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下载]从本地方言的壮语语音谈民族融合
[打印本页]
作者:
田阳仔
时间:
2002-8-9 16:48
标题:
[下载]从本地方言的壮语语音谈民族融合
这话题是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便想说了的。那时我正在一个壮族聚居地区“上山下乡”,虽有学讲壮话的条件而不想学。原因是自知处在“再教育”的地位,何妨来一个“韬晦”之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地区除说壮语外还流行柳州普通话,我们便用北京音普通话“拗硬”一点和村民们对谈。村民们对我们这些“知青”很友好。有一天去挖锰矿,住在工棚里,整天挑着重担跑山路,我回来累得躺在床铺便不想动了。这时,一位姓丘的大哥给我端来一盘热水,让我洗脚松筋骨。我把脚伸进脚盆,惊呼:“好nā!”,一个热的强刺激使人不由自主,叫出儿童时在容县学到的地方方言,而不是说普通话。老丘一边给我舀来冷水,一边笑眯眯对我说:“你学会讲壮话了。”“我这是讲容县方言呀!”我被他说得懵懵然。“nā就是壮语烫热的意思。”老丘给我解释道。
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注意到许多普通话没有的,本地白话才有的语音,往往就是壮语音变过来的。纵使有的稍微变了点音,许是年代久远说说说走了调。壮语的语法结构和汉语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同类不同种的东西,汉语先说种再说类,而壮语先说类再说种,如猪肉、牛肉,壮语便说成肉猪、肉牛。壮语音“果子”是“陆”,桃子便说成“陆桃”,这个“桃”是汉壮语同音的。我在未到壮族聚居地区做“知青”前,很奇怪容县白话把酸柚子称做“陆卜”,原来这个“陆卜”就是壮语对酸柚子的称呼。此种例子,真是举之不尽。由此可见,玉林市所属的容县一带,别看目前几乎没有一个自然村说是壮族村,实际过去生活着壮族人民,起码是壮族汉族杂居在一起,语音的混杂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过去生活的壮族怎么都搬走了呢?不应该是搬走。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便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汉族和少数民族长期混杂生活之后,由于汉族文化比较先进,生产技术比较高超,少数民族通过学习、通婚等等形式慢慢便“汉化”了。我的祖母便是壮族人,但到我们这一辈都不会说壮话,我们兄弟姐妹在履历表上也没有填壮族。在解放前,没有一个学校是学习壮语的;壮语文字是解放后才由国家民委制定颁布的,教育越发达,汉族壮族杂居的地方,说汉语而不说壮语的情况就越来越普遍。也正因为这样,在本地方言中夹杂了一些壮语语音,就是极正常的事情了。自然,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后,懂得这些语音的人也必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民族融合会更前进了一步。□罗陆艺
作者:
依维
时间:
2002-8-22 13:50
我一定教育好我的子孙深深认识到他们是“僚人”。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