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蛮人贝侬可能不了解,我们所谓的“僚人”,并不简单等同于人称代词“我们”RAEUZ(音‘饶’),而是来自许多壮族、布依族的民间自称 Bouxraeuz (音‘布饶’——我们的人、我们的民族),加上一个表示族群、人群的代词 Boux (近似音‘布’),意思就是表示一个民族或一个人们共同体了,也就是说,单独一个 raeuz(音‘饶’),和加了Boux(音‘布’)后的 Bouxraeuz(音‘布饶’)意思就不同了,后者很明确的表示是一个族群或民族。Bouxraeuz 这个自称南北僚人民间皆有,巴马、百色、凌云、乐业、田林、西林、隆林以及南盘江两岸的壮族、布依族都有‘布饶’的自称,有时候“布饶”和“布土”“布依”等自称并行;南僚的德靖土语、左江土语一带通常以 Tojraeuz(音‘托饶’——‘土僚’,我们本地人的意思)这个自称形式出现。总而言之,这个自称分布是很广泛的,并非是子乌虚有的。
但是为什么提倡将 Bouxraeuz 的 raeuz 写成汉字的“僚”而不是“饶”呢?那是为了尊重壮族、布依族的历史。这里的“僚”字,作为古代汉语史籍里对壮族、布依族等壮侗族语民族的称谓,存在了上千年,读音并非是 liáo,而是读作 láo。汉文的“僚”(lao)也是来自古代壮族、布依族的自称——raeuz或laeuz,而并非汉人胡乱起的名称。
壮族、布依族民间各地,当然也还有许多其他支系内部的自称和他称,有的自称分布还相当广泛,如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广东连山一带的“布壮”,桂北和河池地区一带的“布曼(蛮)”,桂中、桂西左右江一带的“布土”“根土”,桂西北、贵州南部、云南文山州东部和北部一带的“布依”,中越边境两侧、云南文山州南部的“侬”以及“岱(傣)”等。不过,恐怕没有一个自称能够涵盖整个壮族、布依族以及越南岱侬族这个语言文化血脉分布上存在着无可分割关系的人们共同体,河池蛮人贝侬所说的“还是按照我们平常说的吧,把壮人叫做‘蛮人’,……”,其实用在别的地区,可能就无法接受了,特别是南壮地区一带,很少有自称为“蛮/曼”的,因为在那里的很多城镇里,都是以壮族人口为主,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他们当然不会自称是“布曼(农村人)”,在那里 “土”(本地人)的自称覆盖所有支系的称呼,按理说照他们的观点,TOJ(土)才是平常的说法,把壮人叫“土人”更加确切,但是其他地区(特别是桂西北和贵州南部)却不见得能够理解并接受了。所以,我们在考虑到现在的“壮族”、“布依族”、“岱侬族”等并不能够真正取代对方的法定族称、必须让这个人们共同体的所有支系都能够接受一种族称时,“僚”(raeuz)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上来。因为这个称呼在民间相当广泛,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联系历史,又贴切大家的母语习惯,所有的壮族、布依族、岱侬族都能够用母语去读解并可以接受,我们的母语里可以称为“Bouxraeuz(布僚)”,汉语翻译为“僚人”就可以了。
贝侬可以参照一下本站的相关内容,相信可以帮助你增进对“僚”这个族称的了解,点击以下红色标题就可以进入:
下面引用由河池蛮人在 2003/12/23 11:3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次看到用“僚人”来称呼我们壮族人有点纳闷,不明白。
首先“僚”在壮语的意思是“我们”,是一个指示代词,一个壮族的小集体也是可以自称“僚”的,比如“家僚”(我们家的意思)“僚佩jo”(我们去哪里 ...
壮族的名称直到清代才开始在这里出现的
“僮”的族称,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岳飞率官军至贺州于杨再兴(似乎杨家将也是僚人,我一杨姓同学是壮族,自称为杨家后裔,并有家谱纪录)战而失利,“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有杀飞之弟翻。”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李曾伯上理宗《帅广条陈五事奏》云:“在宜州则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义效、撞丁共九千余人,。。。”,朱辅《蛮西从笑》叶钱序云:“五溪之蛮......源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猫、曰瑶、曰僚、曰撞、曰乞佬”
撞丁,撞人最初是指聚居庆远、南丹一代溪峒的人,后来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大。至明代时,此族称已经扩大使用到广西的桂林、古田、龙胜、石化、石龙、柳州、罗城、洛容、柳城、祈城、上林、平乐、荔浦、修仁、永安、岑溪、浔江、武宣、象县、平南、滕县、马平、阳朔、苍梧、怀远、迁江、来宾、贺县、容县、怀集、北流等三十多个县的范围”,至清代,以遍及广西境内,就是邻境的贵州、湖南、广东等有壮族踪迹的地方也使用之意族称了,当时撞多改写为獞。
为什么撞的族称适用范围如此广泛?例如左江地区,清代以前很少提到僮人,仅有僚、土、俍、侬等称谓。而到了清代,这一带也开始使用僮,而在诸多文献中并没有提到大量迁徙的事。这表明,僮的出现是由当时的僚、土、俍、侬等土著所改称。僮名的扩大,应该是这个民族在各地的各种不同名称趋向统一的表现
下面引用由临尘居士在 2003/12/25 10:48pm 发表的内容:
壮族的名称直到清代才开始在这里出现的
“僮”的族称,最早见于南宋时期。 ...
另外,将“僮族”改为“壮族”,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情,所以不可能是清朝就用“壮”这个字。
下面引用由壮族万岁在 2003/12/26 12:26pm 发表的内容:
这两句话相互矛盾了。
另外,将“僮族”改为“壮族”,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情,所以不可能是清朝就用“壮”这个字。
这两个字是同音的,是一个意思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