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系列通讯:壮语流行音乐生存状态调查系列报道之——1、2、3
通讯(一):“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饱受生计煎熬
中新社南宁七月二十九日电 题:“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饱受生计煎熬
作者:方靖文
一度被广西乐坛誉为“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壮族青年歌手黎巍,二十九日向记者透露他将潜心创作的决心,已经沉寂三年没有新作品的他,不愿过多提及缘由,但其对记者公布的博客日记,里面充满了来自生计掣肘的沧桑。
黎魏曾经于二00六年在“壮族在线”网络上推出首张《黎巍.音陀螺》,因该专辑“是历史上首张以壮语音乐为主的专辑、首张壮族时尚音乐专辑和首张壮语音乐个人专辑”——这有着三个“史上首张”的音乐专辑,成就了黎巍“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地位。
黎巍说:“但自那之后,我已经有三年多没有新作品了,这几年都忙着规划一些东西,所以远离了创作。沉闷了三年,脑子里也留存了一些东西,所以决定重拾再来,但这一轮创作,将不再是写一首发表一首了,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过程,作品数量大概有五至六首那样。”对自己这三年是怎么走过来的,黎魏不愿谈及,只是向记者公开了他的博客,“兴许在那里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一位背挎行囊的青年站在空旷海边插兜远眺,海水温柔地跳跃着,数只鸥鹭忽远忽近地悠然翱游……此情此景,观者心胸不由豁然舒朗——这就是黎巍的博客,画面静谧而空旷,基调深沉却处处侵透着空灵。
黎巍的文笔和情感细腻得有些女性化,并充斥着完美主义。出生于广西壮乡百色市德保县的他,从小深受壮民好歌善舞习俗的熏陶,在读书时代,他总能拿到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的冠军,但由于家庭反对,黎巍只考取了重庆交通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
二00三年大学毕业后,黎巍在重庆某博物馆谋到了一份月薪八百元的计算机网管工作。工作之余,他参加了一个以挖掘和传承壮族文化为己任的民间音乐创作团队,以解自己对音乐的热恋之渴。二00四年底,黎巍在“壮族在线”网站推出首张由壮汉双语演绎而成的原创流行歌曲《壮家娃》,这首歌的歌词饱含壮锦、铜鼓、壮家姑娘和离乡的壮家娃等元素,曲调怀旧而煽情,迅速引起壮民的共鸣。翌年,《木棉舞曲》、《当代天保》、《蝶恋花》等十几首壮语流行新歌又滚珠般推出,并于二00六年藉其所成,终于铸就了号称“三个史上首张”的网络音乐专辑《黎巍.音陀螺》。在此作品影响下,包括《德保情歌》、《梦火塘》、《月亮》等众多优秀壮语流行歌曲呈“井喷式”竞相争鸣,并频频在海内外崭露头角。
虽然在网络“火”上一把,但黎巍并没有像其他歌星一样赚得盘盈钵满。相反,因为缺乏资金运作,而且壮语流行音乐又是新生事物,《黎巍.音陀螺》至今并未产生实际经济效益。而制作这部作品,黎巍几乎倾其所有。继那以后,为了拓宽生计渠道,也为了延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黎巍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演出,还投资设立了一间名为“缪斯”的录音棚,一边创作,一边为生计奔劳。
“熄灭工作室的灯,天边已经发白了,想想一会儿还得上班去,我来不及洗漱就钻进了被窝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过起了白天为生计而奔波,晚上为理想而拼命的生活,日复一日……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不得不用大段的时间远离那一切,去维持我的生计,去经营我的生活……”博客上三年日记的点点滴滴,记载了黎巍在音乐创作中的辛酸与无奈,他说:“拼命和时间赛跑,但生计和理想仍在不停地打架。”
通讯(二):“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昔日辉煌
中新社南宁七月二十九日电 题:“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昔日辉煌
作者:方靖文
能够被业界誉为“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广西壮族青年歌手黎巍当然有着光辉的岁月。
《黎巍.音陀螺》是历史上首张以壮语音乐为主的专辑,也是历史上首张壮族时尚音乐专辑和首张壮语音乐个人专辑。这张收录有《壮家娃》、《木棉佑僚》、《当代天保》、《末伦.梁山伯叹调》等十几首壮语流行歌曲的网络专辑,目前的点击量大大超出二十万次,并且好评如潮。
专辑的魅力,从由廖汉波作词、黎巍作曲并演唱的壮语摇滚歌曲《当代天保》可见一斑,这首歌的歌词有一段这样写着:“大人见大人说壮语,儿童和儿童却用汉语沟通,外孙回乡下见到自己的姥姥,开口却说汉语……千百年来,咱们壮族就在此地耕作生息,每个人回到自己的村子,祭拜祖公还要下脆呢,哪能够将自己祖宗的语言像抛灰一样丢弃?”歌词悲切,表达了在现代化冲击下,创作者对母语流逝的痛惜和浓浓的眷恋。
《黎巍.音陀螺》也一度引爆了壮语流行音乐的“井喷”现象。《黎巍.音陀螺》出来后,在廖汉波、潘其旭、黎巍等重要骨干影响下,壮语流行音乐作品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凹凸乐队、哈嘹乐队、罗朗、刘丽莎等多个以壮族文化为元素进行音乐创作的乐队及歌手纷纷争鸣。从二00五年开始,壮语流行音乐创作团队在每年的春节自发举办了“贝侬歌会乡村义演”,将壮语流行音乐献给了广西德保、靖西、田阳、平果等县的乡亲们。这些经过现代电声音乐演绎过的熟悉山歌、壮剧、“末伦”曲调等作品,令不少乡亲感到耳目一新,并陶醉于本土文化的现代化狂欢之中。
在二00八年的“文化遗产日”,中国唱片广州分公司出版的首张壮语流行音乐CD合辑《贝侬》首度面向全球发行,合辑共收录了《感恩布洛陀》、《壮家娃》、《德保情歌》、《月亮》、《梦火塘》等十五首歌曲(其中,黎巍有四首入选),这张首期发行三千套的专辑很快被抢售一空,其网络专辑点击量亦紧逼十一万次。但唱响海内外的巅峰之作,当数哈嘹乐队的《月亮》,它将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族“嘹歌”挖掘成壮汉双语流行歌曲,并接受悉尼歌剧院的邀请向世界倾情演唱。
壮语流行音乐创作队伍的日益壮大,也引起了日本学者松本光太郎和手冢惠子、韩国学者宋元赫、美国学者白丽珠、香港学者戴忠沛、台湾学者高雅宁等海内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亲临广西访问交流,香港戴忠沛、黄玉珍和日本东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松本光太郎等热心人士还出资赞助“贝侬歌会乡村义演”和音乐合辑CD《贝侬》的出版事务。
关于黎巍对壮语流行音乐发展的贡献,“壮族在线”网站站长廖汉波说:“每次提到壮语流行音乐的发展,总是绕不开一个人,他便是黎巍。”
而重庆交通广播电台一位主持人则这样评价黎巍:“他津津有味地告诉我有关壮乡的所有一切,那一刻我知道了壮家的过山腔、木棉树和南路壮剧‘呀哈嗨’,也懂得了那个浓浓的饱含兄弟姐妹乃至同胞情谊的称呼在壮语里叫‘贝侬’。他坚持写壮族人自己的歌,坚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壮乡风情!从来没有感觉到,一个民族竟能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因为长时间的汉化,我向来以为壮族是个和汉族差不多的民族。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忧虑,看到一个壮族人对自己本民族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综述(三):壮语流行音乐夹缝中求生存
中新社南宁七月二十九日电 题:壮语流行音乐在夹缝中求生存
作者:方靖文
被音乐界誉为“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的广西壮族青年歌手黎巍,在博客中数度曝出自己为音乐理想打拼而屡遭生计掣肘的烦恼,业内人士为此指出,“黎巍现象”暴露了广西民族音乐创作现状的窘迫。
沉寂三年无新作,黎巍在博客中多次提到了来自生存的压力:“熄灭工作室的灯,天边已经发白了,想想一会儿还得去上班,我来不及洗漱就钻进了被窝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过起了白天为生计而奔波,晚上为理想而拼命的生活,日复一日。”“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不得不用大段的时间远离那一切,去维持我的生计,去经营我的生活。我也很清楚,最初哪怕走错了仅仅一小步,结果也会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我走得很辛苦。”
在现实中,黎巍的境况着实不如意。二00三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重庆某博物馆从事计算机维护工作,入职时月薪才八百元人民币。为了拓宽生计渠道,也为了延续自己的音乐梦想,黎巍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演出,也曾经在生活的压迫下挤过公务员考试,更为了提升自身综合创作素质,硬着头皮向家人要钱函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据悉,从本世纪初发展壮大起来的壮语流行音乐创作团队,是一个以挖掘和传承壮族文化为己任的民间音乐创作团队,他们坚持用壮语创作流行音乐,并在传统壮族音乐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流行电声音乐重新创作和演绎壮语歌曲,其创作曲调主要来源于广西桂西的德保、靖西、那坡、田阳、平果等县的壮族山歌、南路壮剧、巫调等,歌词则以有代表性的桂西文化符号,如火塘、侬智高、布洛陀、木棉树、铜鼓、壮锦等为素材。创作者认为,这种创作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壮族文化元素融通于音乐当中,“通过流行歌曲的传唱,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黎巍那张号称为“三个史上首张”的网络音乐专辑《黎巍.音陀螺》就是在这个团队中孵化而成的。
长期关注壮语流行音乐创作团队的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潘其旭告诉记者,黎巍是团队中的佼佼者,很难说“黎巍现象”是偶然的个案,有来自媒体的报道也称,就是日子过得最宽裕的哈嘹乐队,他们在排练的时候也不得不面临“唯一的一只排练话筒在乐队成员中传来传去”的窘境。
“壮语流行音乐创作作为一项文化自觉行为,其学术意义及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娱乐性。”潘其旭认为,受现代化思潮的冲击,承载了壮族思维和文化传统的壮语山歌似乎要成为渐渐远去的记忆,广西壮语流行音乐通过方言流行歌曲的传唱,不仅仅保护了壮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歌曲唤起族群的文化记忆、重建了文化意识、增强了民族文化认的同感。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上,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
“壮族在线”网站站长廖汉波也说:“实践证明,壮语流行音乐的发掘与推广是壮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黎巍现象’暴露的是当前广西民族音乐创作环境深层次的窘迫。它告诉人们:眼下的壮语流行音乐创作缺乏拥有强大财力商业化运作团队的参与,也缺乏来自政府文化部门的关注,创作团队多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自掏腰包、或募集资金来创作和录制,他们长期没有经济回报,创作不得不面临被解散、被抛弃和后继无人等困境。尽管,广西目前仍有黎威杰(黎巍)、凹凸乐队、哈嘹乐队、罗朗、梁程、刘丽莎、农萍等本土力量苦苦支撑,但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这个夹缝到底有多大?
明天会怎么样?
很喜欢黎巍的歌声,可惜了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有关部门”重用。黎巍的怀才不遇,或者说遭遇,很能引起许多壮族年轻人的共鸣。
壮人不善于经商,所以壮族音乐——进而上升的壮族文化的产业开发,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
我们缺人、缺观念、缺技术、缺资金。这些,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去经营,需要有识之士去摇旗呐喊。
本月二十九号央视音乐台民歌中国将有壮语新音乐的精彩演出
欢迎大家收看!
是否可以借鉴港澳地区的歌曲,在歌词中穿插几句壮语,以培育国内听众市场。
或者新创作广西歌仙“刘三姐”主题的歌曲。
黎巍
加油!~
我们支持你!~
由于网络信息共享精神的不断做大,靠发行唱片实现盈利的可能性很小
缺乏商业财团的运作和包装,推广僚语音乐的确是很艰难
百色僚区最有钱的,就是有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
这些都不需要做广告的,吃着国家的奶,来挖僚区的矿,污染原生态、糟践乡间田野
各地的酒厂都不是很出名,德保酒厂小富即安,过着短视的日子,其实它能做的文章很多
或者百色电台可以带个头,学一下广西经济台,做一个“桂西原创音乐新歌榜”
也可以挽救一下奄奄一息的电台传媒
不需要天天读那些拗口的新闻和恶心那些怎么学都学不像的港腔
哈哈,当我放屁就是了
你这个“屁”有点味道啊!
呵呵……
应该归功于泰歌,是泰歌带动了僚歌。
僚族的商人大都弃僚而去,僚族的政客却大都以尽早汉化全僚而来!该来的不来,该去的不去!僚民族的悲哀呀!!!
看看现在所谓的南宁民歌节的舞台吧,有多少真正的僚歌能登上这个国际平台,充斥的都是港台大腕,就算是内地的明星也没有唱我们民族的歌曲,就算有吧,来回都是《山歌好比春江水》之类的老民歌了。
看看,这样的名额节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商业。那么我们的流行壮语新歌是不是该考虑怎样商业化?
一路追随着壮语流行音乐的发展,目睹发展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敬佩音乐人贝侬们的执着,默默祝福贝侬们及壮语新音乐能有美好的明天。音陀螺,你的一切贝侬都理解,加油!贝侬们,加油!!!
关注------------。
一直关注~~
这个夹缝到底有多大?
明天会怎么样?
唉,越来越无底,看看论坛的人气越来越少就知道啦。
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吸点人气上来……,
向歌者致敬!
能否发起扶助壮语流行音乐发展的募捐活动?网络募捐也行。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