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使“敢壮山布洛陀民俗旅游”的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保持长远的利益,呗侬们一起讨论讨论吧!
本人在“原有规划”外另持有以下几个观点:
1.扩建敢壮山景区区(大胆设想把田阳博物馆迁至敢壮山)
2.旅游区环境问题急需解决(到过敢壮山的呗侬都知道景区白色污染严重,原因就是垃圾桶摆放太少)
3.旅游区村民住房问题要尽快解决(提议筑建现代杆栏式房屋,网络科技要完善,同时又避免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杆栏诶同,经费可向外界提倡捐款)
4.改变景区村民的经济收入(纯粹的农业收入向旅游收入转变)
【由于时间关系只提到以上几点,仅供讨论。】
这个问题以前我曾想起过,敢壮山不能光在三月三这段时间热闹,而应该辟为一个经常性的旅游景点。景点还不够,而是一个景点群。如果有可能,再建一座壮族博物馆。
反正,把范围扩大,在建筑、文字等方面体现壮族特色。放眼广西,壮族特色的东西太少了,敢壮山要打就打民族牌。
我认为策划者、建设者要考虑以下问题:
1. 游客来了看什么?(景物、民俗)
2. 游客走时带什么?(纪念品、土特产)
3. 游览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如何贯穿始终?
4. 游客的身心健康有何增益?
既然是壮文化的一个发源地,又有祖公坐阵敢壮山,那么这个地方应该可以搞成一个壮文化的集大成之地。让来壮乡旅游的各地各国人士,无论如何都少不了来看一看这里,否则就不算到了壮乡。这上定位就可以让游客一年中何时来都可,不要搞得象现在,只有那几天才合适集中去,不好。
民俗游。定位一定要明确,是旅游而不是一种历史。
所以定位准确后,后面的办法措施就要向那个方面靠拢,不要又想传承历史,又想旅游,这样的话回两头不到岸。
首先,敢壮山布洛陀民俗旅游,突出的是什么?本身的资源是什么?针对的客户群是什么?是广西的壮族?还是主要是外地的游客?
如果是以外地的游客为主的话,那么有时可能为了宣传需要借鉴或者编造一些民俗,使他们更加具有观赏性,而本族的人不要以此为怪,指指点点。产业就是一种产业。处理的手法会不同的。
如果是针对本族的人群,那么很多东西的严谨性就要注意了,它会成为本民族学习自己文化的一个平台,很多东西一定要考究,而且要兼顾南壮北壮的差异,不要一派独大,无法最大限度的吸引本族人。
侧重点的不同会使结果和手法不同,所以自身的定位一定要准确。
民俗游。定位一定要明确,是旅游而不是一种历史。
所以定位准确后,后面的办法措施就要向那个方面靠拢,不要又想传承历史,又想旅游,这样的话回两头不到岸。
首先,敢壮山布洛陀民俗旅游,突出的是什么?本身的资源是什么?针对的客户群是什么?是广西的壮族?还是主要是外地的游客?
如果是以外地的游客为主的话,那么有时可能为了宣传需要借鉴或者编造一些民俗,使他们更加具有观赏性,而本族的人不要以此为怪,指指点点。产业就是一种产业。处理的手法会不同的。
如果是针对本族的人群,那么很多东西的严谨性就要注意了,它会成为本民族学习自己文化的一个平台,很多东西一定要考究,而且要兼顾南壮北壮的差异,不要一派独大,无法最大限度的吸引本族人。
侧重点的不同会使结果和手法不同,所以自身的定位一定要准确。
官方希望作旅游,民间希望作历史的同时兼作旅游,,,,,,,
官方希望作旅游,民间希望作历史的同时兼作旅游,,,,,,,南北壮更多的是从方言上分,其他差别不大
我认为策划者、建设者要考虑以下问题:
1. 游客来了看什么?(景物、民俗)
2. 游客走时带什么?(纪念品、土特产)
3. 游览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如何贯穿始终?
4. 游客的身心健康有何增益?
赞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