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广东肇庆理工学校校长
民族:壮族
性别:男
籍贯:广西人
军衔:普通战士
行业:教育
个人简介:
1978年初春,刚刚入伍不到一年的他,参加了驻地居民区的一次火灾扑救。两位战友为了保护正抢救小孩的梁承华,光荣牺牲了。
在一次边境作战中,梁承华带领一个侦察排执行侦察任务,一颗炮弹在他身后爆炸,被掀出十几米远的梁承华当场晕厥。
在军队中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曾被评为全军“雷锋式战士”、“雷锋式干部”,因战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疾。
1986年,梁承华因伤转业。因为他曾经多次在战场上立功,又落下了三等残疾,组织上对他的工作给予特殊安排,当时让他选择到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工作,而他却选择了离妻子娘家住地较近的广东省肇庆市,被安置在政府机关工作。
1995年,梁承华放弃了机关的安逸工作,选择了办学育人的道路。
肇庆理工学校终于开办了起来,然而,困难才刚刚开始。1995年11月,梁承华再次资金告急,他无法为6位老师发出下一个月的工资,老师们都闹着要走人。
历尽艰辛后,梁承华将一个起初只有78名学生的小型培训班,办成学制3年,拥有10多个热门专业、200多名教职员工、4000多名学员,资产超亿元,具有独立颁证资格的省级重点技术院校。
1986年,梁承华因伤病转业,安排在肇庆市政府办公室工作。1995年,他放弃相对稳定舒适的工作,不要国家伤残补助,自筹30万元办起“肇庆理工学校”,以“铁纪柔情”为校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他的用心经营下,该校已办成拥有200多名教职员工、4000多名学员、资产超亿元的省级技术学院。办学中,他先后资助130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为了一心一意办学,他隐姓埋名,换掉了电话号码,把名字改为“古边”,取“古老边陲”的含义,时刻提醒自己在古老边陲还有很多牺牲的战友在看着自己开创事业。
没有资金,他卖掉了自己的住房,把自己的一点转业费和平时的积累全部用上。在东挪西借中,凑足了30万元。没有场地,他就租用了废旧的厂房。没有设备,他就千方百计到工厂去借,想方设法办起了一个70余人的包装印刷技术特色专业班。
肇庆理工学校终于开办了起来,然而,困难才刚刚开始。1995年11月,梁承华再次资金告急,他无法为6位老师发出下一个月的工资,老师们都闹着要走人。
无奈之下,梁承华想到了70多岁的父亲,老人家为自己准备了一笔丧葬费。他在父亲的床前长跪了4个多小时,讨来了这笔“棺材本”,顶过了那一次危机。那一年,梁承华挨遍了家人的责骂,长辈和兄弟叫他“逆子”,爱人骂他是疯子。
功夫不负苦心人。历尽艰辛后,梁承华将一个起初只有78名学生的小型培训班,办成学制3年,拥有10多个热门专业、200多名教职员工、4000多名学员,资产超亿元,具有独立颁证资格的省级重点技术院校。
开办民办学校,在当时梁承华不算第一个,但他的办学风格却是最独特的一个。他继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从一开始就给学校定下了“铁纪柔情”的校训,提出“凭军人作风生存,靠专业技能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方式,用部队“直线”加“方块”的模式去规整学生们的内务,用军人作风规范学生的行为,用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激励学生们学业进步。每个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连续10年进行跟踪培养。
成为服务人民的社会慈善家
用善心谋事,凭良心办事,靠恒心成事,是梁承华执着一生的信条。
肇庆理工学校创办之初,梁承华就实行“严格管理,人文关怀,开放式教育”,免费招收贫困山区的失学孩子,使一批批原本升学无望的农村孩子求学有门,就业有路。
一次,理工学校新生报名处,一名失去了右臂的家长用左手替孩子办入学登记手续。交完500元后,他胆怯地问负责老师:“学费能否先欠一欠?下半年一定还上。”
这句话被碰巧路过的梁承华听到,他立即把这名家长和学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通过询问,了解到这名家长姓朱,因工伤失去了右臂,一家老小五口都有乙肝病,全靠他一条左臂养家糊口。梁承华当即决定减免这名学生学费,并连刚才交的500元钱也全数退还。
在理工学校的档案室里,有一整柜《特困学生登记表》,记录着梁承华办学10多年来资助的1900多名学生的情况:
莫青云,男,廉江人,父母下岗,双亲身体残疾,家境贫寒……同意资助该生,学费全免。
谭美丝,女,连州人,住房被泥石流冲毁,家境贫寒……同意资助该生,学费全免。
陈勇,男,阳江人,单亲,一家六口靠母亲种菜度日,家境贫寒……同意资助该生,学费全免。
……
在梁承华的建议下,学校成立了“特困生扶助基金”,专门为那些想读书却交不起或交不全学费的学生设立,通过师生推荐、个人申请、学校审查的程序确定资助对象。
梁承华不但把爱无私献给别人,还坚持用爱教育别人。
一次,在学校的教务会上,梁承华念了一名阳春籍女生严予瓶写给学校的一封信:我家姐妹多,经济困难,生活费每天只有4元钱,这已是父母对我莫大的厚爱了,可学校现在的伙食费最低也要每天6块钱,如果这样下去,下一步就只能失学了,我恳请学校能否将食堂的菜做得便宜些,只要能继续上学,我每天吃青菜都十分愿意……
念完信后,老师们无不流泪,梁承华声音哽咽地说:“还有很多这样的可怜孩子,我们能帮一个是一个,我希望全校能营造一种人人有爱心、人人献爱心的氛围。”
第二天,学校规定,伙食标准维持不变,吃不了这个标准的学生向学校打报告给予解决,并在全校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第一次捐款中,“特困生扶助基金”就收到了14276.4元的捐款。
在梁承华的影响下,一种我为人人的爱心氛围开始在全校形成,师生之间病痛有人问,冷暖有人知,困难有人帮,错误有人管。(邵伟来 万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小刚)
唉,怎么贝侬看帖不喜欢回帖呢?
看帖要回帖滴.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