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网—南国早报柳州讯 11月26日下午,50岁的农妇罗培林参加了“柳城县首届农民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的结业典礼,当她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手中接过结业证时,高兴得合不拢嘴:“我读到小学四年级就回家务农了,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没想到40年后还会得一个壮文结业证!”这一天,和罗培林一样得到学壮文结业证的一共有51位学员,他们全部是柳城县洛崖乡勤俭村大碑屯的村民。
原来,从今年的9月16日开始,自治区民语委在大碑屯开了一个“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请来壮文老师和农科人员,给农民讲授壮文读写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种养技术,村民们踊跃参加,报名的多达168人,最后只能一家留一个,51位农民成了首届培训班的学员。
大碑屯有1391人,99%是壮族,但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去年他们把村里具有200年历史的“奶奶庙”推倒,盖起了120平方米的科技图书室,村民们到这里学文化学科技的热情十分高涨。恰好自治区民语委要在柳州的壮族聚居村落推广壮文,看到大碑屯的群众基础好,就在这里开了首期培训班。
洛崖乡党委书记陈可盛说,现在农民们可以通过阅读壮文书刊,自学农科知识。参加培训班结业典礼的区民语委领导还建议村民们:用壮文把听到的民间故事和山歌记录下来,“把我们壮族文化发扬光大。”
在首届培训班开班的两个多月里,全班51个学员没有一个人缺过一节课。这段时间正是收割晚稻和砍甘蔗最忙的季节,学员们白天抓紧干农活,晚上到科技图书室上课。在11月25日的验收考核中,学员的合格率高达100%,其中优秀率达54%。
当柳城县有关领导宣布又有一个“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准备在大碑屯开班时,刚刚领到学壮文结业证的村民们蜂拥而上,争抢着报名。年过半百的罗培林也在报名册上登记了自己的名字。听到有人说她不算“青年”,她跟人家急:“人老就不用学习了?我还想再拿一张(结业)证呢!”
村支书兰有文说,大碑屯人均一亩三分九水田和两亩畲地,以前完全靠种水稻和甘蔗维持生计,平均年收入才2200元,离3800元的农村小康标准还有不少差距。通过参加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村民们都掌握了一到三门种养技术,准备明年开春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有的养田螺,有的养桑蚕,有的养良种鹅,“大家准备一起奔小康哩!”对大碑屯的未来,兰有文充满了信心。
想必大家知道我的意思,其实我也在学壮文。
壮文的作用,不应该只是书写汉壮双文牌匾等象征性的作用,壮文(也许还需改良)作为壮族母语的书写系统,应该更多地用于记录原汁原味的壮族母语(包括各地方言),即加强其民间性实用性,这样,在汉语文铺天盖地的今天,壮文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找到成长的土壤,才能与壮语的传承、发展产生良性的互动。
下面引用由沙南曼森在 2002/12/21 01:24am 发表的内容:
对于农村地区,如果用壮文方案拼写当地壮话,然后用于记笔记(包括记录山歌、记录谈话等)、写文章(写各种应用文)、出通知、作宣传,我想这比用于扫除文盲和学习科技更容易让乡亲们接受,毕竟社会上绝大部分的 ...
一个民族也一样,应以忘本为耻!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