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 (德国汉堡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兼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很多人听到“小国崛起”这四个字,总是会心一笑,然后问,不是只有“大国崛起”吗?其实,如果静下心来想想,大国由于人口多、土地广、资源丰,要崛起不是件困难的事。换句话讲,大国本来就应该崛起,即使在国家发展上走错路,也还有机会从头再来。但小国人口少、面积小、资源稀,崛起所付出的努力绝非大国可比,更何况,对小国和小民族而言,如果没有好的方向与策略,轻则永远寄人篱下,重则亡国灭族。或许,还可以想想,很多历史上的“大国”“大民族”,不都是由“小国”“小民族”开始的吗?从这些角度看,“小国崛起”不是更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吗?
何谓“小国”,何谓“大国”?笔者认为,不宜单从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程度、国民素质等方面界定,而必须在比较的基础上思考才有意义。
另外,笔者认为真正称得上“大国”的是“能够制订规则的国家”,否则,这个国家不能算真正的大国。在商业上也是如此,“一等企业订规则、二等企业创品牌、三等企业做生产、四等企业搞代工”,没有能力制订商业游戏规则的就不能算是大企业。只有谦虚地认为自己是小国、小民族,才能韬光养晦,发展自己。笔者曾研究过威尼斯(意大利)、尼德兰(荷兰)、瑞士、普鲁士(德国)、芬兰、爱尔兰等六个国家的崛起经验,从中检视它们如何在关键时刻作出关键的抉择,并归纳出几个重要的观念——
商业至上:不玩政治军事游戏
对小国小民族而言,“以商立本”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小国小民族不应该让商业受意识形态的左右,也不可以玩大国的政治军事游戏。就如同历史上的威尼斯无法与土耳其对峙,最后也不是拿破仑法兰西大军的对手;尼德兰难以抗拒英、法等国的军事挑战。近代的小国,如瑞士、芬兰、爱尔兰,都是努力积极地从商业上寻求自己的国际定位,将意识形态放在一边。即使当代从战败中爬起的西德,也放弃了“军事大国”之梦,排除经由扩张领土求发展的国家战略,而将自己定位为“商业王国”,用科技支撑国家,用商业拓展版图,而不是用“军事强权”或参与“地缘竞逐”来增加国家威望。
20世纪前,军事是扩展国家势力的重要凭藉,意识形态是使用武力的理由。但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可以在不占领他国的前提下,依靠本国和国外的市场实现崛起。在军事领域里,往往只有第一而没有第二,但在商业领域可以追求双赢。昔日决定成败的是军事力量,当今决定胜负的是商业实力。
有容乃大:广纳人才的战略
商业不可能建立在狭隘的自我封闭基础之上,一个不开放的国家民族,不可能创造商业的繁荣。为了让自己有更强的竞争力,海纳百川的包容政策显得特别重要。
“有容乃大”这句话,不只适合于大国,还适合于小国。从尼德兰、瑞士与普鲁士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有容乃大”如何为这些国家民族创造契机与财富,而缺少包容的国家民族却失去竞争的优势。
举例讲,当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于1685年撤销给予胡格诺教派一些政治权利的《南特敕令》后,20多万勤劳的胡格诺教徒逃到瑞士、普鲁士、尼德兰、英格兰等地,不仅为当地带去了法兰西的技术、资金,而且带去了法兰西独具一格的文化、思维与生活方式。
这群移民为瑞士带来了钟表技术,逐渐形成和奠定了今日闻名世界的瑞士钟表工业地位;另一批移民带着技术、资金来到尼德兰,为当地的丝织与手工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还有一批避难者涌入普鲁士,建立起了羊毛、亚麻等细布纺织厂,带来丝绸、金银、珠宝、帽子、手套、刺绣等几十种新行业,教会普鲁士人烤制香甜可口的法式小麦粉面包。当时的柏林有1/3的人口是法兰西人,法语和德语一样通行,为当时尚处于启蒙状态的普鲁士文化带来曙光。
如果瑞士不能包容,国内的四大语言族群一定会撕裂多元的瑞士;如果荷兰不能包容,1585年安特卫普的数千名手工业者、商人与银行家不会逃往阿姆斯特丹,使得阿姆斯特丹摇身成为世界的商业与金融中心;如果尼德兰不能包容,大批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犹太商人便不会带着雄厚的资本前来。他们给阿姆斯特丹带了资本主义的工具,支撑了资本市场的汇兑与交易功能。另外,他们甚至还帮助荷兰人建立了从美洲新大陆到地中海的商业网络,为尼德兰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普鲁士不能包容,普鲁士将失去向法国学习的机会。但到了1930年代,德国不再包容了,迫使大量优秀的德意志族人远走美国。这不仅为德意志民族带来灾难,也为世界带来祸害,更使得德意志的思想学术世界领军地位转移到了美国。在这个历史阶段,德国走上了法国路易十四的老路,而美国像当时西欧各国接受法国的胡格诺教徒一样接受了大量德意志移民,这使它得以成为二战后学术思想的重镇。
大国如果不能包容都会衰败,何况小国。小国小民族既需要团结,也需要包容。历史就是如此。“有容乃大”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应有的修为,更是崛起发展的战略。
“瑞士经验”:创造被需要的价值
小国小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生存发展,不可能依靠大量资源或人口,但可以凭藉它为世人所创造的被需要的价值。
很多人在讨论小国时,经常举瑞士中立的例子,以证明小国小民族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卷入大国争执的漩涡。然而真正的瑞士经验是:能够确保其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表面的中立,而是创造被需要的价值。
近代史上,瑞士地处四个强权中间,国内又有四个不同语言的族群,所以不管瑞士站在哪一边,对外对内都是问题,这是瑞士先天必须走向中立的原因。如果没有周边强权的同意,瑞士的中立根本不可能成立。对周边的强权而言,与其说是让瑞士中立,不如说是让瑞士成为彼此权力竞逐的“缓冲区”,而且这个“缓冲区”最好还是有“武装”的,这样敌对方的军队在经过瑞士时就必须付出较大的代价。
瑞士在邻国发生内部问题时,成为少数精英的避难地,在邻国发生战争时,尽量默不作声。瑞士的中立绝对不是孤傲式的中立或所谓的国际法上有法律保障的中立,而是避免激怒或者不得罪强权的中立。瑞士在一战后让日内瓦成为国际联盟的总部;二战期间,同意德国军队穿越瑞士的隧道、为德国提供战略物资,准许德国将搜刮的犹太人财产存入瑞士银行。二战后,创造东西方对话的场域,靠着一间会议室、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成为世界外交的重要舞台,这也为瑞士带来大把钞票。
瑞士不是靠中立来保证国家的安全,而是创造了被周边国家与世界所需要的价值。从昔日的“瑞士佣兵”、“武装缓冲区”到今日的“匿名存款”制度,甚而到“观光旅游”,瑞士都在创造被需要的价值。就是这个“被需要的价值”,确保了瑞士的安全,也让瑞士成为今日耀眼的明星。
创造被需要的价值,不只是瑞士,威尼斯与尼德兰也是如此:威尼斯在伊斯兰与基督教市场之间游走;尼德兰的金融体系不只为荷兰人,也为全欧洲商人,包括为自己的敌人服务。
小国小民族要崛起,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上述几个观念性的因素以外,便是如何抓紧天时地利,如何掌握全球化给予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机会,如何充分运用地缘经济与政治所带来的优势,让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比巨人更远。
小国小民族崛起的目标在哪里?意义应当在于为自己的民族创造幸福,为世界带来和平。正如同一个人的伟大不完全在于他的功业,更在于他的人格。小国小民族或许无法在功业上与大国大民族并驾齐驱,但可以在另一些事业上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尊敬。人类不断前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民族崛起,有的衰落,有的依然在世界舞台上当一个小配角。但无论是大还是小,崛起的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做个受人尊重的国家民族。
“小国崛起”不仅为国家民族如何崛起而写。知识与经验总是相通的。小国小民族的“他山之石”,又何尝不可以作为小人物、小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地方求发展的借镜呢?
“‘小’也可以伟大”,诚哉斯言。
法则一:马太效应
法则二:手表定理
法则三:不值得定律
法则四:彼得原理
对一个企业而言,一旦企业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企业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法则五:零和游戏原理
法则六: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讲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小于0。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管理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一定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反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还有一个邦尼人力定律:1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60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能不能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法则七: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团体里,几乎都存在着个别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搞糟事情。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蠢驴一秒钟就能把它撞坏。如果你的企业里有这样的一头蠢驴,你应该马上把它宰掉并用以犒劳员工;如果你不忍心下杀手,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法则八:水桶定律
如果你在一个企业中,你应该:
法则九:蘑菇管理
法则十:奥卡姆剃刀定律
法则十一:二八法则
法则十二:钱的问题
什么瑞士、荷兰永远只能是小国,因为他们领土面积太小了,纵使他们经济再好又用何用呢?这些国家只能生活在大国夹缝里,靠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来赢取自己生存空间,哪天大国间的天平失衡,某一个大国突然崛起,那这些小国只能划入别人版图。看看二战就知道了,什么荷兰,丹麦,比利时都抵抗了几天?一个星期不到就投降了。
话说瑞士,不是德国不敢入侵他,而是瑞士暗地里偏向等国,为德国输送战略物质打开方面之门和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点有悖永久中立国家的形象,为此瑞士官员战后还向全世界道歉过。当然也不能怪瑞士,作为一个小国,其实瑞士自己也知道,在武力面前,“永久中立国”的帽子也不是护身符,为了不亡国,只好向当时很强大的德国妥协了。
所以说,小国其实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其实他们自己没多大主动权,只能寄望大国间互相牵制,就像当年泰国利用英法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使得自己成为缓冲地带,从而得以不沦为殖民地……
另类就是另类。
小国称霸过的有英国,日本,,,,
大国没落过的有中国,印度,,,,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