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德保县罗新刚老师(著名南路壮剧编剧)
我们德保农历二月十九有一个“采花节”,这一天成年女子早早就提着篮子出门采花,不管什么花,只要开着的花都要采(当然断肠草的草是不要的),每种只采一点点或者只采一朵,拿回家后和糯米舂在一起做成“百花糍”。那天可以看到满山遍野都是欢笑着的女子,鲜花和姑娘竟春。惹得男子们驻足欣赏,品评哪家的女孩子漂亮又象蜜蜂般勤劳。可惜现在这个节已经快消失了。
——————————————
百度中的壮族“花朝节”
壮族花朝节
■ 节日时段
农历二月初二
■ 节日来源
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 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
■ 庆祝方式
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像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
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附图:二零零九年农历二月十八、十九的那雷
昨天我也出去采花了
印象中没有这样的节日。
采“挪马”做糍粑的就有。
印象中没有这样的节日。
采“挪马”做糍粑的就有。
在德保,用ganjgep(靖西叫做ndokmax,是春耕之前田里长的开小黄花的植物)来做糍粑的节日也是农历2月19,和楼主所说的“百花节”是同一天,不过做ganjgep糍粑的准备过程可以提前几天,如我家的zeiz ganjgep已经早就吃了好多天了,不过女子出门采百花来做“zeiz va zeiz ndok”的,通常都只是农历2月19这一天,想象一下山花烂漫的日子里,女子游峒采花、男子远观邀歌的场景多么浪漫,可惜这个习俗已经差不多消失了。
我们大新这里。二月十九是歌墟节。
二月二十三。才是花节。也就是花母的生日
妇女门。把采来的花。插门口和花母的神台上。。。
我记得好像还有一种 叫 gojgen 的,不知道怎么写,长在田里拿来做糍粑的
我们大新这里。二月十九是歌墟节。
二月二十三。才是花节。也就是花母的生日
妇女门。把采来的花。插门口和花母的神台上。。。
哦有意思,之前我也不知道咱们大新也有这个节呢,看来这个节过去在壮族地区应该是很普遍的哦。另外平话人的花王诞(或婆王诞)在农历三月初六。
我在南宁也拍了一些花,过几天发上来。
看来和“花朝节”是一个体系的:
————————————————————————
花朝节概述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这祭花神倒真是风雅的事了,这一天,大概不会只是女人们的事了,一冬的禁囿让男人们有机会出来活动活动,或是放下手中的活,或是抛开案上的书,帮着系红绳,顺便可以看一看当下的颜如玉了。女人们祭完花神,急急的去找和自己相对应的花神了,正月的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花朝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是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全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要在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在节庆中,一般都有酒食宴乐助兴。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丰台一带。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这些描述记载了旧时北京地区种花业及花卉商业的一些情况。在花朝节这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据说,当年清宫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一边品尝着花卉做的点心,一边观看《花神庆寿》的喜剧。
在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花神庙,此庙坐落在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是春天祭祀花神的场所,同时也是丰台地区各花行会的会址。据说,这座花神庙始建于明朝,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丰台一带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在花卉中,牡丹、芍药素有花王之称。在历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丰台花乡的为最佳。优良名品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不下数十种。
——
再不看就开棉花了,赶紧去看
这是天涯社区里关于花朝节的贴子,看来壮族的"糍瓦诺"节是文化传播的产物了 作者:二胡满屋 提交日期:2006-3-12 13:54:00 |
好羡慕姐啊,又一次可以去那雷了,记得上回去木棉花还没有开呢。
二月十九这个节日我们那里还过的,记得小时候和伙伴们出去捡(ganjgep)来做糍粑的时候好开心啊,现在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这个节日了,都是妈妈托人家带糍粑上来的。
应为罗新刚。
应为罗新刚。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