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从壮文拼写的壮语地名想起------- [打印本页]

作者: duzdinz    时间: 2002-10-28 11:02
标题: 从壮文拼写的壮语地名想起-------
看了<名不副实的壮语地名>这篇文章,有挺多感想:那是因为的壮语地名采用汉字记音而给人造成的误会,而今有另一种更叫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拼音壮文出现了,那在壮文里总该能够把壮语地名的原音义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了吧?非也!现今的壮文拼写壮语地名时,不是直接地按壮语地名的原音来拼写,而是按照原壮语地名的汉字记音,再以壮文借汉字读音规则来拼写的.比如说"百色"按壮语原音原义应是Baksaeg,而现在拼写成Bwzswz,壮语里没有任何意义,再如壮语地名的特别冠字"古""那""百""咘"等壮文里拼成"Guj","Naz","Bwz","Bu"等,NAZ巧合还是NAZ,但GUJ呢?壮语地名里"古"原意应为GO,是为植物的冠词,而GUJ你说是何意呢?如此,田阳县的那坡,应为NAZMBOQ,乃有泉水涌出的田地的意思,而今拼成NAZBOH,是否应理解为"父亲的田地"呢?壮语地名号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地名中数量最多,但是照此在自己的民族文字里拼写本民族语言地名的,我们壮族是一大发明(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我真不敢想象,如果面对那么一张壮文版的广西地图(我是说如果,假设,可能,也许有的话)时能看出啥名堂来?那不是跟看外国地名一样,读得出音节,却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外国人的地名在他们的语言里可是有意义的呀!而我们的壮语地名,用汉字写时表达不出其含义不说,连用自己本民族文字拼写更变成不知所谓毫无意义的音节!!?有时候我真想,既然如此,何必还要创造这壮文来干啥呢?本来好好的一种科学的文字系统,却被如此糟蹋了.再如壮语通称在前特称在后的特点,也被改成了与汉语一样了,如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应为Swcigih Bouxcuengh Gvangjsih,当然,群众实际口语中是这么说的,但那是没有书面语的规范,群众不知道如何表达,而不得已的做法.而壮文作为书面语,应该要起着推荐新词汇,规范通用语文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壮文其充量也就是体现一下中国光辉的民族政策,满足一下壮族也有民族文字的愿望而已!除此以外我看不到她的实际用处,例如说你用壮文写一份材料寄给自治区的某个机关办公室,反映情况.收到此信的人如是个较认真负责的人,他看不懂,或许他还会几经周折去找人翻译翻译,那也许几个月半年已过去了&#59;那若是碰上不那么负责任的先生小姐,看不懂?英文?法文?德文?都不是!废纸篓里一扔,得了!你这封信就此石沉大海了,你说是吗?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2-10-28 13:55
有同感。也有痛感!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2-10-28 15:32
同意Duzdinz的以上看法。
我觉得壮语语文面临着四大统一规范问题:
1.采用拼音壮文还是方块壮文,还是采取双轨制的办法?
2.标准语地点的选定:是保持现在的武鸣县双桥镇标准音还是选择其他方言点,或者标准音多轨制?
3.新词汇是坚持壮语本身固有词汇组合语法还是套用汉语词汇组合语法?
4.现代汉语借词采用新借词语音系统还是老借词语音系统?
欢迎贝侬们就这四大问题继续讨论。
作者: zzhc    时间: 2002-10-28 17:37
  我个人认为,我们壮族已经有了方块壮字,其实就没必要创造什么拼音文字,还是这位兄弟说得对“壮文其充量也就是体现一下中国光辉的民族政策,满足一下壮族也有民族文字的愿望而已!除此以外我看不到她的实际用处。”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不会被广大壮族群众所接受的。
作者: 路漫    时间: 2002-10-28 17:38

《三月三(壮文版)》编辑工作
            十五年的思考
                         Lij   Faz(路漫)
一、壮文是壮族的文字
壮文是壮族的文字,准确地说,壮文是壮族人民的法定文字,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解释。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一涵义。多少年来,不少非壮族的人就没有这一意识,其中包括某些有社会影响的头面人物。他们有意无意地不尊重甚至无视宪法、民族法有关民族文字的规定,视壮文如垃圾、如多余之物。一谈到壮文,他们便嗤之以鼻,有责任研究解决问题的不予研究,有责任宣传民族文字推行的冷眼旁观,有责任“扶上马,送一程”的看着壮文陷入低潮而幸灾乐祸……
非壮族的人有这种“意识”,也许情有可原,可叹的是,一些壮族人也有这种意识。一提到壮文,他们中一些人就发出善意的冷笑,恶意的呢便是讽刺、挖苦了。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文字,在世界上数千个民族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怪现象了。
可是,值得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包括壮族和非壮族的)都持上述让人遗憾的“意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主持三月三壮文版编辑部所举办的“读者沙龙”活动,参加者不下数千人次,其中壮族读者自不待言,汉族读者也是不计其数,地域竟涵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汉族读者翻看了三月三壮文版杂志,虽然看不懂其文字内容,但通过版面、插图、汉文目录和信息报道,都赞不绝口,为壮族用自己的文字办出如此漂亮的杂志而高兴,有的甚至来信询问怎样才可以学习到壮文,言下之意是给他们寄学习壮文的资料或介绍学习壮文的途径。这种现象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可见,壮文是壮族人民的法定文字,在社会上是得到尊重并被广泛承认的。
二、民语委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委员会
民语委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简称,在广西,相信知道这一简称的人不少,但不知道的也不在少数,而有所知道的仅仅以为这是“搞壮文”的“单位”。民语委的“知名度”这样低,这与我们份内的人(包括自治区、地区、县等各级民语委在册的人)宣传不够、工作不够深入细致不无关系。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当然包括壮语文,但壮语文不能代表所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什么一提到“民语委”,有的人(包括我们份内的人)就理解为“搞壮文”的呢?对这个现象的解释,相信“我们的人”是心知肚明的。
当然,就广西目前情况来说,推行民族文字的重点是壮文,把“民族文字”的指向理念为“壮文”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就算民语委目前的任务是“搞壮文”的,但“搞”得如何了呢?为什么听到有人说民语委是“搞壮文”的,我们有的人就感到心里不舒服呢?这难道仅仅是“问心有愧”么?
“语言文字工作”不单纯是推行工作,除此之外,和推行工作同样重要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语言的挖掘、整理和发展态势的研究等等。可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在“推行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却是少之又少,目前甚至是停步不前。
就说壮文的规范化吧,这一“工作”还有人问津吗?在自治区内,与“搞壮语文”沾边的部门有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民族报、三月三杂志社、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壮文学校、中央翻译局壮文室以及主管的自治区教委、自治区民语委等,但是,他们的业务人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讨论、协调、研究过壮语文“工作”?或通过什么刊物、内部资料等交流过壮语文“工作”?就笔者所知,从来没有。非但互相之间不讨论、不协调、不研究,甚至互相间的业务从不观摩、从不交换意见。举例说,电台、电视台的壮语节目,报社、杂志社的业务人员很少有人刻意去收看、收听;同样地,报社、杂志社出版的壮文报刊,也没有给电台、电视台等与壮文业务有关的部门赠阅,如此等等,真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于是乎,这些部门的业务人员在“操作”壮语文时,便“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从而出现了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这个部门编写的教材、资料,那个部门常常不认可;那个部门的业务人员撰写的稿件,送到这个部门来常常在语法、用词方面被删改得面目全非;各部门的壮语文专业人员在交谈时往往不“通用”壮语……如此等等。由此,人们不禁感叹:这样的壮文“工作”状态,如何“推行”得了?
三、三月三壮文版是广西民族文化刊物的壮文版面
三月三壮文版创刊已经15年了,它在壮语文的业务人员中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是,由于上述的原因,众多的壮语文业务人员既得不到赠阅自己又不订阅,所以能够阅读到这份刊物的壮语文业务人员并不很多。于是,尽管这份刊物既开设原创壮文作品栏目,也开设有关壮语文的“学术观点”栏目,可发表作品的作者绝大部分是“业余”的壮语文爱好者,而“正宗”的壮语文业务人员倒是为数甚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笔者主持该刊物十多年,常常百思而不得其解。在这十多年中,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向从事壮语文专业的人士约过稿,但应约来稿的寥寥无几。是壮语文作品的稿酬过低?不是,壮文版的稿费标准是采取国家稿费标准的上限呢。是壮文版的“知名度”太低?非也,本刊是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壮语文刊物,曾被国外媒体赞誉过的呀。是我们的壮文“文风”不被大家认同么?不大可能,对于同仁的来稿,我们素来尊重作者,认为目前壮文尚未“成形”,应提倡百花争放的多风格存在,对这类稿件删改最少……
壮文版得不到“同一战壕”的壮语文专业战友的认同和支持,毕竟是我们十多年来办刊的遗憾,甚至也是壮语文工作的一种让人深思的悲哀。仅仅从这一点来看,近年来人们所感叹的,“壮文工作”为什么“难搞”,答案大概已经可以说是昭然若揭 了。
四、民族文字应与民族地区特色相吻合
从地图上看,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域是连成一片的,占广西版图的半数以上。但是,由于壮族聚居的广西西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山岭绵亘、岩溶广布、丘陵错综、平地狭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壮族聚居的板板、弄弄、寨寨、屯屯便被分割得零零散散、各居一隅。因此,就壮话来说,不但县与县之间难以用本地壮话交谈,而且隔山隔水的板、弄之间也往往是“你说我不rox,你吃豆腐我吃noh”。
在壮文方案中,虽然规定了“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音为标准音”,但自从壮文推行以来,执行这一规定并不够坚决、不够细致、不够“专业”,比如说,壮文推行工作者在一起讨论、研究壮文工作时,没有谁真正使用过壮语(不说标准音,就是自己的壮语方言也不说)。这样的语言环境,能推行好语言文字吗?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过去报道之“壮文推行工作掀起高潮”,充其量也是“看热闹”而已,“高潮”之所以不能持久,除了经费、政策原因之外,这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在文字工作方面,壮文版的编辑工作向来坚持《方案》的有关原则,壮语词汇的处理,基本以已出版的《壮汉词汇》《汉壮词汇》等工具书为参照,工具书上不见推荐的词汇尽量不用,个别方言词汇工具书上不见推荐但又没有相应词汇能够替代的则加注释采用。然而,问题出来了:《壮汉词汇》《汉壮词汇》出版后便被“束之高阁”,近二十年没有修订、补充,远远跟不上壮语文的发展;再且,这两本“独仔”工具书,由于出版的匆促,错漏的地方比比皆是,还有令人十分为难的是,这两本工具书在处理某同一词汇时,书写、注释却不一样,让使用者不知以哪本做参照为好。
根据壮族聚居地区的特点,文字的推行工作切忌“大呼隆”,而应该采取“小分队”的工作形式,深入下去,细致地逐一解决问题,打好坚实基础之后,方可“推而广之”。比如,自治区民语委业务处近年来举办的壮文科技培训班,收到了较好成效,就不失为较为成功的一种文字推行工作方法。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壮文推行工作可以说是“成绩不小,问题多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独力解决的。只有通盘考虑、互相协调、不断完善、讲究实效,才可以使壮文推行工作迈出健康、踏实的步伐。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恕笔者思路闭塞,期待智者点拨。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2-10-29 09:26
我爱我的民族,也为她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而自豪,但现在我更悲哀,为她的未来!
作者: 倚楼望望    时间: 2002-10-30 11:33
同意楼上的贝侬!不过有一个创制的过程,而且可以预见其工作的艰巨道路之漫长,我希望未来的壮文不仅实用且看起来美观一些。
作者: duzdinz    时间: 2002-10-31 11:56
我对现在的壮文工作深感不满,对壮文作出“壮文其充量也就是体现一下中国光辉的民族政策,满足一下壮族也有民族文字的愿望而已”的评价,但是我的原意并非针对壮文本身,而是针对壮文的推广应用工作而言的,作为壮族的法定文字,作为一种科学的文字系统,壮文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之所以造成“壮文无用”的是人,而且是我们壮族人!同样是民族自治的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什么他们的民族语言文字能够广泛的应用?那是他们充分利用民族自治的政策!而我们壮族人还在讨论诸如“壮族还有没有特点”,“壮文应不应该推广”,“壮语到底还有没有人说”的问题,我说,干脆大家讨论是否解散壮族得了-----等到你讨论得出结果,人家早就发展到哪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民语广播时,曾问过当时的自治区领导,就恢复壮语广播节目的问题要求从广西派人去北京,但当时的领导同志说,“壮族人民大多都听得懂汉语广播,这个中央台的壮语广播就不必开办了!“就这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藏蒙维朝哈语广播,就是没有壮语广播!再说广西作为一个壮族的自治行政区,我实在看不到我们壮族因任何自治的优惠政策而促进壮族的发展(这并非我个人的观点也并非反动言论),实际情况是有群众认为”壮族自治区“还不如”壮族自治县“呢!自治县的自治权利还实在得多了。(这并非本人的发明创造我这纯属引用)扯远了,说回壮文,以前的区民委叫做“自治区壮文工作委员会”,改名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本身就说明了对壮文工作的重视度已大为不同了,曾经有人大代表在区人大会议上提出推广壮语普通话的议案,但不获提案,我深感可惜!既然是壮族自治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治立法来规定壮语文的运用嘛!!(就像加拿大立法来规定英语和法语在电视广播节目中各占的份额)再者壮语文如能广泛应用,这何尝不是一个经济增长点?!这又扯远了-------现在壮文无用有用都还没能下定论呢(我是指所谓有关学术界还在讨论呢)?这哪跟哪啊!
我的兄弟姐妹们,还是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壮文能够挺起胸膛,在我们的社会里广泛应用而努力吧!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2-10-31 12:56
感谢“香港来的沛”积极的发言。

我想说明的是,壮语曾被误以为是汉语的一个方言,那纯粹是“五族共和”时期汉人的一厢情愿造成的,那时汉人不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他们眼中中国只有“五族”),但当时的壮人明显地不属于汉人眼中远远落后于“五族”的“野蛮部落”,为了自圆其说,于是把壮人视为汉人的一支(称为“土话汉人”)。壮语被误以为是汉语的方言,那是很没有道理的,这种误解建立在对壮侗语的无知和猜测上,根本没有语言学田野调查上的依据,不值得小题大作。

再次感谢“香港来的沛”的积极参与,他从专业知识和个人理解的角度,给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新视点、新参照,那将更加完善我们的认知体系。谢谢。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2-10-31 16:47
香港来的沛  你说的太有道理了。但现实是不容乐观的。
作者: 依维    时间: 2002-11-1 11:02
感谢“香港来的沛”,我很同意你的意见,我们僚人的经济,文化落后是导致僚人民族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广东话得以生生不息,那是有发达的香港密不可分,香港的影视,音乐深深的影响着大陆,其次发展的广东。一小小的大凉山能推出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的明星组合,还有藏族的容中尔甲,亚东;蒙族的腾格尔;维族的克里木等,他们都自己的母语唱响华夏,而我们僚人呢?
作者: 想家的人    时间: 2002-12-3 21:12
  看了好几篇讨论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作为壮族大家庭的一员的各位对壮族及壮语现状的担忧,心里不好受。难道就这样下去?难道我们民族的发展可以除了抓经济之外什么都可牺牲?先有整个民族的认同、再有经济上的共同努力才会真正持久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我们的共同称号——壮族才能变得更响亮、更被其他民族认同。
  真的希望我们这支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明天更辉煌!
作者: 无形    时间: 2003-1-20 14:13
问:
广西有壮语台吗?
有壮语电视剧吗?
作者: 路漫    时间: 2003-1-20 15:42
就我所知,广西没有壮语台,但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有壮语栏目。尚不听说有壮语电视剧,但有好多壮语配音电影(一般用壮语方言)在农村放映。
作者: 南蛮    时间: 2003-1-20 19:11
10年前看过一部壮语电视剧《窍哥》。这是广西自拍的,但最早是普通话配音,后来再“翻译”成壮语,说真的,我只看到了前二集是壮话的,第三集后就没见了。记得那时我还上初中,并且是在很晚很晚的时候(好象是晚上11点)。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1-20 22:57
《窍哥》这电视剧我看了好几遍,觉得很好看,但都是汉语的。

穆丽燕饰演的阿莲,宁理饰演的窍哥,我都很喜欢。宁理在上海演过一些喜剧,他应该不是壮族人。不过他们都演得很不错,能够准确把握壮族生活的一些细节。

我曾经想找《老窍传奇》这本小说(可能不是小说,而是民间故事集),但至今没找到。


作者: kay    时间: 2003-5-2 15:36
广西并不是壮族人占多数,首府南宁本地方言是白话,桂林柳州有桂柳话,即使是桂西百色也讲的是白话,桂东广大地区都是汉族区,新中国以后也只有桂西壮族自治区,为了政治原因,才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壮族自治区使得区的第一把手都要壮族,那个什么李主席,练普通话也讲不清楚,简直是丢我们广西人的脸!广西不是什么壮族自治区,广西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聚居区,壮话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广西方言,有极强的区域性,在南宁根本听不到这种话,壮语的发展要靠壮族人自己努力,看看广西的壮族人,看不到什么民族特征,只有在升官和高考的时候有用!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5-3 01:11
[这个贴子最后由沙南曼森在 2003/05/03 02:24am 编辑]

楼上这位朋友,看你口气似乎来自红豆社区。你在此发表带有明显偏见的言论,可能会自讨没趣。希望你能客观地冷静地看待问题,如果只为灌水只为发牢骚,请你还是回到红豆社区(或者别的社区),按你原来的方式继续发言。

汉族在中国是主体民族,但国内任何地区任何领域都以汉族及其语言文化为主导的想法显然是不妥的。比如,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非要汉人当权,非要汉语言文化大行其道,何苦呢?其中的理由,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作者: kay    时间: 2003-5-4 03:53
为什么一个人当不当权,要先看他的种族,而不是他的能力呢?文化是否成为主流,应该让文化的接收者自行的自由决定,而不应该人为灌输。广西是全广西人各民族平等的广西,各人选择什么语言,应该由他自己选择。我们广西各族平等和谐的生活这么年,为什么要改变。我本人绝没有什么民族偏见,我是广西人,我的同学朋友同事有来各个民族,我喜欢成克杰。广西在他的领导下才有高速发展,至于那个李主席,水平和能力是在不敢恭维,只想讲一句要是他不是壮族,才轮不到他当主席。要体现民族平等,就应该平等的选择当权者。
作者: 彩虹几度    时间: 2003-5-4 11:01
谁说南宁听不到壮话,上次我和我妈去区高院,在一个科室里,本来只是我妈和处长在那里说壮话,结果旁边其他人的凑过来,原来都是会说壮话的,搞得整个科室六七个人全在说壮话,我妈后来总说真是搞笑
作者: 怀集之子    时间: 2003-5-5 10:10
壮语,壮文的推广的确要广西区政府的支持.
作者: rang    时间: 2003-5-5 16:37
kay,你不要来这里放屁!
在广西谁当大?主席还是书记?是汉族还是壮族?一大还是三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你觉得你们那个族的书记、主任、主席(政协)很有能力吗?
你觉得其他少数民族会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吗?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3-5-5 18:37
这就叫做“拉屎不了赖地硬”!
如果说广西落后怪壮族,那中国落后的像云南、贵州、陕西、山西等怪谁?中国那么落后怪谁?中国一开口就四大发明什么的、历史悠久什么的,可现在这么贫穷,应该怪那个民族?
再进一步,如果是某一民族拖累了中国,干脆把他们开除出中国,不就解决了,中国明天醒来就立刻变富裕了,多爽啊!请KAY向有关有实权的单位、个人反映,或干脆自己起来动手行动,不更爽!
kay!我等着你的好消息啊!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5-6 02:03
回复 kay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担任,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的,你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一员,总不能动不动就要求主体民族主导的中央政府出尔反尔、违犯法律或修改法律吧?

具体的条文,请点击以下链接:
[推荐]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部分条款摘录
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26&topic=590&show=0#lastviewpost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91


作者: venjiebiao    时间: 2003-5-6 11:15
最近也在思考民族文字问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之为民族的最基本条件,没有它,民族也就消亡了,我们选择什么方案,怎样规范使用,太重要了,有不要深入地讨论。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3-5-6 13:39
   要保住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借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如果能够争取国家的支持,成立一个僚语电视台,选准具有代表性的僚区地方语言做电台语言,借贴近民众的娱乐节目广为传播,坚持他八年十年,肯定有成效。
   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区,广西没有壮语电视台是说不过去的。成立民族广播电视台,更是向少数民族同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普法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提高民族同胞的文化素养等的需要。广东的好几个广播电视台一直坚持用粤语,就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舆论阵地的重视。
    成立民族广播电视台与党和国家的建国意图不但不冲突,反而是很好地实现这个意图。因此,我们没有充分地争取,确实说不过去。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3-5-6 13:57
   就算暂时没有民族广播电视台,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起步性的工作啊!
   如壮学会能否争取广西的文化部门和民委的支持,先把电视剧《邓小平》翻译成壮语,让其到僚人地区去传播?之后再翻译更多的影视作品,第三步再着手创作本民族的影视艺术,最后就成立本民族的广播电视台……。
   可行吗?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