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一张民族文化名片的变迁
王立芳 韩墨
撑起竹排、撒开鱼网、牵着耕牛,以天为幕、以漓江山水为景,22岁的桂林市阳朔县农民莫桂才与其他600多名普通农民一起,将《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呈现在中外观众面前。
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辉煌,遭遇了10年浩劫,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歌舞剧、彩调剧、电影、山水实景演出等表现形式,50年间,“刘三姐”这位壮族歌仙的大名传遍大江南北,在国内外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一张优秀民族文化名片。
传说中的刘三姐以歌艺服人,在对歌中以歌多、歌巧、歌美博得众人钦慕。广西宜州市是历史上歌圩分布密集的地区,歌圩上的壮汉文化交流、碰撞和交融表现突出,被认为是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最早把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和刘三姐的歌谣编成彩调剧并搬上舞台,从而掀起了20世纪50年代的“刘三姐”热。
从乡野歌台“起家”,到如今的“歌王”,出生在刘三姐故乡的农家妇女黄月香,生来就与山歌结下不解之缘,年近50岁的她,亲历了“刘三姐”的50载变迁。
黄月香与小自己5岁的妹妹黄月霜,从小向父亲学唱山歌,早晚活不离手、歌不离口,经常出入乡村的歌场。1990年,姐妹俩开始参加各种山歌比赛,并先后参加《三个代表山歌集》、《计划生育山歌》、《建设和谐广西山歌》、《八荣八耻山歌》等的编写工作;2004年姐妹俩夺得“广西歌王争霸赛擂主”称号;两年前,黄月香成为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人。
如今,黄月香姐妹俩已自费出了4本歌集,搜集了参加各种歌会比赛的对歌、歌台下歌友之间交流切磋的歌、与外地歌友的短信对歌、网上坐擂对歌。
“以前唱山歌都是在乡村歌台,唱的也就是阿哥阿妹传情达意的情歌,现在,农家新鲜事、国家政策等都被编成山歌,国内外的盛大演出也能听到刘三姐的歌。”黄月香说。
唱了近50年山歌的黄月香认为,如今刘三姐山歌越来越精彩,给群众带来的益处和乐趣也越来越多。3年前开始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的莫桂才,也亲身体会到了刘三姐山歌的今昔变化。
通过参加演出和经营自家的农家餐馆,莫桂才家的年收入近10万元,“与以往外出打工相比,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莫桂才说。
“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项目模式在全国和世界开创了先河,这一实景演出模式正被河南、江西、内蒙古、云南、浙江等省区和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引进实施或计划引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说,《印象.刘三姐》以演出为“龙头”,建立连带开发的营销模式,带动其他项目升值,有力地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使刘三姐歌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从2000年开始,广西各地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当地的乡土人文、历史地理、民族语言、民族风俗礼仪、民族工艺、民族舞蹈、戏曲等为内容,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那里呆了一年多,那个时候是带学生去实习的,在那里看到了张艺谋导演,也认识了很多有名导演,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事物的变迁。就看那些渔民吧,白天在家里干农活,晚上去演出,真是干活挣钱两不误啊!还有那些农家饭馆和自家做的旅馆,近这几年他们都在翻天腹地的变化着,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有人说,张艺谋的这一创举不仅养活了周边村庄的农民,而且还带动了全国经济效益的增进,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创举啊!
在那里,还有一个令我比较难忘事情呢。每当我们在江面上排练的时候,江的对岸上总会有一个人站在那里对着我们唱山歌,有人说他是个疯子,经常会在这里唱歌,我倒是觉得他唱得挺好听的,而且很投入,我在想是不是阿牛哥转世来到这个年代,对着那山头有个酷似刘三姐头像的石头唱歌,是想唤醒她的吗?我不由得被他感动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很尊重他,希望他不要消失掉,把山歌永远的传承下去……
刘三姐:一张民族文化名片的变迁路径
唱壮语歌--唱汉语歌--天体刘三姐--AV刘三姐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