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路漫老师,为我们撰写了这么长一篇文章。
“还是拼音壮文好”,这一句,应该也是众多贝侬的心声!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壮族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字的问题,我是把它作为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供大家讨论。关于这一点,我在那个帖子后面的跟帖里有个说明。
如果要我明确表示壮族有没有民族文字,我的答案是“有,而且有好几种之多,如古方块壮字、简化方块壮字、旧拼音壮文、新拼音壮文,另外,现在有人正在创造新的方块壮字”。
如果要我明确表示壮族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字,那我得好好考虑“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字?”以及“在那么多的民族文字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壮族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等问题再作答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答复只是代表我本人的看法,最终答案还得由壮族人民通过实践来检验。
楼主说,“十分有趣的是,原来提出‘壮族没有真正的民族文字’的网友,虽然他这一观点没有多大改变,但是他在后来多多的帖子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上拼音壮文,如:
boengxloengx、yahvaz、mboenj gyu fat non、haenx、neix、nwngq、‘nawx’、‘nongzyez’和 ‘nongznez’),‘gveihfan’和‘gveihfamq’等等。不难看出,如果离开了拼音壮文,他的这些词汇和他要说明的问题能表达得出来吗? ”
我的观点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原因已在上面说明。至于离开了拼音壮文,我所列举的那些词汇和要说明的问题能否表达出来的问题,我明确回答:完全可以用国际音标表达,而且可以表达得一样清楚。至于什么不用国际音标而用拼音壮文,那完全是电脑操作技术问题了。
关于壮语几十年后恐怕没有人讲了的说法,我觉得没有充分的理据,而只是一种“恐怕”心理而已。以这样的主观判断来作为决策的依据,可能有失偏颇。
如果壮语真的已经发展到了几十年后就没有人讲的地步,那么,还有什么神力可以使她复兴的吗?这种神力是什么?在哪里?怎么运用?
拼音壮文确实容易学习,特别是对那些以壮语为母语的人更是如此,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但是,标准壮文是否那么容易学习,这就要看看壮语方言跟标准壮文的接近程度了。越接近就越容易学习,差别越大就越不易学习。这也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勒茂21世纪用壮文发起一个帖子,呼吁贝侬们用壮文书写和讨论,结果来回几个跟帖,就没有下文了。这个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相信,所有看懂壮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各地的方言差异较大,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交流困难,所以无法沟通和讨论。
壮族文字形式的选择,就文字论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拓宽视野,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字形式的价值和意义。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壮文的发展乃至于壮族文化的发展都有意义。
我认为,在某种语言(如汉语)消亡以后,其表音文字(如汉语拼音)传达的“声音”表示什么意思,可能后人难以知晓,而其表意功能较强的文字(如汉字),虽然是“哑巴”,但后人可以根据其字体结构解读它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哪种文字形式更有利于保存文化信息,可想而之。
对于老翁对表音表意文字的保存优劣的担忧,
我想在传媒那么发达的今天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请问,是我担忧还是谁在担忧?我觉得我上面几个帖子乃至于我所有的帖子,都没有表示我对任何文字消亡或“保存优劣”的担忧呀。我只是客观分析表音表意文字在其语言消亡以后,哪种文字形式更能储存和传输文化信息而已。
然而,要是信心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之上,比如建立在对壮族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那什,么样的声音能够使这个信心动摇得了呢?反而言之,如果某种信心那么容易动摇,那么,这种信心还是不是信心?或者说,这个信心的基础是否牢靠?
到目前为止,在本网站范围之内,已经有一定的事实表明,掌握了一定标准拼音壮文的贝侬用标准壮文交流、讨论有一定的难度。在我看来,这个难度至少隐含两层意思:一、我们还需要加强学习标准壮文,使之成为我们的通用文字,不然,用壮文沟通、研讨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情。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要学习和使用标准壮文尚遇到这样的困难,那么,普通的壮族百姓,包括刚刚进校的学童,学习标准壮文难道就没有遇到这些困难?
如果他们因为这些困难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而选择学习和使用另外一种文字(比如现在正在创造当中的方块壮字),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他们的选择?我们是不是也要用“懦夫”、“犬儒”、“放弃民族文化建设”、“投降主义”来跟他们论理?
我希望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壮族百姓(包括学童)在学习本民族文字时拥有比我们更好、更便捷的学习方法。如果他们因为教育机会有限而不可能拥有比我们更好、更便捷的学习方法,那我真心希望那些正在创造新壮文的专家学者们能够为他们创造出一条更好、更便捷的道路。
对不起,有点口吃了。(笑)
由于该篇文章是作为“学术”文章发表的,至少是发表在壮族在线的“学术篇”专栏里,所以,我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作为学术论文,该篇文章还需要更加客观的科学态度。例如,“事出有因”这样的标题,似乎还有改进的余地。又如,文章中提到的反对观点,似乎从头至尾都是某个网民的观点。这不但给人们留下了几乎没有反对意见的错觉,同时,也表明文章所综述的讨论并不是有众人参与的学术争鸣。再如,文章作者把各种观点提出的时间秩序做了“戏剧性”的调整,使相对无序的讨论变成了井然有序的对话。
二、作为综述,文章在文字概括上和材料选择上有明显的失真和遗漏之处。如,关于“自生自灭”问题的讨论,某个网民是泛指“事物”的,而且在讨论该问题的帖子里有明确定义。文章作者只认定是说壮文一事,可以说是严重的失真。又如,关于壮文推行的阻力问题,许多网友都有精彩的论述,文章对此就明显地遗漏了。再如,关于借词要整个概念地借入以免闹笑话的观点也没有在“六、借词之争”一节中提及。当然,综述不可能什么都提到,但是,把重要的观点遗漏了,那作者综述的立意就有失偏颇了。
三、文章引用的统计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难以服人。在“二、网民的成分构成”和“三、壮文方案之争”中,作者分别使用了本论坛的网络统计数据。其实,稍微懂得统计的简单原理的人,即只稍微懂得调查样本应该包括哪些人、应该有多大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目前的网络统计数据是没有多大的统计学意义的,用它们来说明问题是毫无价值的。建议网友们稍微学习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以后再考虑要不要采信网络统计数据。
四、“还是拼音壮文好”的结论缺乏足够的依据。理由包括:
1、尽管调查样本需要大幅度地扩展,但目前网络统计数据显示,支持拼音壮文者只占1/3(其中认为拼音壮文需要改革者占这1/3的23.9%),另外的两个1/3分别支持古壮文和汉字壮读。如果现在正在创造的壮字是古壮文和汉字壮读的代表,那么,其支持率就很可能是2/3了。怎么能说是拼音壮文好呢?
2、壮文(指拼音壮文或着方块壮文)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全由文字方案本身所决定,相反,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所决定。在壮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对壮文的决定意义还没有弄明白之前,就对壮文方案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这样的判断有多少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其他的理由,大家可以看看不同帖子里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李子在 2003/11/06 00:51am 发表的内容:
拉丁拼音壮文在本民族是很难普及的,就别说用以扫盲了。拼音壮文方案公布五十多年了,虽然起初轰烈一时,随后也就不怎么了。可那土俗字历经千年却还在乡间流行。这说明什么呢?
土俗字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一可以说明汉文的“先入为主”使得汉字类型的壮语土俗字有了自发创制来源和社会生存的土壤,二可以说明汉字始终不能表达壮族语言,而壮族内部仍旧产生了母语文字的需求,只能用各地比较熟悉的汉文加以改造继续来表达壮族自己的语言。实际上,如果给拼音壮文的学校、社会教育以及媒体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的话,拼音壮文的普及速度肯定比积累性的汉字类型的壮语土俗字(方块壮字)要快得多,作为扫盲手段来说也毋庸置疑是最快的。
下面引用由Lwgyungh在 2003/11/06 03:14pm 发表的内容:
拼音壮文不能在民间普及,并非文字本身的问题,责任应在壮族头人——自治区主席。
跳出汉字的思维定式去发展民族语言未必不是好事。
想想汉语的方言土语之多,实在超乎想象,但在文字上他们却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使用了同一种文字,即象形文字的汉字,这种汉字可以随不同的方言发不同的音,因此他们不存在用哪种方言的拼音文字来作为标准文字的问题,而且这也是汉民族几千年来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原因!我想,这一点应该给予我们壮族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有使用象形文字才能解决文字统一的问题!而拼音文字在方言众多的国家根本无法承担此重任,因为不同的方言区对采用别的方言区发音的文字的认同感肯定会降低!
因此,我强烈建议壮族文字也应该创造统一的象形文字!!或者直接从古壮字中发展,虽然现在的古壮字各地字型、含义很多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整理挖掘出一套统一的壮字,其实汉字当初也是一样,除了标准字外,还有很多异体字,只不过是由国家用行政手段统一了标准文字而已,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古壮字中整理发展出一套标准壮字,然后再进行推广,权当大家都再次参加扫盲吧~~呵呵
我的意见是坚决推行统一的古壮字,千万不要图方便而使用拼音壮文,我想,汉族人能够用他们那么复杂汉字来给他们民族进行扫盲,难道我们壮族人就不行?!我们比他们笨很多吗?!
跳出汉字的思维定式去发展民族语言未必不是好事。
你为什么会认为学习非拼音化的壮字就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汉语文基础呢?
我认为,在某种语言(如汉语)消亡以后,其表音文字(如汉语拼音)传达的“声音”表示什么意思,可能后人难以知晓,而其表意功能较强的文字(如汉字),虽然是“哑巴”,但后人可以根据其字体结构解读它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哪种文字形式更有利于保存文化信息,可想而之。
同意水翁观点。
壮族应该用什么文字和有无文字是完全可以讨论的,也是应该讨论的。但是,这类问题留给有学术爱好的学问家去做好了,在这个问题上肯直面现实的贝侬们,就不要去争论了,理由很简单,时不我待,如再争论他几年,再犹疑它几年,再拖拉它几年,几十年之后,恐怕连说壮话的人都没有了。面对社会发展的严酷现实,壮人只能大力推广使用拼音文字,再无其他选择的余地。
简单易学便于业余学习是拼音文字的根本优点
一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多一个星期就可以用拼音文字书写自己的母语;一个文盲的农夫或农妇,用工余时间,坚持几个月也能学会用拼音文字拼写自己的母语。这样简单快捷的文字推广效果,有那种文字可以代替?
作为少数民族,一没有主体民族的文化优势,二也无主体民族政治上的所谓“优越感”,三更面临本族民众因长期以来实际处于弱势地位而造成沉重的文化自卑,于是新创文字的推广当然困难重重。翻开天底下所有民族文字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推行是一帆风顺的。借我们文字推广工作中遇上的困难就责怪自己的民众,就动摇信心,轻一点说是懦弱的表现,是懦夫心理的流毒,重一点说就是放弃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奉行被动地甘愿接受其他民族同化的投降主义。要坚决清除各种善意的或者恶意的干扰,一定要立足于挽救濒临灭亡的民族语言文化的危机意识,立足于如临绝境最后一搏的壮烈豪情,咬定一个目标,踩定一条道路,勇猛向前,哪管别人的说三道四。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