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原创]干栏式建筑的优秀传承者——骑楼 [打印本页]

作者: 使君子    时间: 2009-11-24 22:49
标题: [原创]干栏式建筑的优秀传承者——骑楼



干栏式建筑的优秀传承者——骑楼



干栏式建筑,又称吊脚楼,曾广泛地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域。「干栏」是百越语,本义是「房屋」、「建筑」。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语 SipSong Ban Na 「十二亩田」之意 ),竹制吊脚楼依然是当地的主要民居形式。在浙江河姆渡文明遗址中,也发现了吊脚楼的残骸。


干栏式建筑的本质特点是:地面首层用几条大柱升起架空,搭在大柱上的二层才建住人房屋,架空首层用于圈养牲畜或是堆放杂物等等。在 亚热带/热带 湿润气候 地区,瘴疠之气较重,蛇虫鼠蚁孽生速度快,故贴近地面的建筑并不适宜住人。


下图是干栏式建筑的原始形态,中南半岛内陆山区的民居:




由图可见,中南半岛当地的红壤土质(也有很多黄壤 照片内未摄出),也同样广泛地分布在 浙江中南部、福建、两广 等地。红壤和黄壤都是极其贫瘠的强酸性土质,大多数作物都种不生,即使种得生也长不粗大。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是唯一的例外,因为西江上游冲下来的碱性石灰碎屑,刚好中和了本地的酸性土质。


去过广州岑村火炉山的朋友都知道,种在那里的小树苗长得好「奀」(aen),好几年都长不大的样子。更何况是事关养活人口多寡的粮食产量呢?所以,当年对抗秦军入侵的岭南西瓯部落,虽然勇猛好战,但始终是先天硬件条件不足,土地太过贫瘠,粮食产量低,人口繁衍慢,最终输给了以人数取胜的秦军


在古代,黄河流域中游的土质是很肥沃的,不像现在这样沙碱化。在这样一大片的肥沃土地里,人口又有什么可能不大规模繁衍呢???


哎,历史啊历史……


离题万丈了。其实大家通过对上图吊脚楼的观察也能发现,骑楼结构的本质,正是来源于干栏式建筑。维基百科「骑楼」条目的作者认为,骑楼源于南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发明的Veranda建筑,但我google过Veranda的图片,样式结构与骑楼并不同。而维基百科另一个独立条目「广州骑楼」的作者则认为,骑楼正是源于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我赞成后者。


珠江三角洲的「土佬」(本地人),以汉化百越文明为本底,长期与 西域/欧洲 人士通商,顺带引入西方建筑的风格样式,积蓄了一定量的财富之后,「土佬」们设计建造了 东西结合 别具一格 的骑楼。「骑」可解作「在XX之上」,二层以上楼房用于居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骑楼胜于原始干栏式建筑之处,除了样式更漂亮、建造材料更坚固之外,被「骑」的首层用于出租商铺,比原始干栏式建筑的 圈养牲畜、堆放杂物 的功能,创造出更大的利润价值。


下图为广州旧城区的骑楼。在广西、在越南、在东南亚各大城埠,都可见这种骑楼: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岭南,特别是广州,造成珠江三角洲的用地极其紧张,大量残旧骑楼面临清拆局面,阻隔空气流通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骑楼。

骑楼如何在今后的时日里获得新生,绝对值得有识之士的思考。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9-11-25 13:42
标题: [转帖]广州骑楼 一种不留痕迹的中西结合

摘自南都网 http://epaper.nddaily.com/E/html/2008-11/03/content_616195.htm

广州骑楼 一种不留痕迹的中西结合

日期:[2008年11月3日]  版次:[GD08]  版名:[广州读本 广州城]  稿源:[南方都市报]

   一座城市的亚洲情怀 情感篇.建筑

  写在广州边上
 
  漫谈广州骑楼

  骑楼的概念与特色

  “骑楼”的字面解释是“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广州最早的叫法是“有脚骑楼”,后来简称为“骑楼”。它与“挑楼”有区别,“挑楼”就是悬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是“无脚骑楼”。被骑的公共人行道被称为“骑楼底”。另外有一种悬挑在人行道和马路上的阳台,也有人称之为“骑楼”。我们经常说的骑楼是指由“有脚骑楼”组成的街区,叫“骑楼街区”。

  我国骑楼主要分布在南方城镇。南方的骑楼是适应南方夏长冬短、太阳辐射强、多雨的气候环境,具有遮阳、避雨、防太阳眩光的物理功能。此外,由于它合适的空间尺度,还具有给行人安全感的心理功能。正由于它的物理和心理功能,又使它产生全天候的商业功能,最适合于城镇商业区。

  广州骑楼的来源

  在19世纪中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广州,东南亚(南洋)英属等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传入广州十三行,十三行被烧毁后,又在广州沙面出现。这些外廊式建筑是西欧本土建筑特色与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热带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殖民地建筑样式”。至20世纪初民国成立,为解决城市居民拥挤和实行都市计划,广州市政府同意在人行道上加建骑楼。当时很明显是参考了外廊式建筑和澳门、香港的骑楼建筑特点和建筑章程。1912年广州国民政府公布《取缔建筑章程和试行细则》,规定在自置私地内建骑楼,留出人行道。从此,广州骑楼大量兴建,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停止,其间关于建设骑楼的法规不断完善和细化。至于有学者说广州骑楼源于英国,因为英国本土有骑楼,而印度和南洋又是英属殖民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骑楼随着进来。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最早的西方殖民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的地理纬度比英国低,城市更需要骑楼。事实上,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其骑楼历史就比曾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早。

  广州骑楼的特点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而且有它不同于其他城镇骑楼的特色。首先,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其次,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再次,广州骑楼街区的马路较宽,马路两侧的建筑较高,进深较大,是典型的“竹筒屋”。最后,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今后的广州骑楼

  广州需要骑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时代在发展,新骑楼需要新规划、新章程。

  71年前建成的广州爱群大厦就开高层建筑建骑楼的先河。今天,广州高楼大厦林立,互相遮挡,行人遮阳已经不那么重要,但高层建筑不能遮雨,行人还需要骑楼。当然,骑楼在发展,前十年广州下九路的荔湾广场尝试把骑楼形式移进室内。无论将来骑楼如何发展,传统骑楼留给广州市民和外来朋友的记忆都是深刻的。留住广州骑楼,就是留住广州记忆。

  汤国华(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地理广州

  骑楼是广州的符号印记

  骑楼对于广州的意义,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洋楼一样,是城市的符号印记。而且,这些符号,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在西关、东山、越秀这些老城区,骑楼,时时可见。

  这些大多修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的骑楼,建筑的风格多样,仿哥特式、古罗马卷廊式、仿巴洛克式、中国传统式、南洋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还产生了现代式骑楼。风格只是个人喜爱,并不是说修建者就是德国或罗马人,广州骑楼的修建者由归来华侨、在广州的西方人以及广州本地居民构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下南洋的华侨所盖,他们带来了异乡的风情与时尚,几十上百年之后,又承载了历史,见证着广州这座城市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交往痕迹。文明路186号的骑楼,可说是南洋骑楼中的一个代表作。

  情怀广州

  南洋骑楼直接影响广州骑楼

  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这几个词国人都很熟,其中,下南洋说的就是广东人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谋生计的事。他们对南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很多人回乡后,又把南洋文化带了过来,对城市来说,南洋骑楼是其可见的最直接的影响。

  南洋骑楼带来了当时南洋地区独特而有创造性的建筑形式,如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为的是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从建筑的技术处理上减少台风对建筑物的负荷。这种建筑在南洋很多地区都是喜闻乐见的,即便在今天,在新加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仍可以看到和广州极为相似的骑楼。

  放眼录

  骑楼的理念:公共空间与人情味

  骑楼的历史其实很短,不过百年。关于它的起源,一般骑楼建筑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地中海国家的桥廊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的结果。因为两者同样有着高温多雨、蒸晒酷热等相近的气候特征。

  广州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林兆璋先生表示,广州十三行时代就已有骑楼。广州骑楼的发展在于,它从一个外国房屋桥廊,变成一个公共设计:桥廊打通连在一条长廊,变成街业街———行人可以在走廊行走、遮阳避雨以及购物。广州骑楼受外国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结合了本地情况去做的,而且,不留痕迹地把外国的东西跟传统结合起来,最后变成自己的。

  这种建筑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最为特别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融入了西方元素的建筑,让当时的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广州的符号。骑楼连起来的这条长廊,见证了广州灵活善变的城市精神,也见证了广州近代化进程中与亚洲乃至世界接轨的努力。在上海、武汉等城市,有骑楼的街道甚至被叫为“广东街”。

  林兆璋先生认为,广东人很善于扬长避短,中外结合,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是特有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叫“的士”,北京叫“出租车”,而广州叫“打的”,现在,北京、香港都讲“打的”。它把两方习惯结合一起,创新了,而且还让人觉是很亲切,不觉得是外来的。这一特性反映在建筑骑楼上,则是把桥廊打通,变成了商业街,把私人的地方变成了公共场所。

  一种城市的符号,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性、折射一个城市的性格,但也往往与落后、跟不上潮流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多地只作为一种历名印记出现。对骑楼,很多人也这么认为。林兆璋认为,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即便在今天骑楼也是不过时的,它对架构城市的公共空间、营造城市的人情味,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应该考虑的是,在使用的形式上更加多样。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共空间,人情味,这正是很多老广州对曾经的骑楼生活最深的感受。在高楼林立之中,保留乃至拥有更多的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更多些人情味,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希望骑楼能活在我们的当下,而不仅仅是一个过去。

  亚洲视野

  新加坡的骑楼

  据了解,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艳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FiyeFootway)。

  新加坡1993年对有100多年历史的“克拉码头老街区”做了整治。原本遗留的骑楼街区破败不堪,经重建后,现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热点,它保留着原有的骑楼风格,又有着现代化的休闲环境和内部装饰,形成了一个把历史内涵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休闲购物区。新加坡骑楼和旅游成功结合在一起,给其它国家的骑楼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验。

  澳门的骑楼

  澳门这块弹丸之地,400多年来打造得精美诗意,除了中西文化在这里的包容兼蓄外,骑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直得到了妥善保护和很好的传承发扬。据了解,新马路是1914年由老城区改造的澳门第一条商业街,那里全是骑楼建筑,墙面有多种浅色涂装,饰有中西式混合的窗框壁柱和浮雕花饰,和广州的骑楼老街十分相似。该街上有个百年老字号“德成按”当铺,由于政府以140万澳币成功改建成“文化会馆”,“典当博物馆”,从而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04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黄河方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黄皓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9-11-25 14:12

《梧州骑楼》(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P.53

可以说,梧州人对洪水在思想上还是很有心得和准备的,既不会因为洪水而放弃这个城市,也不会因为洪水而打断生活。解放前,梧州既无力也不曾设想设防洪堤,而是与水和谐生活。

在民国时期开始兴盛的商埠骑楼建筑,充分考虑了应对洪水的办法,主要有六点:①采用砖木结构,比传统的木构建筑更能抵御洪水。②骑楼大多不低于三层,避免洪水来时遭遇灭顶之灾。③骑楼底层的层高较高,可减少洪水漫上二楼的可能。④建筑每层楼板设有两米见方的开口,平时用板覆盖。洪水来时,打开此口将下一层的货物、家具等用滑轮提到上面的楼层。⑤沿街一侧的二楼或三楼设一小巧的阳台,外地人常以为是梧州人爱看风景,其实,这是在骑楼被洪水浸泡期间,梧州人进出骑楼的另一个出入口,梧州人谓之水门。⑥骑楼临街的砖柱镶嵌铁环,是居民在河水上涨进街时系船所用。

水门和铁环是梧州骑楼区别其他城市骑楼的做法,是梧州的建筑特点。有了它们,梧州人在家浸洪水之时依然出入自如。船是每家都常备的,平时把船搁起来,发洪水时就拿出来用了。在雨季,家里的粮食等可备多一些,即便没有也关系不大,粮食、青菜等日常用品都在船上叫卖,大家都靠乘船往来各个地方。骑楼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在梧州已经被彻底地本土化了。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9-11-25 22:57
骑楼跟吊脚楼确实有共通之处。使君子这个思路不错。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9-11-25 23:06


新建的侗族干栏,2009年11月摄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

这个未完工的干栏,使用了石头、砖头和水泥沙浆以及少量的钢筋、玻璃。


作者: 毛毛虫    时间: 2009-11-26 01:33

作者: 五色糯米饭    时间: 2009-11-26 13:52

我看啊,富裕些的贝侬可以用钢材水泥建干栏式的房子的。当然成本要高些。现在我们看一些汉式的传统亭台楼阁也是用钢材水泥来做的了,一来坚固耐用二来解决了木制干栏怕火的弊端。

看看这几年的侗族村镇,一烧一大片,怕啊。还是钢材的好。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9-11-26 16:44

这几年,僚区农村处处建起新砖混楼房,但都不做有僚人传统建筑风格的骑楼,呜呼!


作者: 俍人后裔    时间: 2009-12-8 16:50
QUOTE:
以下是引用沙南曼森在2009-11-25 22:57:25的发言:
骑楼跟吊脚楼确实有共通之处。使君子这个思路不错。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