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壮族陇峒节 祈福五谷丰 [打印本页]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0-2-27 08:53
标题: [转帖]壮族陇峒节 祈福五谷丰

2月24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同胞庆祝一年一度的陇峒节,壮族同胞举行传统祈福仪式。

     陇峒节在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举办,由大自然村落单独筹办或几个屯联合举行,祈福求丰年。(唐辉吉 摄)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0-2-27 09:59
陇峒——下山谷吧?回复内容不能小于 12 字节!
作者: 称最    时间: 2010-2-27 10:05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著虎尾在2010-2-27 9:59:46的发言:
陇峒——下山谷吧?回复内容不能小于 12 字节!

应该是下田峒春耕吧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0-2-27 14:00
陇峒节,汉语也有的翻译为“隆垌节”“陇瑞节”,都是下田峒(田坝)去的意思。

作者: 卜丁    时间: 2010-2-27 15:11

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0-02/27/content_356633.htm

越南的岱侬族也是有这个节日的,壮文中对应“隆垌”的应该是“roengzdoengh”吧

陇峒节,龙州“布傣”的歌圩


南国早报   2010-02-27          ■ 本报记者 蔡立梅 /文 唐辉吉 /图

  板送屯的布傣“小百灵”。
  隆重的“求务”仪式。
  “求务”仪式上的经书弹唱。
  敬酒的龙州布傣女子。
  板烟屯的花凤舞。
  银木雕刻的凤头里另有玄机。
  大新板价屯民俗艺术团农民表演的《擂芒舞》。

  本报记者 蔡立梅 /文 唐辉吉 /图

  “在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民间都会自发举行陇峒节。这个传统节日起源于唐代的峒节,现在一些村屯还保存着这种民俗:举行“求务”仪式,跳《花凤舞》,对唱山歌……”听了广西社科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其旭的介绍,记者于2月24日(正月十一)前往金龙镇,正好赶上了民建村板送屯的陇峒节。

  据潘其旭介绍,陇峒节主要流传于崇左市壮族“布傣”支系族群聚居的村落。“陇峒”是壮语,“陇”即“下去”、“前往”之意,“峒”是指广阔的田野,“陇峒”就是到田峒祭祀天地祈求丰年的意思。关于陇峒节,唐朝的古籍中就有记载。陇峒节原本是壮族民间祭祀性的节日,是壮族歌圩的一种活动形式,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盛会。节日期间,村民自发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参加天琴弹唱、对唱山歌、舞狮舞龙、抛绣球以及斗鸡斗鸟等活动,同时摆起长桌宴馈饷宾朋,恭贺新春,热闹非凡。

  “求务”仪式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潘其旭及几位老挝专家来到板送屯时,热情的村民已经在村口边敲着锣鼓舞动狮子等候。身著传统民族服装的布傣姑娘小伙,一手捧着一碗米酒,一手拿着汤匙,笑着请来客喝迎宾酒。而村中的地坪上,已经人头攒动,其中有是不少慕名而来做田野调查的高校师生。和许多壮族地区的歌圩一样,陇峒节也是一个乡村的集市,各种小商品地摊聚集。与众不同的是,地坪上集中摆放着几十张矮桌子,上面摆满了各式供品和五颜六色的花。桌子前面,近十名身穿红袍、戴着法冠的巫师一字排开,他们席地而坐,弹天琴,摇铜铃,念经文。

  “这是举行‘求务’仪式。”潘其旭介绍说,当地壮族村民将一季农耕活动,即从播种到收获叫做“务”,在春耕前举行的田峒祭祀活动就称为“求务”,意为“向天地祈求丰收”。

  “求务”可由一个大的村落单独筹办,也可由几个村屯联合举行。“求务”当日上午约8时,各家各户将鸡牲、猪肉、粽子、水果、酒等,以及稻谷、花生、玉米、黄豆、棉籽各一把,加上一束五色纸花或野花、绿叶等,摆放在自家专用的小供桌上,再端到“众饭”即村中的公共祭祀场地上。然后,巫师们就手弹天琴、脚抖铜铃,唱起《跑马庆丰年》、《颂花婆》等经书,还挥扇跳“求务舞”,祈年求福。下午“求务”仪式结束前,巫师把各家带来的谷种、花和绿叶重新分给每张供桌,让主人带回家。

  “求务仪式,寓示天神赐予谷种和花叶,表达了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祈愿,反映了壮族群众对物质生产和生存繁衍的热切愿望。”潘其旭说,陇峒节是壮族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近些年来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从“求务”仪式上演变而来的现代天琴弹唱,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现在已经成为龙州民族文化的符号。

  花凤舞

  在板送屯的陇峒节上,记者还看到了独具特色的花凤舞:身披锦衣金羽的凤凰,和着《花凤舞曲》的节奏,翩翩起舞,木头制作的凰头口中,不时发出响亮的敲击声,好像凤凰的鸣叫声。表演花凤舞的,是来自贵平村板烟屯的板烟舞凤队。队长马汉伟向记者介绍,花凤舞目前仅存于板烟屯,也只有他一人懂得制作凤凰:“雕刻凤头的木头必须选用银木,用别的木头雕刻都发不出‘凤鸣’,‘凤鸣’的关键在于它的嘴巴中有一个用线控制的活动机关;凤凰的身架是用竹篾编织的,套在人的背上就可随意舞动。”

  花凤舞的音乐伴奏也很有特点,伴奏乐器是一把秦琴、一把板胡、一把二胡和一支竹笛,“祖先原来用的是木琴,后来木琴失传了,只好改用秦琴”。花凤舞的曲调,是布傣祖先传下来的,内容有《贺婚曲》、《贺新居》、《拜年曲》等,还有相应的伴唱歌曲。马汉伟介绍,花凤舞多出现于“求欢乐”的喜庆场合,不过,在父母辞世的白事场合,也可以演唱哀歌《治丧歌》。

  “长衣壮”女子

  龙州地处中越边境,自称“布傣”的壮族,其服饰布料和黑衣壮的一样,都是自制的靛蓝染的土布,黑色或深蓝色。女子服装的样式,看上去和越南的传统服饰很相近,都是宽脚裤外面套长衫,只是龙州布傣的女子,腰间还缠着一条宽宽的布腰带,更显身段。板送屯的女子,每人都有一套传统民族服饰,她们把自己身上的黑衣,称为“长袍”。那些肤色白皙、笑容羞涩的女孩,身穿黑色长袍,弹着天琴唱起采茶调,成为村屯中最动人的风景。

  板送屯的陇峒节举行时,村中的许多妙龄女子都外出打工了,留守村中的多为还在上学的女孩。9岁的农金霖在那些女孩当中,像一只可爱的百灵鸟,一会儿边跳边唱贺年歌“恭喜恭喜你呀”;一会儿抱着几乎与自己等高的天琴,唱起本地山歌“鸟儿吃果”。不仅客人争着与她合影,村里的大妈也是她的粉丝,不停地用本地话叫她“再唱一首”。农金霖告诉记者,“天琴和山歌都是老妈教的”。就是倚靠这样的代代相传,板送屯的陇峒节才能保存至今。

  “短衣壮”的擂芒舞

  就在板送屯的陇峒节热热闹闹之际,相距不远的“美女村”板池屯也搭起了舞台,应邀而来的农民艺术团带来了各种充满乡土味的节目,簸箕、竹筒、葫芦、斗笠,这些乡间司空见惯的什物,都变成了简易的道具。与板池屯相邻的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板价屯,有一个板价民俗艺术团,这天也应邀来表演。艺术团的大新壮族女子,穿着短衣长裙,披着小坎肩,戴着壮锦头巾,朴素又美丽。区别于龙州的长袍壮族女子,她们自称“短衣壮”。

  板价民俗艺术团的节目很原生态,一看就知道都是源自于劳动生活。比如《擂芒舞》,就是表现丰收时节一群男女青年在田间敲击竹筒赶走偷吃谷粒的鸟儿,“我们壮族人从小就受教育,要珍惜粮食,民间谚语说‘一粒谷子粘在狗尾上,大家扛起扁担去赶’,吃饭惜米,每一粒谷子都要珍惜。这个歌舞,就是表现劳动的情形。我们唱的山歌,意思是‘出啊,出啊’,鸟儿出去啊!山上的鸟雀飞走了,田里的谷子熟透了。收割回到家,喝酒又喝茶。大家欢庆丰收,敲击竹筒,就是我们的打击乐”。艺术团的团长农廷兴原来是一位小学老师,退休后组织了这个民俗艺术团,编创了不少原生态的歌舞。由于现场的音响设备很简陋,没有“小蜜蜂”(麦克风),演员们不能边跳边唱,只好临时安排几个人来伴唱,农廷兴在舞台边舞动双臂,指挥着伴唱的节奏。场下的乡亲们,不管是农妇还是打扮时髦的少年,都看得很乐呵。专家们则拍照的拍照,录像的录像,同样快乐地忙碌着。



作者: 卜丁    时间: 2010-2-27 15:16

详情见: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0-02/27/content_356633.htm

越南的岱侬族也是有这个节日的,壮文对应“隆垌”应是“roengzdoengh”,对应“陇瑞”应是"roengzreih".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10-2-27 17:35
从这贴的图片看来,僚人的长相一点都不像北人所讲的那样丑陋,挺俊美的。反而在北人的村落里,歪瓜裂枣的一大堆。
作者: 僚园星火    时间: 2010-2-28 02:45

“当天上午,记者跟随潘其旭及几位老挝专家来到板送屯时,热情的村民已经在村口边敲着锣鼓舞动狮子等候。”、“据潘其旭介绍,陇峒节主要流传于崇左市壮族“布傣”支系族群聚居的村落。”

----------------------

有寮国专家哦~ ~ ~

另外,本人也比较认同“布傣”这种称呼,因为译为“布傣”比“布岱”更有桥梁意义。

壮族有“布傣”支系,汉语字面上“布傣”、“傣族”、“泰族”比较相近,好理解。

这样看起来壮族和泰族的同源关系也会更加明显起来。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0-3-19 09:4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要得!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