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商骄》之商业理论--「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二八原理”者,即“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之简称也。他认为: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常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反映在数量比例上,大体就是2∶8.这就是这则应用很广的“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2/8原理”。
“总结果的80%是有总消耗时间中的20%所形成的”。按时间的“重要程度”编排事物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则基础上的。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
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涵盖了约80%的营业额。20%的产品或顾客,通常占该企业组织约80%的获利。20%的罪犯占了所有罪行的80%。在家中,无论是地毯还是家用电器,80%的磨损出现在20%的位置。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在学校里,你获得的绝大多数知识来源于少数的课程和书籍。而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你所付出的20%。换言之,我们五分之四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付出的努力,几乎是白白浪费的。这一点一定使你大吃一惊。
如此说来,我们一直深信不疑、并已经成为“公理”的很多观念竟是满篇错误?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顾客应一视同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和每一分利润价值相同;所有员工大致同等有用;所有的朋友对我们一样重要;我们很容易假设,50%的原因或投入,会造成50%的结果及产出。我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事情的因果会有一个相等的平衡——有时候的确如此。但这种“50/50的谬误”,是最有害又最深植人心的概念。
这种谬误的有害之处在于:它掩盖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真实关系,而使人们在不必要的方面投入了巨大的成本。被称为“20世纪最大投资失败”的铱星公司倒闭,就是被“二八法则”击败的活生生的例子。铱星公司出身豪门(后台是大名鼎鼎的摩托罗拉),其所推出的铱星电话——“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打通的电话”技术上的先进性举世无匹,可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却在投入运营两年后不得不宣布倒闭,原因何在?除了运营方面的种种失误,最重要的败因正是它所追求的“覆盖全球”的理想。不要忘了,地球表面的80%以上是人迹罕至的海洋、极地和高山,为了将这些地域纳入通讯网络,铱星公司不但要发射大量卫星,还要负担维护其运转的巨大费用,可是这些地方所能产生的利润却微乎其微。这些成本最终都要由另外那20%地区的用户负担,这就是造成铱星电话价格过高,无法和普通移动电话竞争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有些资源的生产力超高——但只有少数资源是如此。而我们也不知道,资源中的一大部分只有少许生产力,或实际上会造成负面效果。如果我们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确实意识到“关键少数”和“无用多数”之间的差异,并且着手去改善,则我们所珍视的事物将可以增加。
以餐饮业为例,设想一下,一家挂着“经营各大菜系、早餐酒席”的饭店生意会怎样?或者某种又像茶、又像咖啡、又像可乐的饮料销量又会怎样?相反,那些特点鲜明的川菜馆、粤菜馆,看似口味单一,食客有限,其实经营者正是放弃了那“吃力不讨好”的80%,才获得众多追捧者的。
这一原则对个人来说也很有用。比如,一个员工希望得到上司的青睐,他早来晚走,主动打扫办公室,尽力搞好同事关系等,这些都可能是“有用”的,但并不一定都必要,其实,与其在这些方面投入精力过多,反而不如专心工作,以“业绩突出”打动上司。
“二八法则”给我们的另一个忠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战争中,当足以决定成败的战机出现时,就要敢于将主力部队投入进去以争取胜利。人生也是如此。“白领”中流传着一种说法“40岁以前赚够,40岁以后退休”,虽是戏言,但也包含了某些道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赚够”,就必须利用好你的黄金时期,找到可以为你带来80%回报的那些东西,并投入全部精力尽量达到最好的结果。
《绝代商骄》之商业理论--「捆绑销售(Everything Tagged)」
剧情: “白饭王子”安祖连推出安家米,他作为安家米的代言人.随后,又唱了”安家茶饭”,宣传安家米.于是,将唱片与米捆绑式销售.结果,无人问津. 麦提爽认为,捆绑式销售好的一起好,坏的一起坏.
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捆绑式销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在国内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宝洁公司、可口可乐等企业。荣事达在销售洗衣机的时候赠送宝洁公司的碧浪洗衣粉,并在宣传单页上推荐碧浪,而碧浪洗衣粉的包装上打出荣事达洗衣机的字样,同时宝洁公司为荣事达做洗衣机与洗衣粉的联合影视演示广告。
捆绑式销售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麦当劳与可口可乐、肯德基与百事可乐的联合销售。在国际上,捆绑式销售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推崇。AOL和TARGET百货公司启动联合促销,《今日美国》和AT&T联合推出新的服务项目,AT&T和时代华纳也在尝试捆绑销售。
捆绑式销售不同于赠品促销。赠品促销只有一个品牌主体,另一个或更多的品牌处于附属的被动地位,或者干脆企业赠送自己生产的产品,只有一个品牌。目前赠品促销被太多的商家运用,越来越不被理性的消费者买帐,几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捆绑式销售则不同,它是两个或者多个品牌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推广,把市场做大,达到“双赢”的目的。
捆绑式销售让企业偷着乐
捆绑式销售被宝洁、可口可乐等众多大型公司推崇,并被消费者接受,它的利益点在哪里呢?
首先,捆绑式销售可以创造1+1>2的双赢局面。合作双方以捆绑式销售促销方式,可以发挥双方的品牌优势,让消费者更加具有可信赖感。同时,企业利用双方的销售通路把各自的产品捆绑在一起,从而形成两个销售网络立体的销售体系,产品相互渗透,销售范围会更加广泛,还节省了市场推广和销售费用。
其次,采取捆绑式销售的企业间往往具有互补性,可以带给消费者最大的利益回报。如荣事达与宝洁的合作中,洗衣机需要洗衣粉来配合,洗衣粉也离不开洗衣机的洗涤,二者构成了互补。消费者在购买洗衣机时,除了获得产品本身外,还另外获得高质量的去必需的洗衣粉,为消费者节省了购买洗衣粉的额外开支。
第三,提高企业的抗风险力。通过捆绑式销售模式,企业之间可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大的虚拟组织模式,提高企业抗冲击的稳定性。通过共享销售渠道,利用信息化时代的计算器网络系统,可以更加及时反馈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举动,企业决策部门据此可以灵活地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将风险减小到最低。
捆绑式销售,一捆就灵?
推行捆绑式销售,企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是不是“一捆就灵”呢?显然,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进行,它也有诸多条件的限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个企业要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了解,至少在目标销售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随便从哪里冒出来的品牌进行“拉郎配”是不可能成功的。其次,进行捆绑式销售的双方要有足够的诚意,能够以双方的利益为重,而不能仅把眼光盯在自身利益上。否则,只能以“中途离婚”而告终,这种结果会因合作双方先期的投入而产生较大损失,秧及自身。第三,企业之间进行捆绑式销售,有一定的领域和合作项目的限制。只有那些市场信息多变,结构变革迅速和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那些能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活动的项目,才适合搞捆绑式销售模式。第四,互补性,卖泻利停的与卖餐巾纸的企业进行捆绑式销售,只能让人反感,终究不是回事。
《绝代商骄》之商业理论--「沉没成本sunk cost」
沉没成本,又称为埋没成本,意指无法回收的费用(或投资),经常存于我们的生活中。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折旧),沉没成本就越高。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所以此时的决定不应该再考虑到买票的事。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损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 “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的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你真的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它人面前批评电影。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业决策时候会被用到。一个常见的沉没成本例子就是宣传品牌的促销。这种情况经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换来销量的方式(除非执行退出市场策略)。在做将来投资、销售或广告决策时,仅应考虑未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最近大笔广告投资而便宜行事。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协和效应”,指英国和法国政府继续为协和式飞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已经很显然这种飞机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言。这个项目被英国政府私下叫做“商业灾难”,本就不该开始,当时也就要取消了,但由于一些政治法律问题两国政府最终都没有脱身。
何时应考虑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