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转帖]关于南宁市壮文进校现状的调查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卜丁    时间: 2009-12-24 12:20
标题: [转帖]关于南宁市壮文进校现状的调查报告

原文很长,请看

http://info.nanning.gov.cn/n1066/n30599/n52347/n52422/n52812/6327642.html

调查报告还算客观实际,观点中肯,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挺好,但是就是能不能做得到。以往相关的专家学者也都有此类中肯的建议,但是就是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得不到切实的落实。伤心ing..........

关于南宁市壮文进校现状的调查报告

根据自治区民语委《关于印发〈广西壮文进校情况调研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民语字[2009]10号)文件精神,为掌握我区壮文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情况,探寻推进壮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办法和措施,为上级党委、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今年5月以来,我市各县区民语局组织专门调研组深入各试点学校,以开座谈会、访谈交流、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其中在问卷调查方面学生问卷1675份、家长问卷423份、教师问卷267份,对全市实施壮汉双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宁市壮文进校的沿革及现状

    壮文于1957年创制出来,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19806月,区党委决定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后,我市的武鸣、上林、马山、隆安、邕宁、横县、宾阳等县陆续在壮族聚居地区部分小学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实验工作,实行壮汉两种文字教材,且教材内容基本一致,教学用语为壮语和汉语,先壮后汉,以壮促汉,壮汉结合,目的就是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1986年至1990年,随着各个试点县壮文试点小学生的毕业,武鸣、上林、马山、隆安、邕宁、横县、宾阳等在县壮文学校的基础上陆续成立民族中学,壮文进校工作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的突破。作为壮文推行使用的重点,壮文进校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9月始至19906月止,在这阶段,壮文实验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很顺利,壮汉双语教学进展也很正常,各个教学点经过不断努力,探索出了开设壮语文最佳时间为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总结出“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汉语文教学“十六条”方针。第二阶段是从19907月开始至今,壮汉双语教学开始拨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成为壮族地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汉双语教学情况逐年出现分化,加上近几年自治区有关部门到一线检查指导壮文进校工作工作较少,致使一些实验学校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目前,经过不断的调整撤并后,南宁市实施壮汉双语教学的小学有21所,在7所民族中学开设壮文初中班加授壮文课(其中,马山县民族中学20089月已没有壮文班,不上壮文课),主要分布在6县和邕宁区、青秀区、兴宁区,“双语”教师实行津贴补助制度。各县壮文进校教学工作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历经20多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普遍认为:上壮文课还是很必要的,壮可促汉,也可以促英,壮汉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壮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南宁市壮汉双语教学情况统计表如下:

 南宁市实施壮汉双语教学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在校生情况

在职教师情况

 武鸣县仙湖镇中桥小学

531人,其中学前班103

31人,其中壮文教师12

 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

524人,其中学前班51

36人,其中壮文教师13

武鸣县锣圩镇高一小学

165人,其中学前班30

9人,其中壮文教师6

武鸣县城厢镇串钱小学

80人,其中学前班其中学前班30

7人,其中壮文教师4

武鸣县民族中学

648人,其中全部学壮文

54人,其中壮文教师2

横县石塘镇潘六小学

486人,其中学前班86

32人,全是壮文教师、从事壮文教学

横县平马镇平马小学

354其中学前班65

18人,全部是壮文教师、从事壮文教学

横县民族中学

1024人, 其中壮文班150

58人,其中壮文教师2

宾阳县邹圩镇白山小学

329人,其中学前班40

20人,其中壮文教师8

宾阳县邹圩镇龙塘小学

269人,其中学前班86

13人,其中壮文教师13

宾阳县民族中学

1600人, 其中壮文班140

94人,其中壮文教师1

上林县大丰镇黄周小学

635人,其中学前班152

61人,其中壮文教师24

上林县塘红乡石门小学

234人,其中学前班64

18人,其中壮文教师13

上林县塘红乡龙祥小学

328人,全部为学前班学生

17人,其中壮文教师1

上林县民族中学

2100人,其中壮文班300

112人,其中壮文教师5

马山县白山镇合作小学

526人,其中学前班74

14人,其中壮文教师7

马山县白山镇合小学

228人,其中学前班44

11人,其中壮文教师6

马山县乔利乡民良小学

126人,其中学前班20

10人,其中壮文教师4

马山县民族中学

20089月已没有壮文班,不上壮文课

隆安县乔建镇路兹小学

222人,其中学前班85

12人,其中壮文教师2

隆安县乔建镇廷罗小学

110人,其中学前班38

7人,其中壮文教师2

隆安县那桐镇那门小学

152人,其中学前班35

8人,其中壮文教师2

隆安县雁江镇荣和光彩小学

120人,其中学前班33

12人,其中壮文教师1

隆安县杨湾镇福兴小学

55人,其中学前班30

5人,其中壮文教师1

隆安县民族中学

2454人,其中壮文班300

168人,壮文教师1

宁区五塘镇六塘民族小学

268人,其中学前班71

17人,其中壮文教师8

青秀区长塘镇长塘民族小学

647人,其中学前班80

36人,其中壮文教师16

邕宁区民族中学

1702,其中壮文班  

108, 其中壮文教师5

    二、壮文在壮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壮族地区的传统教育都是汉语文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城镇地区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广大壮族农村却成效甚微。原因是这种教育方式脱离了壮族儿童的语言实际和思维实际。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关心壮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57年根据壮族人民的意愿,为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壮族人民更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学习壮文的热潮。在扫盲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80年代自壮文进校、实行壮汉双语教学以来,特别是壮文进校工作归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以来,武鸣、横县、上林、隆安等县壮汉双语教研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现身说教、在职培训、开展观摩课、示范课、外出取经等形式,促进了壮汉双语实验工作的发展,

走出了一条改变壮族地区文化教育落后面貌的新路子。

     1、“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民族语双语文教育”这是由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的科学命题。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辽阔,且多在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的环境的多种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壮族也不例外。要发展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少数民族必须学习并掌握汉语文,以便利用丰富的汉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促进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这是对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文教育的社会客观要求。无论什么人,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士,都要认清这一点,持积极态度对待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文教育。另一方面,同时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语文(母语)教育。这里也有三方面的客观原因:一是科学研究表明,母语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有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因为儿童在学龄前已经在特有的母语文化环境中内化了一套认知世界的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以母语为教学语言可以维持儿童认知能力的连续性;二是民族语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因此进行民族语文教育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三是民族学生学好民族语文为学好汉语文提供更好的智力基础。实践证明,科学地进行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教学,两者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2、在壮族地区进行壮汉双语教育,是壮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正确途经和必然趋势。壮族的古文字(方块壮字)虽然在唐末宋初已得到较广泛地使用,但由于没有得到规范,字体很不统一,没能在全民族范围内使用,始终未进入正规教育系统。长期以来,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都是汉语文的单语教育。因为教育脱离民族学生的语言实际和思维实际,所以教育质量不高。这是壮族地区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尽快改变壮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依据壮族人民的意愿,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套拼音壮文。当壮文方案在报纸上公布的时候,壮族人民欣喜若狂,以无比愉快的心情庆贺自己结束没有文字的历史。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冲击,壮文推行工作一度中断。文革结束时,党中央拨乱反正,广西区党委于1980年决定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并提出“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壮族地区的农村、学校机关推行使用壮文”的方针。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以后,广西民语委先在武鸣和德保搞壮文小学试点,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1990年,壮族地区已有45个县(市)306所小学,1071个班开办了壮文实验教学,学生达30879人。总体效果不错,因为各校都有同级的汉文班,很容易进行成绩比较。据各地统计材料看,壮文试验班及格率、单科分、平均分等各项指标,绝大多数比汉文班好。壮文进校实验工作二十多年来,壮文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推动壮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壮族人民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提高壮族人民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成绩显著。多年来,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对提高壮族地区启蒙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全面提高壮族地区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效果。一是加快了汉语拼音教学进度。过去学生没有学壮文时,汉语拼音教学需要80个课时左右,而学生在学前班学了一年壮文后,掌握了壮文的声母、韵母、调号,并基本具备了对壮文音节直呼的能力,同时学会了对26个拉丁字母书写,到学汉语拼音时接受较快,又省了拉丁字母认读、书写以及拼读法教学,这样节省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一般学生学过壮文后,汉语拼音教学只用3545个课时。二是加快了阅读教学的进度。壮文课对壮族学生来说没有生字、词,学生自已读就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找中心句、中心段,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方法就可以了,将较多的时间放在汉文的字、词、句和读写教学上。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就可以进行降类教学,老师可以把大部分一类课文(即讲读课文一般用3个课时)降为二类课文(即阅读课文,一般用2个课时,是半扶半放的课类),二类课文降为三类课文(即独立阅读课文,一般用1个课时,是只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课类)来上。进行降类教学扩大了阅读课与独立阅读课的分量,可增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既省时又省力,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三是说话、作文教学可以提前起步。由于壮文与壮语言一致,壮文的声、韵、调、拼过关后,就可以逐步进行写话、写段、写章教学。一般地,在学前班下学期学生就可以把自己讲的话写成完整简单的句子,一年级就可以写长句子(段),二年级就可以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应用文,到了三年级,学生便可以按课标教材要求,写出较好的命题作文,并逐步向汉作文过渡。四年级后,练习用壮、汉文写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的较长篇幅的作文。因此,说话、作文提前起步教学是壮汉双语同步教学的一大优势和特点。四是促进数学教学。在壮族地区,低年级学生数字课用汉文来进行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不多,加上语言障碍,教师很难给学生讲清教学概念、算理,学生也很难理解数学题意和要求,教师得花许多口舌用壮语来进行解释,于是,数学课变成了“汉语文课”,真正用来讲解数字的时间所剩无几,最后导致数学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质量不高。而用壮文教学能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特别是解决问题(应用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壮文的数学解决问题(应用题)一般不用教师讲解,学生一看完题目就可以自己按题意列出算式解答,所以低年级数学课用壮汉双语文来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五是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及精力。壮汉双语同步教学要求同一篇课文壮、汉两个教学时段要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使两个教学时段相互协调,达到以壮促汉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方针,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加强壮汉双语研究,充分利用壮文优势,以壮促汉,壮汉结合,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隆安、武鸣、横县、上林等县的一些壮汉双语实验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意见》(桂教民教[2001]109号)文件精神,开展壮汉双语文教学,双语教学各具特色,成绩甚佳。隆安县福兴小学在壮汉双语教学中主要实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模式,即重点抓好低高年级两头,重在打基础,通“四会”,最后集中大力,突破高年级;中间年级重在疏通、巩固、防止回生现象,几年来,该校学生考试成绩居全乡同类学校前茅。荣和光彩小学实行“一条龙”特色之路,即在不违背“十六字”方针的前提下,由三个梯级的老师专攻壮文关,三个梯级互相衔接,互相贯通,前后相应,最终实现壮汉兼通之路,几年来考试成绩都不错,在2005年全县小学毕业综合知识测试中,获村校组数学科“三率”达标奖,2005年获学校常规管理“优秀单位”,2007年获两基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路兹小学、廷罗小学和那门小学主要是“分步走”的特色教学。即按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重难分散击破;路兹小学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以壮促汉,成绩突出,语文科考试成绩在2005年居全镇第一,2006年、2007年分别居该镇的第三、第四名,数学科几年来均居全镇第三、第四名;廷罗小学和那门小学的成绩也居镇上中上水平。上林县从学前班开始进行壮文声、韵、调、拼教学,训练学生直呼能力;一年级起就实行壮汉双语文同步教学,使用壮汉两种语言、两种文字教材授课,采取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的教学方法,最后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壮文实验小学教育教学成绩高于当地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有时甚至高于当地非“双语文”教学的中心校。如石门小学每年毕业考试,语文、数学双科及格率、平均分都排在塘红乡的前三名;199820002003年全县中考状元均为民族中学应届毕业生,2003年毕业于该校的黄伟德于2006年高中毕业时被清华大学提前破格录取。

    三、壮文进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壮文进校工作重视不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汉族西化、少数民族汉化不断加快等不利于壮文进校工作的大环境下,一些领导对壮文进校实验工作认识不足,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一年到头少有人过问,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工作都不能得到落实,造成该项工作遭受冷落的局面。有些壮文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壮文进校实验工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以语文、数学成绩论英雄的今天,认为开展壮汉双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负担,有的甚至认为挤出时间学习壮文,无形中增加了一种负担,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跟不上。加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后,壮文专业生源不足,广西壮文学校只能转办高中,致使一些干部群众和教师对壮文进校实验工作信心不足,认为学习壮文没有什么用处,使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

    2、“十六字”方针在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前班不学壮文而是教汉语拼音或是既教壮文又教汉语拼音,一年级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不搞“壮汉同步教学”,造成壮汉互相挤占课时,壮汉双语文成绩下降;二是个别学校为了争取到一定的经费,到四年级才开设壮文课,人为地把壮文课变成一种负担。实践证明,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壮汉双语文教学“十六字”方针,是多年壮汉双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是壮汉双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方针。凡是壮汉双语实验学校只要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符合本地实际的教学模式,逐步确定了“发挥壮语优势,提前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壮汉结合阅读教学”等教学模式,较好地遵循了从壮到汉、壮汉结合、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壮汉兼通的原则,双语教学质量就高,反之就低。

3、双语教学实验校点编制不足且师资队伍老化、不够稳定。首先,双语教师任务重,待遇低,年轻的壮文专业教师不够稳定。由于双语实验校点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学校规模小,一般在校生只有几十人左右,实验教师既要上壮文课,又要上汉文课,任务很重,但教师的编比却与纯汉文学校相同。所以,双语教学实验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现在有些壮文实验小学的大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壮汉双语文教学工作,有的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还不能够胜任。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实行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后,双语教学实验点的教师每年只有调出而没有相应熟悉双语教学的教师调入,造成有部分在双语实验点任教的教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如上林县石门小学有18位教师,其中壮文专业毕业(中专)仅有4人,8人是县级即当时的县壮文学校培训,其余6人不懂壮文,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近年来从该校调出具有壮文专业毕业的6位青年到别村校任教(非壮文试点校),2000年壮文专业毕业的3位青年教师(本村籍)又被分配到其他村校(非壮文试点校),显得对壮文教学试点工作不够重视;2001年以后,该校原有35位代课教师,因代课整顿被解聘,他们当中不少是年轻的教学骨干,又参加过壮文培训,懂壮文教学,如此一刀切,不体现对从事民族语言教学工作的支持与照顾。又如宾阳县近几年来共交流5名年轻壮文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任职(教)。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进行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的教师没有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开展双语教学有劳无功,这样就造成了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的教师相对不稳定。其次,壮文进校工作的师资主要是广西壮文学校的毕业生,由于现在广西壮文学校已停办,没有新的壮文师资补充,双语教学实验的师资队伍老化严重,不利于壮汉双语教学。如横县现在共有50名壮文教师,但年龄超过五十周岁或接近五十周岁的教师就有22名,达44%。再次此外,近年来,各地对教师进行交流任职(教)和人员调动频繁,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条件太差,待遇也低。如武鸣县串钱小学有五个教学班72名学生,都是壮族学生,教师7人,能胜任壮汉双语教学的仅有2名教师。2008年,县里实行支教举措后,学校教师苏美英、黄玖惠夫妻就报名参加,后被教育局派到甘圩镇唐力小学任教,因为他俩是串钱小学壮汉双语教学骨干,他们走后,学校只有学前班和一年级的代课老师教壮文的声韵母表,布置写一些作业,二至四年级只教汉语,无法教壮语,中心校虽然从大同、大梁小学抽调两名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可他俩只会讲壮话,不会壮文,更不会教壮文。壮文实验小学的壮文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以至于双语教学得不到正常开展。现在大部分教师不胜任壮汉双语的教学,他们只是经过短期的壮文培训,只会简单的声韵母读写,指导学生学习双语显得勉为其难,双语教学质量上不去。

     4、教材、教辅不配套,且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家指导及互相交流活动。壮汉双语学校的教学多是通过上级统一出版的课本来进行,其教学方法多是单一的灌输式。除了课本,仍是课本,本来可以通过录制的壮族山歌、壮语歌曲等图像音像可以提高学生对壮文学习的兴趣,但目前书市或出版部门就缺少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因而学习壮文只能从课本到课本,单调而缺乏吸引力和兴趣感。同时,目前试点小学所用壮文实验教材错、漏太多;没有练习册、工具书、课外读物,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没有统一训练目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壮文教材不能按时发放也影响壮汉双语文同步教学。另外,壮汉双语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教师基本处于各自摸索的教学阶段,各行其道,教学方法陈旧没有组织县与县、教学点与教学点之间的交流活动,以致落后得不到改进,先进的得不到推广,也没有得到上一级的专家在双语教学上的指导,教师拓不宽视野,很难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5、缺乏宏观的政策的激励机制。学好双语,让人看不到在社会上有太多好处。就现在中考和高考录取制度而言,学好壮文与学不好壮文的学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相当部分人认为花时间花精力去学壮文,会影响中考、高考的录取。因为中考和高考录取学生是以汉文分数成绩论高低,中考尽管已经普九,但学校招生时仍是看汉文分数来定,谁也不去考虑壮文成绩。即使是读了专门的壮文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各类招聘录用人员中也没有特殊照顾,在取消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之后,读壮文专业的大中专毕生很难找到工作。正是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壮文就认为是一种累赘,分散消耗了应付中考的精力,担任双语教学的老师也比只教汉语的老师耗费备课和辅导的精力,也有一点暗暗“吃亏”之感,拿不出拼搏一番的精神来。

6、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出现挪用壮文补助经费现象。壮文进校实验专项经费一直以来都是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标准,即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25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00元,按照现行的物价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的需要。有的如宾阳县的龙塘小学开展双语教学二十多年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因而教学条件未能很好地改观,尚有5间瓦盖的低矮教室仍在用(已属危房),2007年前,壮文补助经费勉强足额到校,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壮文补助经费要不用来作基建,要么用来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学生部分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该校的壮文补助经费已经全部被挪作它用,双语教学已至于停滞不前的边缘。

    7、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壮汉双语教学的连续性。20052006年隆安县实行小学教育撤点并校后,大部分壮汉双语教学点的高年级(五、六年级)并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而中心小学又没有壮文教学,致使壮汉双语教学半途而废。武鸣县的钱小学、兴宁区五塘镇六塘民族小学也类似的情况。

    四、进一步做好壮文进校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在壮族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壮汉双语教学,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各民族教育平等权利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能够真正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实现民族平等。为此,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建议加强民语宣传、加快立法工作,切实解决依法管理壮文推行使用工作问题。在壮族聚居的地方推广普及壮文工作,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还需要进行民语工作的立法,要不然壮文就永远无法实现普及的愿望。为此,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让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认识到壮文进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壮文进校关系到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正如国发[1991]32号文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重视民族语文工作,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所以,要巩固和发展壮文进校这个阵地,必须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壮文的社会影响,为壮文进校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务院颁布《壮文工作方案》至今已有50多年了,广西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也有29年了,为此建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应参照、借鉴兄弟省区的做法,加大壮文推行使用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制定出台广西有关民族语文推行使用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文工作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文推行使用工作暂行条例》或《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学管理办法》,以依法管理壮文推行使用和壮文进校工作。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应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加大对各省区有关民族语文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以推进民族地区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加大壮文进校工作的管理力度,完善壮汉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将壮汉双语教学纳入当地的民族教育管理范畴当前壮文进校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政策与措施不配套,由此派生出如管理不力、经费不足、人员编制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壮文进校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壮文进校所需经费、编制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自治区以下的市、县()的教育部门在壮汉双语教学方面的管理和职责基本空白,壮汉双语教学的教研处于自由状态,壮汉双语教学评估缺失,壮汉双语教学处境尴尬。为此,建议自治区应该理顺壮汉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一是明确规定对有壮汉双语教学学校的市、县、城区教育局增加(或落实)壮汉双语教学管理的职能,并配备一至两名专职(或兼职)壮汉双语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或教研员),使市、县、城区一级的教育管理部门与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形成相对应的业务关系,并依照管理权限履行职责,避免管理关系方面的脱节;二是壮汉双语的教研、教学评估与其他教学科目同等纳入所辖教育部门的教研及教学评估范畴,规范壮汉双语教学的实施和促进良性发展。三是民族、民语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拟定推行壮文进校的近期和长远规划,确定壮族地区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制度改革的方案和步骤有关问题。

(三)加强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为壮汉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搞好壮汉双语教学,关键要有一批合格的壮汉双语教师队伍。从事壮汉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业务知识方面,不但要精通汉语言文字,还要精通壮语、壮文,做到壮汉兼通,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壮汉语教学工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考虑到双语教学实验校点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学生少,规模小,教学任务繁重的实际,建议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有关市、县(区),要求各市、县(区)编制部门应对双语教学实验校点的师资配备及教师的岗位津贴给予适当倾斜,以调动双语实验教师工作积极性。二是定期组织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在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提高壮语文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浮动一级工资、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骨干教师安心壮汉双语教学工作,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选调12名熟悉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出色的壮文教研员充实到县级教育部门壮文教编室,专门负责下乡检查、指导壮文进校实验工作。

     ()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解决壮汉双语学校布局问题,确保办学实效。随着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和农民工外出务工越来越多,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实施小学校点撤并后,派生了一些壮汉双语教学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原来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小学学龄儿童越来越多,在校生逐年减少,过不了几年也没有生源了。二是原邕宁县的两所小学和一所民族中学在行政区划调整后,一分为三,分属青秀区、兴宁区和邕宁区,致使兴宁区、青秀区有壮汉双语小学却没有可接收毕业生的民族中学,而邕宁区的民族中学壮文班也失去了可提供生源的小学;三是实施小学校点撤并后,有的不属于壮汉双语教学的教学点并入了实施壮汉双语教学的中心校,客观造成了高年级实施壮汉双语教学的困难。为此,建议自治区结合实际,尽快就壮汉双语学校的布局及时予以调整,对哪些生源比较少、办学成效不明显、群众基础不够好的壮汉双语学校进行撤并,增补一些生源比较多、师资力量足、办学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中心小学为壮汉双语学校,各县区集中开办一至二所寄宿制的双语民族小学,优化人、财、物的管理,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同时,从学科发展规律出发,科学规划壮汉双语教学体系,从改革壮汉双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调整壮文进校教学结构和引进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改革不适合壮文进校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建设壮语文学科从学前班到高学段设置的完整体系,即从学前班以壮文教学起步开始,小学阶段的壮语文作为必修课、实行壮汉同步教学,初中阶段壮语文作为选修课,增加高中阶段壮语文作为选修课,使之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格局,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的良性发展。

    ()自治区、市、县(区)教育部门要加强壮汉双语文教学研究和指导。随着壮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稳步发展,加强壮汉双语文教学研究和指导,广泛、深入探讨壮汉双语文教学规律已成当前双语教学的主要科研课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1)要注意理论研究。双语文教学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必须综合地进行研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双语文教学实践,提高双语文教学理论的科研水平。(2)区教育厅壮文教编室要组织各县(区)教育室教研员进行专题研究,要求每年每个县确定1个教研课题,在理论上加以提高,使“双语”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3)对具体学科以及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比如学前班壮文语音教学,小学阶段的壮汉双语文教学,壮汉结合作文教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规律、手段、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较高的和较好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以推动壮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深入发展,为丰富我国双语文教学经验作出应有的贡献。(4)加强双语文教学县与县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互通经验,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六)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壮文实验校点的扶持力度,增加壮汉双语教学实验经费。针对目前壮汉双语实验学校经费不足问题,建议自治区将壮汉双语教学实验专项经费在原来基础上适当的提高补助标准,即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由原来的25元提高到1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由原来的100元提高到400元,以使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能够得到积极、稳步发展。或者考虑对实行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建成寄宿制民族小学,可在每县区试办一到两个,寄宿制有利于教师学生住校,集中精力教学和学习;对在校生给予享受寄宿制民族班生活补助的待遇,即每年每生补助500元,自治区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同时,加大对教师住房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善壮文实验校点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使壮文实验校的校园建设、教师福利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同类学校。

                                民 族 事 务 委 员 会

                          南宁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09年6月10


作者: maniachhz    时间: 2009-12-24 13:07
看了各学校的壮文教师,偏少。
作者: 粤西土著    时间: 2009-12-24 18:48
楼主辛苦了,资料很全哦,值得收藏。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9-12-24 21:52
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有的甚至出现挪用壮文补助经费现象——痛心啊。
作者: zupu    时间: 2009-12-25 22:45
一口气读完了。感觉比较实在。支持!
作者: jywei38    时间: 2010-2-5 09:49
政府重视了,事情就好办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