了的的短文,自由对话,陈述自选的某个内容,命题说话;
记:记最常用送气字表,记自己易错字表。
4.课本的编写。课本是学习班的教材,课本的编写力求与重点突破、多感官调动、讲求实效相吻合,采用速成训练课本的形式。
(1)教学目标:①能听辨和准确发出送气音;②记住最常用送气字;③在语流中清楚区分、说读送气字词。
(2)教学方法:多感官多渠道进行教学,课本有图示,有最常用送气字表,有相当量的词语句练习,配给录音机、录音带供听、录用。教法上有发音讲解,发音示范,有具体指导,但以学习者听读说记为主要活动,并将学习者编成小组,互听互辨,互纠互学。
(3)最常用字表的设计:从北壮发送气音容易出错的音节,从日常工作学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字,在送气声母、舌尖前音、舌面音及撮口呼韵母范围内设计字表,将需记忆的字数控制在较低限度。
(4)词语发音训练设计:针对性地精选常用词语,优先考虑从汉语引入的借词,并通过一定的变化增大读音的难度与训练效率。主要手段有①将送气与不送气声母变换搭配设计词语练习,如双音节词,送-送、送-不送、不送-送,三音节词,送-送-送、送-不-送、不-送-不、送-送-不、不-送-送、不-不-送、送-不-不;②将韵母相同与不相同的送气音节搭配设计词语练习;③将无音变现象与有音变现象(变调、轻声、儿化)的词语穿插进行编排。
(5)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开班前或开班时对学员作一次送气音发音情况测查,针对不同学员的弱点在课本中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训练方法;学习班中间还需随时注意学员的进步情况,针对性地作相应调整,以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切实有效的训练。
(6)学习班的时间安排:用相对集中的时间,最好脱产学习,连续5天左右,视“夹壮”的不同程度,时间可以 适当缩短或增加,以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
五、需要配合的其他工作
1.明确和加强学习动机。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作用,一个学习者缺乏学习积极性,就不会主动投入到言语学习中,更不会多方检查自己的发音和观察别人的言语情况。学习动机的强弱有个人因素,还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2.学习班只是让学习者具备了发送气音的技能,学习班后在具体的
言语交际中还需要不断练习巩固和加大送气字词的记忆量。
3.北壮分布面很宽,横跨百色、河池、柳州、南宁等几个大地区,除了缺乏送气音是共同特点外,还有些各自的弱点难点,需要分别克服。
4.语音之外,普通话词汇的学习也是一关,现在壮族从孩童时上小
学就学习汉语,大部分普通话常用书面语词汇已掌握,但生活中的不少口语词还需要准确把握,《壮汉常用词对译手册》的编写十分需要。
5.语法,是较为易于忽略的一个方面,因为广西各方言人说普通话也有不少不合普通话语法的地方,壮语的语法特点同样会在学习普通话中表现出来,直接为学习普通话服务的《实用壮汉句式对照手册》也十分需要。
六、前景瞻望
1.此次调查的33位小学生中只有15人,占45.45%, 37位中学生中只有12人,占32.43%,比例并不高。表2.1“能准确发出送气音”的86人中,“希望会说普通话”的就有84人,占了97.67%,在“怎么会发送气音的”一栏里,回答“老师教的”有76人,占了88.37%。这些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在校学习期间是北壮人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关键时期,师资是关键中的关键。随着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壮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发送气音的问题有望在小学、中学阶段得到解决。从长远说,这是根本的解决“夹壮”的办法。
2.北壮区域各市、县城中学生及壮族机关干部“夹壮”的克服,对改变当今社会上的“夹壮”状况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上边这些人“夹壮”的克服,将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普通话语言环境,牵动具有学习语言优良传统的壮族百姓,激起他们学习普通话,克服“夹壮”的欲望。
4.克服“夹壮”经验的积累,使这项工作的效率逐渐提高。
5.“夹壮”一词终将由广西常用词的地位渐渐淡出,有利于增强壮族同外族人进行言语交际的自尊与自信,有助于壮族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广西壮族聚居区和汉语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确实需要改进。其中一项,就是要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语文老师进行有效的普通话培训、考核,让老师们都知道壮侗语、苗瑶语以及汉语诸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主要差别,这对即将外出务工、经商、求学、参军、从政、行医、执教的学生们很重要。我个人认为,下大力气去学好、教好汉语拼音最能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因为学生学好汉语拼音之后,学生深入学习普通话时受老师普通话水平影响的程度就可以大大降低。
但是,广西壮族聚居区说普通话“夹壮”的现象是不太可能“解决”的,除非壮族人放弃壮语已经超过一百年!
下面引用由卜蛮在 2003/12/13 00:32am 发表的内容:
最讨厌“夹壮”的贝侬在汉人前面不理我的壮话!我的观点是:要说就说好,要么就不说!
其实,我蛮赞成贝侬这种观点的,要就说好的普通话,要就说壮话!
不过,也不妨故意说些夹壮的汉话,如果你真的觉得有足够底气做到与众不同的话,广东很多暴发户到北方也还不是同样得意洋洋的说着夹粤的北方人听得一头雾水的普通话,不过这些广东人反而很高兴就是了,而且不厌其烦说了又说,不停解析,直到北方人好不容易弄清楚意思为止。
要是广西人真有本事夹壮夹到可以得意洋洋夹到北方人不得不多听很多很多遍直到搞清楚意思还要反过来模仿这种夹壮,那就太好了。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无需解决,要解决也只是帮助那些已经夹壮却不想夹壮的人解决好了
学外语,本身就只是用来沟通,学英语和学汉语恐怕都差不多,只要双方明白意思即可
不过,我自身的有个体会到是很奇怪,以前有段时间,我基本上能听懂原来公司很多外国同事对我说的英语,却很难听懂大多数中国同胞对我说的英语,好像他们说得都太快像做听力测试,我总反映不过来。btw,嘿嘿,不过离开鬼佬公司太久了,现在恐怕谁说我都听不懂了
下面引用由临尘居士在 2003/12/18 02:22pm 发表的内容: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无需解决,要解决也只是帮助那些已经夹壮却不想夹壮的人解决好了
认真学好汉语拼音当然最重要,提高教师的汉语拼音教学水平是最直接的。
下面引用由海阔在 2003/12/24 09:53am 发表的内容:
我们当然不必为“夹壮”感到自豪。那些以“夹壮”作为标识自己是壮族人的想法可笑(欢迎扔砖头)。
一点都不可笑,汉人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个性!如果我愿意,用夹壮来区别我和别的汉人没什么不好!
我们本来就不是汉人,汉语不好是理所当然可以接受,除非你要用中文发表正式文章。但是那也仅仅是语法上的正确就可以了,跟发音没关系。
如果你要在正式场合发表演说(普通话比赛不在此例),你大可以第一句是:“大家好,我不是汉人,所以,我的汉语跟你们不一样,请留意理解”那就可以了,平时你跟别人聊天,如果有人用不解的眼光斜看着你的时候,请一定要直视他说:我的汉语是跟你们汉人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不是汉人!
记住:要得意!要自豪!不要自卑!
好,以后就这样强调,我不是汉人,我和你们不一样!!
下面引用由lannie1013在 2004/01/21 08:12pm 发表的内容:
我刚听了陆兵的新年献辞,他的普通话夹壮真是太厉害了,特别是汉语的两个声母J和C完全分不出来,看了有些好笑,但转念一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能听懂就行了,就像中国人说英语也有中国式一样!
所以,我认为沙南贝侬和凌波贝侬,都有道理,不过建议凌波仙子贝侬不要忽视壮族属于高度聚居型的民族,象我们这样能够走出家乡接触城市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壮族百姓说汉语的机会还是不多,如何可能让大家说汉语不夹壮?
我在国外说的英语不知有严重口音,能让鬼子听明白他们就谢天谢地了。
TMD,汉人严重歧视我们。
严重赞成!成人们没有必要把精力耗费在已经成型了的口音矫正上,小孩子则另当别论。
严重赞成!成人们没有必要把精力耗费在已经成型了的口音矫正上,小孩子则另当别论。
严重同意!
其实中国人说英语、法语什么的,还不是“夹汉”严重? 就像浊音,除了吴语一带,我不信还有几个发得准的,可惜没有老外来笑咱们,哈哈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好,值得一读。
今天我到柳城马山乡听课,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场面:学生课间多用壮话交流,也见到许多男老师跟学生用壮话交流。
我就是读了这首诗才认识壮族在线的
重新读了一遍这个帖子。尤其是重点读了我本人在5楼、14楼、30楼、36楼的发言。温故知新啊。呵呵
顶起来!!!!!!!!!!!!1
这个帖子是前几天顶起来的,也来谈下自己的看法:与主帖观点一样,“夹壮”在广西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夹壮”是受母语壮语影响的结果,母语对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影响很大。像本人的家乡话有5个声调,对其他地方的6声调壮话就很难区分出6个调来。广义地说,“夹壮”在广西是普遍存在的;但从狭义来讲,指的是北部壮族地区壮族人讲普通话时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平时所说的“夹壮”,或者说外人所认为的“夹壮”,一般指的是后者。以下是从网上抄来的一段话:
1、05年冬天,我在另一个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和部门经理(北京下来的,所以很不习惯我们这边的普通话),加另外3个同事一起去一个大排档吃饭,我们经理坐在窗户旁边,那窗户的玻璃没有了,来叫我们点菜的服务员就跟我们经理说:“这位老板,你不要坐在疯狗(风口)旁边呀,等会追(吹)风很冷的”!我们愕然,然后大笑!坐我们经理两边的两位同事心里那个郁闷呀......
2、还是那位服务员,我们经理问她有好吃的菜介绍一下,于是她就说了:“我们这里的红烧鞋子(茄子)不错”,我们经理又是一愣,还好我们及时反应过来,跟他解释说是“红烧茄子”,于是又是一阵好笑......
3、这个是听人家说的。某位南宁老板去柳州玩,朋友请他去吃炒螺(石螺),同座的还有几位他朋友的朋友,这位老板拿起一个,一吸,丢掉,说了句:“公(空)的”;又拿起一个,一吸,丢掉,说了句:“又是公(空)的”;再拿起一个,一吸,丢掉,说了句:“还是公(空)的”!在座的一位朋友钦佩不已,赞叹道:“哥们你真厉害,吃螺都能分出公母来”!
4、有某人,朋友请他去吃饭,他去晚了点,人家都点好菜了!他一进门,看了一下桌面,高兴的说道:哇,有酸晒(菜)找(炒)大肠,好喂狗(胃口)哦......
5、曾经有位同事,某天中午下班后我们去吃饭,叫她一起,她说:你们去吧,我今天中午没喂狗(胃口)......
6、吃西瓜的时候说:“来,领导,每人一便(片),你吃大便(片),我吃小便(片)”
7、听别人说的:一饭店服务员问一烧卤档师傅:"师傅,你炒什么菜的?"师傅说:我是搞(烤)鸡搞(烤)鸭的
8、某年,本地一把手去北京开会,总书记为表关怀,特意和他坐在一起,谁知他刚坐下,觉得风吹进来有点冷,就说:“我才不坐在疯狗(风口)旁边呢。”
9、某国家领导晚上和两广的一把手去吃田螺,广东领导拿起一个看了看说:“呢个田螺点解系冇嘅?!”,广西领导也拿起一个说:“卸过田螺是公滴?”中央领导不由感叹,两广人真厉害啊,田螺一看就能分出公母啊。
不知道写这些话的人是不是壮族,故事情节也不知道是真是假。首先对这些拿别人当笑话的人进行谴责!笑话归笑话,但从中却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对壮语的特点,还有壮族人讲普通话容易产生的错误,或者说“夹壮”的“规律”还是有些认识的。是什么规律呢?就是北部壮语由于缺少p t k j 这样的声母,当他们要发出普通话的p t k j声母时,却从自己的母语壮语当中找不到相应的声母,于是就从相似的声母当中来找代替(如用b d g x来代替),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夹壮”。关于“夹壮”的体验,本人是深有体会的。本人在北部壮族地区读书的时候,同学、老师“夹壮”都比较严重,至今记忆犹新。壮族人讲普通话时注意这些特点,就能克服讲普通话时容易产生的歧义。
说实在话,也没有彻底克服的必要。既然如此,广西全境的“夹壮”现象又何以“解决”呢?不如,先解决某些人对“夹壮”现象的偏见吧!
——————————
同意
普通话政策需要反思,因为这样一刀切的政策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问题,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母语不是汉语的人群,
哪位比侬查一下,美国欧洲或其他民主国家因为国语不标准而拒绝某个人群进入某个领域?
在法治社会这是犯法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法治社会。
帖子很老,问题还是很新,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