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有一位著名的壮族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名叫潘朝斌,现任该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专科主任。
壮族教授 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主任潘朝斌
壮族精英潘朝斌
从壮乡走向世界
潘朝斌出生于武宣县东乡镇上六库村一个壮族家庭。1982年参加高考时,他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他说,农家孩子穿着“两个膝盖打补丁”的裤子上大学,进校后没理由不比别人刻苦学习。在长达6年本科的寒窗苦读后,毕业时他以名列年级前茅的成绩留在该校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再经6年的研究生学校生涯,获得博士学位。
医院建于1835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1886年,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该院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起此院名。悠久的历史,使该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中国首例膀胱取石术、首例病理解剖术、首张医学X光片;首例眼疾手术、第一个医学留学生和第一个女医学生、第一本医学杂志等等,都在这里诞生。不言而喻,这家医院目前在我国南方属于“顶尖”水平。事实上,从下面两个小例足以为证。
其一,记者在这家医院门诊大楼里乘坐电梯,遇到有穿白大褂的,大多听到称呼“某某博士”,很少听到叫“某某医生”。可见医院里博士众多,人才济济。
其二,几年前,有一家乡人到广州旅游,他带着孩子找到大名鼎鼎的潘教授,想请潘教授帮他孩子做牙科治疗。不料,潘教授看完后说:“这种‘小儿科’,我这里不做的。”病人这时才明白,该口腔外科做的全是“大单”的手术,南方各省区许多做不了的手术,就往这里送。通俗地说,所做手术就是给“双头”婴儿切掉一个“头”,给癌症病人换舌头、换下巴等等,让人闻所未闻,又让人听得有点毛骨悚然。
从医20来年,潘朝斌亲手治愈的各种口腔颌面外科病人数以万计。如今,刚满45岁、年富力强的他已成为著名的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该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专科主任,还是中华口腔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头颅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以及中国康复医学会重建外科颅颌面(头颅)学组委员、广东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副主任委员。
“双头”男婴成功获救
孩子一出生,脖子旁边就有个和自己脑袋一样大的瘤,亲戚朋友都说他是“双头婴”。近日,这名来自广东陆丰的“双头男婴”成功获救,潘朝斌教授为这名幼小患者切下了重达九两、占其体重1/7的肿瘤。潘教授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其高超的医术也在医学界和新闻界引起了轰动。
据统计,婴儿头颈部肿瘤的发生率非常低,在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小明就不幸遭遇了这个巨大的肿瘤。小明妈妈怀孕七个月时,医院产检发现胎儿有异常,临产时医生明确告知胎儿脖子旁边有异物。但妈妈舍不得放弃,于是小明来到人间。但一生下来,就像长了两个头——头颈部长了一个大肿瘤。
出生第二天,小明被抱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求医,这个怪样让接诊的潘朝斌教授也吓了一跳。
会诊后发现,肿瘤不是仅仅挂在小明的脖子边,而且向内,占据了小明咽喉部位的4/5。
潘朝斌称:“肿瘤压迫到了气管和神经、食道,所以他呼吸困难也很难进食,非常危险。若不切掉他就无法吃东西,发展下去就是呼吸不了。” 手术已刻不容缓,但潘教授说手术的难度极大:一是要严格控制出血量,新生儿全身只有约200毫升的血,如果术中出血过多会危及生命;二是肿瘤已严重侵犯头颈部和咽喉,紧贴大动脉;三是新生儿气管通道已被肿瘤挤压,手术中插管难度大,也给术中麻醉带来高风险。
经过1个半小时的手术,肿瘤终于成功切除。
“手术顺利,小明将会与普通孩子一样正常成长,除了那条手术疤痕外,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潘朝斌教授说,小明的肿瘤属于胎源性肿瘤,目前病因未明,估计是由于受精卵分裂异常引起的。
至记者发稿时,从潘教授那里得到确切消息:小明现已治愈出院。
胸肌变成舌头下巴
这似乎只有“变魔术”才会出现的场面:打开一个病人的胸腔,取出一根组织完好带有胸肌的肋骨,完美地填补在他几乎洞开的左脸上。2004年4月的一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首创开胸取胸肌带肋骨补舌头和下巴,成功挽救了一名晚期口咽恶性肿瘤病人。至今,该病人的外貌、语言和饮食功能都恢复良好。
原来,患者魏某半年前发现自己左舌根和扁桃体周围有肿瘤生长,他先后去过几家医院求医,都未能得到妥善治疗,而且肿瘤范围不断扩散,口底颌下区疼痛明显,就连张口说话都受到了影响,进食也相当困难。为挽救病人性命,魏某被转入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治疗。经该科主任潘朝斌教授等医护人员全面检查后,发现魏某所患的是口咽癌,其左边舌头和扁桃体周围皆被肿瘤侵噬,左侧的下颌骨也被破坏。病人的情况日益恶化,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经过10天的化疗恢复期,中山二院口腔颌面外科组织雄厚的技术力量,准备为魏某进行大型口咽癌根治术加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手术正是由该院口腔(颅)颌面外科主任潘朝斌教授,院长黄洪章教授和胸外科副主任张华教授等多名专家组成。
首先,潘朝斌等专家要对魏某进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再沿其下巴中线将下唇和下颌骨切开,彻底暴露出口腔和咽腔,由下而上将魏某左颈可能有肿瘤转移的组织,左下颌骨、左侧舌和扁桃体周围组织大块切除。
彻底切除后,魏某左侧口腔和咽腔形成了大范围的空洞。为了修补这一缺损区,专家组则要将病人左侧胸大肌连带一条肋骨分离出来。为了保证肋骨的血供,专家们创造性地打开胸腔,取得一由胸大肌和具有良好供血的肋骨组成的大块组织。并将此带有完整血管束的组织块,经锁骨上方沿左颈部向上转移,放置到口腔咽腔部位。这样,专家们就巧妙地以胸大肌修补了左舌、口底和咽侧壁,其肋骨也与右边的下巴接合,从而恢复了下巴的完整性。
历经8小时后,这台由胸腹交界到下巴的广泛手术宣告成功完成。术后,魏某由口腔到胸腔长距离手术切口已完全愈合,其口腔内的胸肌也已成活,一系列的检查显示移植到下巴处的肋骨供血正常,下巴形态也恢复的很理想。
据了解,以带血管蒂胸大肌转移,修复口腔大面积缺损,1979年才用于临床。但由于大面积的口腔恶性肿瘤多有侵犯下颌骨,单纯修复重建软组织,而不修复术中切除的下颌骨势必影响病人的外形、口腔及语言和进食功能。以开胸的方式切取胸大肌连肋骨则能保证肋骨的血运,使胸大肌和肋骨可以共享来自同一胸肩峰的血管。据悉,该手术方式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竹签插喉“手到病除”
2009年10月的一天早上,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颌面头颈外科的住院病房里,时不时听到男女老少欢乐的笑声。
然而,谁能想到,这群人里的一名小孩刚经历了生死考验。原来,1岁零8个月的小轩(化名),在与父母亲及3岁的表姐小花(化名)一起到深圳欢乐谷去游玩,在景区里吃烧烤鱼丸时,小轩不慎面朝地跌倒在地下。小轩的父母急忙冲过去,抱起小轩一看,整条竹签插在小轩的舌根部,血流不断……
情急之中的父母只好把小轩送到当地医院,由于孩子太小,并且6.5厘米长、直径1.5毫米竹签整个插在小孩子的舌头——扁桃体——颈部椎管,同时由于有异物在口腔里,小轩的舌头比正常肿胀了1倍,整条舌头动不了,话语不清楚,口水不断地往外流……因为情况严重而且罕见,接连去了深圳4家医院,医生都不敢接诊并下了病危通知。
爱子心切的父母亲并没有放弃,几经周折,最后转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潘朝斌教授就诊后,面对着这个4天来一直只靠液体奶、水和点滴维系生命仅1岁零8个月的小男孩,潘教授果断地联合了骨科、脑外科、麻醉科同台手术。据潘朝斌教授介绍,此Case(案例)采用气管切开手术,手术开始时,首先牵引舌头,暴露异物断端,不到十分钟就顺利地把折断、呈120度角,但没有完全断裂的竹签整个取出。同时,施行手术过程中,即从小轩颈部椎管拔出竹签时,出现了脑脊液漏,潘朝斌教授立即采取了填塞处理法堵住了颈部椎管,并且使用抗生素加强小轩的抗(感染和)颅内感染。潘朝斌教授还说,不幸之中的万幸是竹签距离脊髓还差0.5毫米,假如竹签进入骨髓,轻会导致小轩高位瘫痪。
“一个孩子的生命牵系着一家几十号人的心啊!”小轩的父亲热泪盈眶地说,“没想到在深圳,医生们都不敢接诊并下病危通知,而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潘教授这里,却是轻松、顺利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医生的医术真高超啊!”手术后小轩情况很快稳定,仅靠液体奶、水和点滴维系生命的小轩又恢复了以往的活蹦乱跳,并能正常喝水、吃饭和讲话了。
一个个高难度的大手术,就这样经潘教授妙手完成;一个个引起轰动的医学奇迹,就这样由他亲手创造。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潘教授同时还默默地为培养家乡广西医疗骨干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来,广西多家大医院口腔外科业务尖子到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修培训,潘教授都是全心辅导,经他亲手带教的进修医生,有的后来当医院或科室的领导,有的考上了博士。
采访结束时,潘朝斌教授操一口不改的乡音说:自己虽然已经定居广州,但仍心系壮乡,情牵家乡。他一再承诺,只要有家乡疑难重症病人找他看病,他一定会全力以赴给以诊治。最后,他还特地通过本报,表达他对广大读者和家乡同胞的亲切问候。
(原载《广西民族报》
本帖从『Gangjgoj 谈天说地』移到“★Riuzmingz 僚人人物”。操作人:沙南曼森。
那是正常不过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