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西瓯骆越人之地,却变成了客家人之地。请看广西日报2009年11月18日刊登的《南流江 南流入海通丝路》!
南流江是这么一条江,很多人流落的落脚地。
我家先祖是从中原一带迁来的移民。族谱记着,罗家世代南迁,曾辗转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一代代、一站站迤逦南下,直到安顿在桂南,算是游遍半个中国。据史书记载,大规模的移民发生过五次,也就是说,历经狼奔豕突五轮,我们这一支仍未绝去烟火,凑巧落脚在南流江畔的博白县境内。有些脚长的,一路迁到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县。
因为是从中原流落南来的,我们被称为客家人,世世代代永远是“客家”。
中原人成为客家人有着种种原因,但都不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一个上千年的长长历程。
公元前秦始皇统一岭南,派遣大量军卒到岭南镇守边疆,留下五十万人就地搞开发,开创汉人南移先河。汉武帝时,又从巴蜀征调兵丁,连同江浙沿海兵勇移居岭南。因为岭南长期属于蛮荒之地,历朝历代不少文人学士开罪于朝廷后,往往也被贬来此地。至于因逃避北方战乱而避居岭南,更是屡见不鲜。一代一代,或是官兵留驻,或是家庭迁徙,中原汉人相继经赣、闽辗转进入粤、桂,与土著民族杂居,开创基业,成为客家人的先辈。
我的老祖宗,估计也是这样一路南来,最终驻足博白。据县志记载,此地曾为百越杂居地区,原先的主人是西瓯骆越人。由于地理环境优越,特别有南流江这条南北水路通途,驻足博白的中原人越来越多,终于反客为主,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南流江是广西境内最大独流入海的河流,发源于桂东南第一高峰大容山莲花顶,向南流经现在的北流市、玉林市玉州区、博白县、浦北县和合浦县,在合浦党江注入北部湾,全长近三百公里,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流贯玉林盆地、博白盆地和广西最大的三角洲——南流江三角洲。当然,南流江也是博白第一大河,大小支流近三十条。
看惯大江大河,回头想想幼年印象中的南流江总是“波浪滔天”,常常哑然失笑。可正是这条并不壮阔的河流,因有舟楫之利,历史上地位确实非同凡响,孕育了灿烂的人文景象。
秦始皇颇有雄才伟略,派兵凿通灵渠沟通湘漓二水后,又凿通鬼门关沟通北流江(即今北流市圭江)与南流江。两大水利工程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交通,把中原与南越勾连串通起来,秦军顺水直抵合浦,将疆界推进到南海之滨。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征集楼船十万,水陆并进至合浦征讨交趾叛乱。西汉后期,开凿湘南峤道,疏通灵渠,湘江至南流江更加通畅,成为兴盛的黄金水道,是北部湾沿海到达中原的交通大动脉:下抵北海,溯江而上,过鬼门关下北流河,顺流直下藤县、苍梧,转桂江而上,经兴安灵渠入湘江,转长江而达中原。在步骑挑驮的古代,这当然是一条虽然艰辛却十分便利的坦途。
封建王朝的军功,再浩大也是很快烟消云逝。但是,夸耀武功的同时,事实上也促进了南北物资和人员的交流。因为交通便利,加上广西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南流江两岸成了中原人南来首选的“安置点”。可以说,我们的祖先虽是被迫而来,却是因为这条南流江而自愿停步。大量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信息,航运发达的南流江上,无数文人、武士、商人穿梭往来、南来北去,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语言的融会、变化和发展。这种无心插柳的结果,使南流江流域经济富庶、文教兴旺,自古以来一直是广西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而在农耕时代,人口的多寡与经济的发达密切相关。目前,南流江流域仍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广西五百多万客家人,博白就有一百多万,加上周边合浦、浦北诸县,南流江流域的客家人要占广西客家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博白当地有两种土话,一种叫地佬话,一种叫新民话。地佬话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与粤语地区相接的地方,新民话则分布在县南。周围的浦北县、合浦县和广东廉江县,基本上也是讲新民话。读小学时,有一次校长突然把我们召集起来大发感慨,告诉我们,博白出了个大教授王力,王力能当教授,靠的就是写了一篇谈地佬话的论文啊!当时我们都不懂校长要抒发什么,但我却记住了这话。以后读大学学的是中文,知道王力确是以《博白方音实验录》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稍后我还知道,地佬话其实就是一种土白话,新民话就是客家话。大学同学虽然大多是广西人,但十里不同音,认识时要相互介绍自己是讲什么方言的。我说我讲新民话就有很多同学不知道,但只要一说,我是讲客家话的,大家就都懂了——课本里就把客家话列为八大方言之一。
南流江两岸,多半是讲新民话。但是,自我介绍时要告诉人家:我们讲客家话。
客家话叫做新民话是因为我们的身份。博白人多是中原移民后裔,本地有“先入为主,后来为客”的讲法,相对于早先从中原迁入的汉人,后来成建制迁来的就是“新民”。迁入后,随着时间推移,往来日多,语言互相影响渗透,最后形成了新民话和地佬话。因此,不能因为他讲地佬话就认为他不是客家人,地佬话也是中原汉语经过演变形成的,讲的人也是乔迁为客的。古汉语的四声中,有一个声调为入声,现代汉语已经弃之不用。所以,很多古诗用普通话读总觉得拗口,但换成地佬话或新民话来读就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因为这两种话都是保留中原古音最多的话,其重要特征就是保留大量入声字。不但古音,连词汇都多有保留。小时候回乡下过年,祭祖时长辈总要把我拉到供桌前,让我给祖宗“唱个喏”。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唱喏乃是一种礼节,好汉们一会面就唱个喏,那就是拱拱手、躬躬身。
客家话之所以保留了不少古汉语成分,是流离失所的经历形成的。因世世代代迁徙使然,至今客家人惯于外出谋生,四处闯荡,既重农耕,又是经商好手,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住下来的地方就是故乡。由于生存需要,客家人聚群而居,相对集中地发展成一村一屯,相对就保留了中原人的原有形体、精神气质、血统根源、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常年流落四处,时时身在异乡,难免势单力薄,所以客家人非常团结,而客家话就是最好的维系。客家祖训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不讲客家话被视为忘本叛祖的行为。过去通婚,懂不懂讲客家话是一个重要条件。这样,客家话世代相传,即使十代八代,甚至已迁离客家地区,后裔仍能讲客家话。据说孙中山先生是客家后裔,到孙中山时已隔七代,已改成讲广府话(广州话,今粤语、白话),但也不忘客家话。他遇到广州人讲广府话,遇到客家人则讲客家话,跟廖仲恺、胡汉民、何香凝、宋庆龄他们就经常讲客家话。
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客家人非常注重教育。至今博白仍是教育大县,可以自豪地说,只要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应该没有哪所没招过博白学生。无论穷富,不分男女,家家都尽量供孩子读书。平时,老人爱“讲古”,把先祖的经历演绎成故事,津津有味地讲给后辈听。我小时候,还学了很多童谣,没法翻译成普通话,但我仍记得许多。童谣中做人的准则、处事的规矩,一代代地渗入每个客家人的心中、血中和灵魂中。
在合浦港,南流江昂头走向辽阔大海,才真正显尽风流。
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确证南流江入海口合浦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南流江与石湾周江之间的大浪古城遗址,即为西汉时期的合浦郡所在,合浦始发港就在合浦城址的西面,距今外海约三十公里。
合浦,为地处江河汇集于海之意,南流江古代时就曾叫合浦水。秦以前,合浦一带已有航海活动。《越绝书》有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行,去则难从。”而《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经略岭南,“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从这些明显的舶来品,可见当时海上已有民间贸易了。
西汉时,打通经西域而出的陆上丝绸之路后,汉王朝还曾想打通一条经云南到印度的西南丝路,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蔚蓝大海,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发端。
《后汉书.大秦传》记述了当时外贸的兴盛。当时中国已与远至地中海一带的大秦、安息、印度洋边的天竺进行海上贸易,“利有十倍”,安息甚至为此想垄断中国丝绸贸易,而阻挠罗马和中国的直接往来。当时的航海技术还只是沿着海岸线的近海航行,绕着北部湾岸线,随季风吹拂,直到斯里兰卡。仅仅到达最近的东南亚港口,就历时五个月。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一条由合浦郡始发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中国最早的国际贸易航线,即从合浦出发,借助西南季风,穿过北部湾到达印度洋,历经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日南等古国到达已程不国,也就是今天的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印度和斯里兰卡,历时经年。这些国际商人带着“黄金杂缯”,与所到之国交易“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换得的大珠“至围二寸以下”。这条浩浩荡荡的印度洋航路,成为当年全球最长的远洋航路之一。
汉武帝时,重利商人甚至从物产丰富的四川运蜀锦等商品,从江南、齐鲁运来丝绸,到合浦、交趾一带交换玳瑁、琥珀、珍珠、琉璃等。当时,朝廷使者和商船,多由合浦起航出海。而外国商人仰慕中国商品和文化,也为博取汉室厚赐,纷纷来朝,就从合浦港上岸,或沿南流江而上到长安和中原地区,或直接在合浦以璧琉璃、琥珀、玛瑙、奇石异物和中国商人交换丝绸、陶瓷、珍珠、茶叶等物。合浦港商、使交织,景象繁忙,可以说已成为中国和印度洋、地中海沿岸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中心。《廉州府志》记载了当时“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的盛景。
至今分布在合浦县城东南郊的汉墓群,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汉墓群,估计汉墓总数约有近万座,可窥见当年古郡繁华。累累汉墓见证了这里早在西汉时,就因为海运兴起而成为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合浦县博物馆现藏的大量汉墓出土文物中,有琥珀雕成的狮子、青蛙,璧琉璃等舶来品,原产地在印度、欧洲、非洲等地。而在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等地出土的大量中国汉代日用陶瓷,从其彩釉与胎质来看,则与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中原产品一样。据此可以推定,合浦在秦汉时期应是中外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从合浦出发,构成海上丝路的南线,是最古老、最漫长的海上丝路之一,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沟通了汉王朝对外的联系,尤其是当匈奴人频频骚扰汉王朝在西北与外界的陆路联系路线时,南方这条海上通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为什么始发港在广西呢?广西毗连东南亚,从环北部湾沿岸港口出发的海上航线,是汉王朝与东南亚、南亚交往的航程最短、最便捷的航线,广西北部湾沿岸则是航线的起点和往返中原的必经之地。而始发港在合浦,原因更简单,这里是南流江的入海口,货物顺着江河进出海洋,更为便利和节省。
千年以前的国际贸易,就有这般令人神往的兴盛景象,归根到底,无非是因为有了南流江这条黄金通道。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又推动合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假若南流江不是通往遥远大海,仅凭舟楫之利,未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天下能行船的大江大河多着呢。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由南流江打通了一条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地中海的商道,还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合浦古港也不仅仅是个国际贸易中心,这个许多中外商人和僧侣行程几千里进出北部湾的中转点,见证了中国古代航海贸易的历史,经历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
古代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经济活动和宗教传播实现。南北朝时,法显和尚西出长安,走陆路经西域到印度、斯里兰卡求法,返程时就坐船走海路,留下了《佛国记》这一中国海洋交通的较早记载。事实上,印度、东南亚一带很多僧人到中国,也多循海路而来。
结合文献记载及佛教文化遗物考古,广西约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了佛教,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自晋代以来就有佛寺,隋唐时期佛事已较兴盛。尤其南流江流域的桂东南一带,佛教长期兴盛,至今仍有桂平西山、贵港南山寺、容县都峤山等佛教名胜。博白顿谷镇的宴石寺,就是广西较早的佛教寺庙,人称“广西第一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宴石山上的摩崖造像为唐代早期造像,广西境内除桂林外,仅此一处。
而紧邻广西的大湄公河区域是世界上佛教的主要集中地,佛教特色非常鲜明,泰国、柬埔寨等都是典型的佛教国家。与佛教徒往来踪迹相吻合的,恰恰是同期广西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海上贸易航线。佛教的传播轨迹充分说明,西汉时起中国就经由南流江从合浦出入海洋,与东南亚、南亚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大航海的年代,开阔了南流江的视野。除了文人武将和中原移民,行脚僧人和重利商贾也在南流江上频频闪动身影,甚至成为经济史意义上的主角。而与前者对当地的开发、开化不同,后者更促进了整个中国和欧亚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套用时髦话说,这起码是局部性的全球化,推动了区域内的繁荣。(配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铜魁、玉佩、玉璧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南流江 南流入海通丝路》作者:罗 汉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09-11/18/content_315034.htm
客家人进入广西的年代并不久远。广西绝大部分客家人大都是清朝海禁时期和广东“土客大械斗”都流落广西的。
据说清朝海禁时期从东南沿海移民广西的客家人,是得到清朝政府资金的资助的。从这点看,广西客家应该感谢清朝政府的恩情。
客家人进入广西的年代并不久远。广西绝大部分客家人大都是清朝海禁时期和广东“土客大械斗”都流落广西的。
据说清朝海禁时期从东南沿海移民广西的客家人,是得到清朝政府资金的资助的。从这点看,广西客家应该感谢清朝政府的恩情。
博白超生很严重,没错!曾发生过超生农民到乡镇政府打砸抢烧的事件.现在,博白人口达一百多万!成了广西人中第一县!
“能生娃”应该算是一个“影子”吧
博白超生很严重,没错!曾发生过超生农民到乡镇政府打砸抢烧的事件.现在,博白人口达一百多万!成了广西人中第一县!
非常同意,人口接近200万,再过几十年可以再创一县
是呀
桂东一带的人好能生~~
而且重男轻女严重
是呀
桂东一带的人好能生~~
而且重男轻女严重
中原真的是”文明“的吗?
为什么我见到的中原人计划说话就离不开粗口话呢
中原真的是”文明“的吗?
为什么我见到的中原人计划说话就离不开粗口话呢
"粗口话"也是一种有特色的"文明"
桂东一带的人好能生~~
而且重男轻女严重
计划生育政策应该严格执行,否则会给其他地方造成恶劣影响,基本国策有崩溃的危险.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